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朱厚熜即位时本来拟定的年号是“绍治”,但朱厚熜不肯,所以改成了嘉靖。绍治这是杨廷和干的事,“绍”有继承之意,《说文》有云:绍,继也。绍谁?“治”,弘治啊,继承弘治,合着是过来给人当儿子?于是嘉靖自然不肯,“未必薄弘治为不足绍,而继统不继嗣之意已蓄于隐微”。
其实这年号很大宋。
思宗朱由检即位时候的年号,有四个选择:乾圣、兴福、咸嘉、崇祯。朱由检表示乾圣自己担不起而且做不到,咸嘉暗含“戈”字,干戈不祥,至于兴福……算了,崇祯吧。
兴福这个确实崇祯不好说,毕竟十多年前因为“福”的事没少吵架,兴哪门子福啊。
问个问题,元朝从至元元年到至元三年是多少年?答案可以是两年,也可以是七十一年。之所以这么乱,是因为这个至元本来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但是元惠宗元统三年(1335 年)十一月接连发生了太阴星犯冲的事,这是上天示警啊,立即停止观测!不是)于是为了消除这种令人不安的情绪,元朝改元统三年为至元元年,那说为啥选这个已经用过的呢?刻意的,“惟世祖皇帝在位长久,天人协和,诸福咸至”,所以希望能用祖爷爷来冲喜。但这么一来就不好分了,所以惠宗至元现在一般称呼为“后至元”。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朝宣布逊国退位,清朝灭亡,但是退位之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清朝商量了一份有关退位的条件,也就是《清帝逊位后优待之条件》,分三项十九条,其中甲项第三款说清帝退位后“暂居宫禁”,所以溥仪在故宫后三殿居住到 1924 年冯玉祥给他武装搬家。溥仪退位仍在宫中的时候仍用宣统纪年,1914 年民国参政院提出《维持国体建议案》,要求小朝廷改用民国纪年,小朝廷表面上同意,实际上仍然我行我素,1917 年 6 月张勋复辟,溥仪二次即位,通电全国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但仅仅十二天后就失败再次废除。也是因为这档子事,民国彻底取消了小朝廷使用宣统年号这一特权。
山东聊城有块碑:
还不止一块,茌平大周村也有一块,也是宣统九年的。
不过元朝这种一头一尾俩皇上年号一样的也不是唯一,中国历史上啥事都有,晋惠帝司马衷和晋元帝司马睿都用过建武,好在这俩一个西晋一个东晋,不至于搞混,但西夏景宗李元昊和西夏仁宗李仁孝都用过大庆,唐高宗李治和唐肃宗李亨都用过上元就比较搞了。
年号有很多不吉利的,比如靖康、正统……不过有人不怕不吉利,曹魏甘露五年五月己丑(260 年 6 月 2 日),魏帝曹髦拔剑登辇以讨不臣,结果被太子舍人成济当街弄死,五年之后的公元 265 年四月,东吴那边据说孙权墓有甘露降下,于是孙皓改元兴二年为甘露元年,丝毫不在乎上一个甘露大帝已经寄了。
说回重复年号,宋高宗有个年号是绍兴,取“绍祚中兴”之意,从 1131 年用到 1162 年,是宋朝用的最久的年号,同时也是整个宋辽金夏时期用的最久的年号。无独有偶,早年间认为西辽仁宗耶律夷列的年号也是绍兴,从 1151 年用到 1157 年,但这事麻烦在考古发现的和书上说的对不上,因为在中亚那边发现的钱长这样:
续兴元宝,emmmm
北京的郊区,昌平、延庆、大兴、顺义都当过年号,五代杨吴的杨溥用过顺义,西燕段随用过昌平,西辽耶律大石用过延庆,东晋元帝用过大兴。
中国历史上的纪年,有一个字的,比如朱元璋的吴元年,两个字的最常见,比如李世民的贞观元年,三个字的也有,比如萧衍的中大同元年,四个字的宋朝和西夏很多,比如宋真宗的大中祥符元年,还有六个字的,只有俩,都在西夏,一个是是景宗是天授礼法延祚,一个是惠宗的天赐礼盛国庆。除此之外,还有七个字的——王莽的始建国天凤上戊、始建国地皇上戊。可惜没有五个字的,回头我要是哪天去非洲当个皇上称个监国啥的,我就把年号定成“日暮苍山远”,弥补这个空白(想屁吃。
有的人死了,但他(的年号)还活着。晋愍帝在建兴五年十二月被杀,但建兴年号被前凉用到四十九年。有趣的是,前凉在建兴四十九年改用东晋穆帝的升平五年,当年穆帝驾崩,即位的晋哀帝改元隆和,结果前凉没改,于是又把升平用到了升平二十年。唐昭宗的天复,在四年的时候被朱温改元天祐,但蜀王、晋王、岐王等一众大唐忠臣坚决不服,拒绝使用,继续用天复,于是李茂贞用到了天复二十二年。天祐四年朱温篡唐,改元开平,晋王继续反对,沿用天祐年号到二十年,而岐王李茂贞在“天复二十二年”弃天复用天祐,用到了天祐二十一年。后晋石敬瑭死于天福七年,但他儿子即位未改元,用到天福九年,后晋灭亡之后刘知远即位驱逐契丹,没定新年号,改当时的开运年号为天福十二年,沿用了俩朝代仨皇上。刘知远在天复十三年改元乾祐,当年就挂了,结果他儿子、兄弟、侄子都没改,于是用到了乾祐九年。后周太祖郭威显德元年驾崩,然后世宗柴荣,恭帝柴宗训都继续沿用到了显德七年然后被赵匡胤篡了,而臣服用后周年号的南唐则用到了显德九年才改。南明永历也是如此,永历十六年朱由榔被杀,但郑成功他们在台湾用到了永历三十七年。至于漂泊在外的崇祯纪年,那就更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