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一对一 1200 一小时和 300 一小时的课程有什么区别?


我适合答。(全文 2 万字预警)

1. 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换题

为防止符号和数字过多劝退,我把讲数学换成讲做饭吧:

讲 A 教辅里例 3 后,学生没疑问,那我讲例 7。

学生如果问出“什么是淀粉”时,是对淀粉的作用不了解。我则按照标记,换 B 教辅里例 2;

如果学生刚问的是“图所说的‘一碗’,是多大的碗?” ,那是学生不明白”。那换成 C 教辅里例 5。

如果学生说“我通常会将淀粉分 2 次加入,搅拌均匀的话会比较粘稠……肉飘起来后立刻捞出,才会嫩。但复炸(初炸是中火那次,现在要大火)需要多久,我就不知道了,老师能给我讲讲吗?”这说明学生对该题审题、逻辑、计算都比较熟悉了,看到这种情况,肯定跳过本来准备的例 9、例 13、例 14,因为他不再需要这几题,从而直接跳到例 19,而又因为跳过了这么多题,会在课时内,把 C 教辅里例 20、例 22补上,而这例 20 和例 22,按照正常速度,本节课讲不到,所以是特意多预备的

我到每位学生家,身背 3 本教辅,手机里有多年积累的题库。教辅上有个人习惯的符号标注,如果学生某点没懂,则跳到哪本教辅第几页第几题;如果学生另一点没懂,跳到手机题库搜某关键字……

题主问 1200 元 / 小时与 300 元 / 小时的区别,那我第 1 个想到的是,该老师是否随学生单个题目的每个反应而跳转换题;而不是无论学生怎样——都自顾自顺着往下讲。后者相当于把同样的题讲给不同的学生了。

2. 课前将一定数量的题,自己动笔做一遍

家长或不在这个行业的朋友,兴许觉得老师居然还要做一遍题,是水平低下。我拿初中某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结合的题举例,出现在《九上》的教辅书里(这句话其实很重要);该题书尾答案和 App 扫题,都有用到射影定理,而射影定理一般在之后《圆》甚至《九下》的《相似》时拓展。所以这大概是教辅编纂的失误。

那在课堂上,学生出现障碍问老师,如果 A 老师事先没做,选择现场做。就算写 2 分钟,120 秒,这个时间是直接浪费掉的。毕竟 1200/ 时,即使不到 2 分钟,也能值个工作餐的钱了。能掏出 1200/ 小时的家长不缺钱,但也不愿掏的钱费在老师现场算题。

如果 B 老师当场看书尾答案或扫题,一看射影定理。那讲还是不讲?讲的话,如果临近期末,一周 1 节课,且大概率期末不考;不讲的话,是不是孩子拿到题后,直到老师扫完那一刻,的时间,又是浪费掉的?

但我之前做了那道题。我知道是《九上》的教辅,就根本没用射影定理,用了函数本身的方法。那学生遇到障碍后,首先我可以明确告诉这题可以继续做,并且给一定的引导。

我继续描述当时的场景:我那学生顺着我引导的方法做时,需要求个 deltaΔ,求着求着有个类似

这样的式子,而且是在分子还是分母我忘了。

按理说,初中是极少分析根号下含 2 次方的多项式的,学生当场就傻眼儿了,以他第一反应,是他自己做错了。

如果我课前没做过这道题,且答案毕竟是射影定理,没有根号下二次方,那我可能就换题了,因为我不能拿着家长那么贵的钱现场做一遍;

但我拿函数方法做过:

这道题,是两个含类似

的多项式,相乘等于一个常数,而其实这个根号一坨,在一个平方差公式里,不仅根号会被平方掉,然后所有二次方和一次方全部抵消最终就剩个常数——可以继续做、得出答案。

那这么看下来,这道题不仅可以在未学射影定理前做,而且帮应届考生回忆了《八下》的平方差公式,还考察了计算基本功,并且磨练了考生心性。

反而成了一道不错的综合题

事先不做题,要么,看到根号下二次方,以为超纲了,浪费了好题;要么,现场做,浪费了时间;要么,按书尾答案拓展射影定理,但月考考不到,而一周就 1 节课 2 小时。

饶以上大一圈我是想说,当学生数量和题目数量足够大时会有太多千奇百怪的情况。题主问 1200 元 / 小时与 300 元 / 小时的区别,我第 2 个想到的是:是否在瞬息万变的课堂中逢学生算出任何种结果老师都能由于事先也动笔做了题接住学生当前的步骤

