主流观点已经有很多人提过来,我不想照本宣科,在这里只提个有意思的信息,有兴趣的人可以思考一下:
我在查以前的考古报告的时候,在《太原义井村遗址清理简报》里面看到这么个信息:
该遗址的第二、第三层均出土了“炼渣”!
什么是“炼渣”,铜器铁器需要把原矿冶炼,把内部金属元素分离,分离之后的残渣就是“炼渣”。
那么这个遗址的年代是什么时候呢?
其实这个遗址很典型,该区域内该时段的文化以此遗址命名,即“仰韶文化义井类型(或义井文化)”。大致为仰韶晚期,也就是距今 5000 年上下。
当然有人就会说了:“你这个是孤证,也没有明确的金属出土!”
那我们来看下一段信息:
很多人都很熟悉中国早期铜器有姜寨黄铜、马家窑青铜。
但其实大部分关于铜器的研究都会提一句榆次源涡镇的这个铜渣。
这个铜渣的发现是 1942 年(抗日时期)由日本人和岛城一发表在当时的《人类学杂志》上的。
而且铜渣附着在陶片上,共存陶片主要为仰韶时期的彩陶,故年代应可确认为仰韶时代。也就是截图中的公元前 3000 年,即距今 5000 年前后,与义井遗址炼渣年代一致。
那么这俩有啥关系呢?
聪明的朋友会在地图上找一下这两个遗址的位置,如下图:
可以发现,义井和榆次其实只有 20 公里左右的距离,完全是一个文化人群,甚至可能就是城郊关系。
那么为什么我说可能是“城郊”关系呢?
因为仰韶时期的义井遗址可能有 150 万平方米!!!
看我回答比较多的朋友应该会清楚,仰韶时代 1.5 平方公里是个什么概念。
断代工程认可的夏朝早期都城(4000 年前)王成岗只有 0.34 平方公里。
断代工程认可的夏朝早期都城新砦只有 1 平方公里。
那么这个 5000 年前 1.5 平方公里的算不算当时山西中部的“大城市”呢?那距离它 20 公里的小村落算不算附属村镇呢?
综合:
1、两处遗址年代一致,位置相邻,且明显有从属关系,这两处遗址都出土了铜器痕迹,是否代表该文化人群已经会冶炼了?
2、前段时间本人还提到过另一个信息,就是南佐遗址发现了半坡晚期的铜刀,且与南佐遗址位置接近的东乡林家遗址也有一把青铜刀,还有冶炼渣。
中国从哪个时期有青铜器的?
非常巧合的是,南佐和林家的铜刀同样是距今 5000 年上下,与山西这个年代接近。那么这四处痕迹是否有联系?
3、假设第一点正确,即义井遗址的炼渣确实是炼铜。那么需要注意:
义井遗址第二层第三层都出土了炼渣,这说明了冶炼活动是持续性发展的,而不是昙花一现,或者中间断绝了。
4、义井之后又是否存在冶炼活动呢?
我们已知石峁、陶寺都有铜器,但即使石峁已经发现了冶炼用的石范,依然会有人怀疑其铜器来源。
而另一方面,其实在山西南部的中条山区域,已经发现了二十多处早期冶炼遗址了(因为中条山有铜矿)。
其中有部分甚至可以早到龙山时代(当然,由于一贯比较谨慎,在未大规模发掘之前,考古学家会说不清楚是否有意,也不清楚规模)。个人认为不排除存在仰韶时期的矿区和冶炼遗址。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冶炼活动至少在 5000 年前就已经出现,而且是多点开花。 部分遗址已经同时发现有铜器和冶炼痕迹,足以构成证据链。
至于为什么铜器少,个人认为是由于铜器本身是可以重复熔炼使用的,历史上中国铜器使用量大,所以早期铜器很可能大都被后世拿去熔炼了,而且这种情况在越繁荣发达的地区(中原)越常见。
所以我们很难找到早期成品铜器或者大件铜器。
最后,以上信息都只是吉光片羽的痕迹,也不能说就此构成一个坚实的结论。
希望读者可以从这些线索得出自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