我在视频里曾用 6 种方法讲 1 道平面向量的题,我承认有噱头之嫌,但在课堂前比书尾答案算出更多方法,正是可以保证课堂上:学生用“回路法”出一个结果时,我能用“回路法”讲;学生用“向量的参数方程”遇到困难时,我能用参数方程讲;学生用“解析法”时,我能用解析法讲。

既不用现场算,也不用一步步查看。不至于误会了学生做错了、也不至于浪费了好题。

(注:本回答只探讨教育教学工作与收费匹配度的关系,如果要抬杠说谁谁谁老师《九上》之前就讲射影定理了,那更好的老师是小学讲微积分;这么杠的话全篇都杠不完的。为行文流畅,本回答后续不为无谓的抬杠叠甲。)

3. 定制每位学生的作业,精确到天

我从不提前或当场布置作业,我需要在课堂后,回溯每位学生的状况,在 3 本常用教辅以及手机题库里检索出次周的作业,并且精确到天

精确到每一天。观感参差不齐是因为,是我从各教辅根据学生选题后,一个个扫到手机上发出去的。

按理来说,最轻松布置作业的过程是跟学生说:“本周把(教辅书)第几页到第几页做了”;或者“这 5 天里分别做第几、第几页”。但这样布置太粗糙了。毕竟教辅书是不了解学生情况的。如果该学生在这两节课,已经把某知识点滚瓜烂熟、各种变式问法了然于胸,那在每天还有学校作业的情况下,再练这部分知识点的题岂不是浪费时间?

有朋友可能想:那布置的时候根据学生情况“勾题”,不就有针对性了吗?这是外行话。学生每年买的教辅,都是当年最新出版。当年两年的新题极有可能被校考学校作业选中。这就需要我回家从各教辅多年印次里挑题。如下图,即使我已经很小心,但偶尔不可避免选近几年的题作为作业,还是会和校考重合(人家校考也不带改数字的):

我每次开玩笑说又押中题了,但实际心里清楚,这不是件好事,因为校考成绩就不够准确了。

而且如下图,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需要持续思考每天题目的结构:

当时讲到《八下》第 3 章,每天第 1 题《二次根式》、第 2 题《勾股定理》、第 3 题《四边形》

以 1 天 3 道作业为例,如果校内学了 4 章,那周一如果是 2、3、4 章题各 1 道,周二就要考虑是否布置比如 1、3、4 章。既要每天有 1 道第 4 章的题来为月考作准备,又要每周都有前几章的题,让期末时不要把前两章忘掉。

我还需要隔两三天问每位学生学校的进度。比如在七年级《二元一次方程》这一章,有的学校会按照教材先学方程与实际问题的结合——顺水逆水螺丝螺母那些。而有的学校会先学三元一次方程组那个小章节,再练练解方程,最后再学应用题。那作业则不能想当然地去布置,而是一旦学校调整顺序,我就需要重新布置作业,并更改下周课的内容。否则可能导致学校 5 天内刚讲到非常简单的应用题,而我留的作业已经到了比较难的追及问题或溶质溶液问题,从“节奏上”就不匹配了,更可能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4. 每天追踪每道题的书写情况

4.1 每天要检查自己给每位学生留的作业,精确到每 1 题、精确到作业用时或单题用时。

对于较自律的学生,比如我其他答案提过的人大附中本部的学生,我直接要求单题计时、并在题旁标注时间即可:

我要求学生单题计时,并在题旁标注答题时间

我的作业从来都是:填空题当大题做,我需要审阅证明过程;只有数字结果的选择题(如 A 选项 2、B 选项 4)当大题做,我审阅过程;而如上图每个选项都需要分析的,把各选项分析过程写在下面。所以能够看到我学生在写选项理由。

如果尚不能做到自觉计时,或我需要规定该题用多久的话,我会将规定用时,事先标注或微信发完告知:

图备注:总用时限定多久、每小问限定或推荐多久(限定还是推荐,视学生情况而嘱咐)

或由于毕竟我无法每天坐在学生身边监督做我作业,我会借助 forest app。我在每节课“讲评作业”环节时,会把学生 forest 本周种树情况对着作业看。好巧某次我忘记当场查种树情况了,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正好为我写本回答提供了素材:

某次课堂“讲评作业”环节时忘记对照 forest 分析了,课后向家长要截图。

由于一旦开始种树,切换 app 后种苗会枯萎,所以家长也都很配合——允许写我作业时不没收孩子手机

(注:能出得起高课时费的家长们,尤其在北京,学历都不低甚至许多家长自己都能讲许多考题。后文如再有如上图和家长说数学名词,都是正常交流。)

4.2 在单题用时追踪之外,许多时候还要精确到步骤用时:

该题家长报时 12 分钟,我收到消息后立刻让家长问孩子辅助线用了多久,家长一开始没意识到重要性,我发语音条催促;后来得知想到辅助线就用了 5 分钟。

上图的题,我需要知道学生想出辅助线的时间。如果在单题时间一半往前,说明对几何的积累不错,但计算费时间长,那是因为练得少,手生;如果辅助线的思考时间占了多数,则说明计算比较熟练,但几何上的天赋或积累不够。

所有这些分析都会影响我次周面见学生时讲的内容课后留的作业。某知识点的题做得慢了,下节课会再讲讲,很快做出来的话,可能本来准备的题就没必要讲了;单题卡在哪一步,下次就针对这一步再讲讲、再练练。

4.3 虽说“讲评作业”环节在每周的课上,但偶尔必要时,也会在学生交作业时,当场语音条讲评或一个语音通话打过去:

临时当场语音条讲评
极其偶尔语音通话讲评。这种情况特别少,毕竟属于“免费赠送”。只有在内外各种原因之下,才会产生。

毕竟临时的当场讲评,相当于“免费赠送”。所以目前没有见任何一位家长认为我占用了孩子时间,反而会督促孩子赶紧配合我。

5. 期中、期末前,给学生选题拼卷子

能买来的卷子,并不符合每位学生的程度。做“定时训练”时,买的套卷对学生如果太难,不仅打击正在起步的、暂时吃力的学生,且卷子还做不完,有一定的浪费;而如果买的套卷对学生简单,则很多题起不到训练效果,且学生没有那么强的自律性,提前半小时做完了就起身做别的事儿去了,也达不到整 120 分钟的定时训练效果。

只有自己出卷子,才是针对某一学生的、适度的卷子。

某次期中考试之前我拼的卷子

在教辅书、手机多年题库、网上等各渠道,针对该学生于拼卷子之前所有状况,把题选好后,按考试选择填空大题结构,拼成 1 张卷子。

自己拼卷子就可以选比如学生错过的题型。公式就用 word 公式功能敲,图片就偷个懒,直接截图了。

而且北京和我们那个年代学校一样,为了给九年级、高三,留出一二三轮复习时间,在七年级学年末、八年级上、下学期期末、高一学年末、高二上、下学期期末,都会提前讲之后的内容;虽说区考还按新课标课本考,但校考早已混入实时内容。所以一旦接受八年级和高二的学生,则市场买的套卷,和校考内容差个两三单元都极有可能。我的学生每周我只布置 1 场 2 小时“定时训练”,如果期末之前的 1 周练的还是买的套卷又怎么能和校考内容吻合呢

且如果是教小学生,平时作业也可以自己出:

由于并不是摆拍,所以本图我的书写,与下文并不完全符合。此图只是我写本回答时翻了许久找到仅存几张之一,而每周学生掌握知识情况都是有变动的。

我给我那五年级学生出题,只有我最清楚,她将带分数化成小数时,比如三又四分之三,她(那时)不会先认为是3 点几,而是要把三又四分之三化为假分数再用分子除以分母化成小数像这么细的细节,以学校老师那种只看答案的改作业方式断然很难注意到。而我这学生除法功底还可以,所以如果只在教辅书上给她勾题,就得翻来覆去捡适合她的,而且做不了几天教辅书这一章适合她的需要掌握是 3 点几而不是化假分数再作除法就做完了。只有我按照她的困难点出题,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而且出的题一定要达到目的就适可而止。比如她不知道某点 25 可以化为某又四分之一。我当然完全可以告诉她并命令她强行记忆,但对她自学能力培养和数学素养培养都没有好处。我期待她能自己发现某点 125、某点 25 的规律,观察、总结;这样也更能记得住、记得牢。

6. 备课选题

我十分不解,为什么会有答主说自己“不用备课”。相信能读到这里(4000 字了?)的朋友,能感受到我无意拉踩。但家教不备课,确实是我被推送相关回答时最大的困惑……

在我的视角,备课时间只会随着教龄增大而增长

刚入行前几年,每浏览 10 道题,大概 8 道题都能用在(给不同学生)教学上——有四五道是 K12 练过很多遍而背过了,两三道是想了起来、或觉得值得去讲。但随着教学年限越来越长,要寻求每年全国真题和模拟题的新考法成本只会递增——因为会发现更多其实自己已经知晓了,大多数是“母题”的简单改编。

即,假设我 2 年教龄时,浏览该年新印次的教辅,一小时浏览一整章,能发现 6 道题值得备讲;但我 4 年教龄时浏览该年新印次教辅,虽然 45 分钟就能浏览完一整章,但只能发现 2 道题值得收纳备讲;寻新问法的时间成本,自然会越来越大。

我知道有外行朋友好奇:新考法的知识、底层逻辑,不还是考纲里那点东西?

确实。那我给外行朋友举个简单又立体的例子:疫情那几年出过许多“握手传染问题”。如果我学生每 1000 位对手里,有 400 位对手在外补课,其中 399 位的补课老师,都备了几种“握手传染问题”,但我按你的想法觉得不用备课。我之前也提了,北京学生家长一般学历不低,好,家长跟我聊这种题型,难道我就跟人家家长说“对不起,甭管怎么握手,知识点还是那个知识点、底层逻辑还是那个底层逻辑;我平常没备课,但知识点我讲过了,考场上让你娃现场想去吧!”这明显是不现实的。

实际上,新考法绝非新“情景”这么简单。

我们常说一个题是所谓“好题”,什么是好的题解起来困难的题就一定是好的题吗?我在其他回答里用一些论据和具体题目写过我个人的结论。因篇幅原因在此只写结论:

许多题的出现,在引导学生 “运算机械化”。我这里指的“运算”不是“蛮力”,而是有目标有逻辑有计算有表达的完整的运算动作。这种动作不是特别考验思维、可以通过不断练习而提升;而“机械”,是指学生脑海里的题目模型足够多”。当题海战术的孩子们见过的模型足够多时,貌似会更“厉害”。

那有朋友可能想说:那学生“厉害”,难道不好吗?

近几年来,我在每个工作日白天备课时,逐渐发现许多北京的题、及零星全国各省的题,计算难度较小,但“启发思维,有所突破。大家别小看北京题,这些变化真的体现在北京题点点滴滴的改革中。这类试探性的创新其实相当好,但能猜到阻力很大,因为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不友好。但正是这些题如果只靠运算机械化”、只靠记模型刷题那就行不通了这样的学生们答这类进步性的好题我去审阅作业里逻辑推演的过程往往千疮百孔缺乏底层思想支撑持续如此训练只会让思维越来越僵化

真正的好题能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与洞察力而且这些都建立在理性严谨的基础上。我有时 2 小时的课其实数量上讲不了几道题,但逢讲一题十分注重启发思维,如果我抠得细、且有学生真正能踏实听下去、听进去,以后有所收获,甚至培养出他们一往无前的“冲劲儿”,那是真的不枉。

回到备课这一条。我希望在工作日白天筛选出一道道“好题”,这一道道突破性的题就好像开局一条狗装备全靠打”。而不是开局一身神装”,不需要思考嘎嘎乱杀。当然这种比喻比较夸张,实际上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我想表达的是工作日白天备课的必要性我要做到的是当课堂上发现学生某一处思维还待启发时能马上拿出教辅或手机题库说一句:“这一点在 XX 年的 XX 省就有个题出得特别好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7. 为错题本选题

这一点很好理解。毕竟学生连自己错因都不一定能说得出来,又怎么能判断出到底哪道题值得收纳哪道题不必再做呢?

我所有学生的错题本中,都经常出现我标注“再次错”的标记:

根据我对他们的了解,我会筛选出他们大概率会再次做错的题;如果是放任学生自己选题收纳——估计会出现工整的书写、和满本的红对勾。看似成就感满满,实际上是所谓的“假努力”。

错题收纳也讲究个“节奏”。我需要按每位学生每周的程度,估摸出他们收纳具体哪一题的时间。

并不是每周、每天,都需要整理错题

每位学生整理错题的时间,我都要自己把握,而不是草率按一定时间规律布置,那样太粗糙。最终我还会把错因收集起来,留在学期末复盘用:

九年级一轮复习开始时,对所有“定时训练”里错过的题统计。二轮复习时用。
学期开始时,对所有我布置的作业里错过的题统计,学期末复习用。

8. (教学里)瞬时解构知识的能力(下文省略“教学里”3 个字)

一杯纯柠檬汁,小明喝了三分之一后,兑满水摇匀,又喝了一半再兑满水摇匀,最后全喝完,问喝了几杯纯柠檬汁和几杯水。

这是我教的五年级学生的题,刚学完分数加减,不能乘除。我们假设解构知识的能力是指:1. 无论这道题你是用数字讲、还是画图讲、还是真的去拿杯水边喝边讲,是站着讲还是跳着讲。只要学生还在配合(你问怎么想,他说“用脑子想”,这叫不配合),无论他问的问题多么令你觉得匪夷所思令你觉得大跌眼镜,你都要成功地用他当前仅掌握的知识点用他能听懂的话解答清楚。并且他真的懂了而不只是嘴上说“我明白了”。

然后我们把学生数量倍增,有 100 位学生,老师能对百分之多少学生做到解构成功?对 1000 位学生又能成功多少呢?1 万位呢?

且解构知识绝不能用高阶知识解决。为什么?我曾有个四年级学生,我某次布置了个用割补思想的应用题,什么花圃花盆儿啥的,最后剩个平行四边形,且五年级课本才有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我检查作业时,看到学生直接底乘以高搞定,我让再做一遍,他只会用这个公式,说是他爸讲的。我无意拦着人家父亲给自己娃讲题,但现在等于说校内考试或小升初要求学生学会简单的割补,但他面积公式搞定,那该练割补的时候没得到足够的训练初中吃亏怎么办?初中遇到三角形内角和边间的推理运用,但他直接余弦定理,该训练的边角关系还是没训练到位高中吃亏怎么办?我们可以在学生掌握了、且练到位后,进行拓展,但绝不能先用高阶知识讲,讲完就不管了。

我经常看有答主很骄傲地说,给一些所谓学渣讲题,无法理解为啥那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这引起一阵赞同、以及评论区对学渣的群嘲——大家纷纷表示无法给学渣讲题。

这些答主和评论区网友给人讲题一没收费,二不以教学为职业,那我从情绪上可以理解。但如果在本题——我们在本题讨论的就是教学职业,如果还是有人说自己学历高、题秒出、无法给学渣讲题,就如同我们就是在讨论全屋保洁”,有人说自己 1 米 95只能擦到 1 米 7 左右的柜子可这间屋子不只有柜子啊还有桌子椅子还有桌角墙角一个人以全屋保洁为职业一个专业的全屋保洁当然要有能力找到每个缝隙里的污渍弯腰拖遍客卧卫各处角落

那综上, “解构知识的能力”是指:无论学生目前水平高低也无论问出学科内多么令人匪夷所思莫名其妙的问题在先不用高阶知识的情况下给 10010001 万位学生能让百分之多少学生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解答清楚并解决题目

而我为什么在“解构知识的能力”前有个“瞬时”字眼呢?

有次我给学生讲北京中考 26 题。近些年北京 26 题以二次函数打底,偏重考察代数能力(考察几何能力的二次函数题在前题位)。曾有个题大概是说存在什么什么使什么什么恒成立,太久了,忘记了。学生没明白为什么是大于号而不是小于号。我拿班里筛选 180 以上学生去篮球队的例子讲,他打断了我、自己想了一个比喻:因为他家里安排他中考完去机构学英语,他用找机构老师、筛选老师的例子问我。我就顺着他的例子讲清楚了。

加个“瞬时”,是因为不仅要满足之前的条件,还要保证这种解构,足够“快”。比如这种学生抛弃老师的比喻、自己想比喻的时候,我不能说“对不起,我只会用打篮球的比喻给你讲清楚存在恒成立这个大于小于号儿的事儿。要么你搞懂我的例子,要么你自己悟去。”这也是不合格的。

如果 A 老师,能给约 970 位学生解决,而 B 老师只能给约 920 位解决,那即使后者学历再高,他解构知识的能力就是不如前者。(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每个题都可以在 App 里扫到,有图文与视频讲解、有一题多解,但为什么不是每位学生看了都能会的缘故。因为视频只是讲了这道题怎么做而没有针对特定学生解构。)之前我那五年级学生,半个月了,她还是没明白 2km 长的隧道,工人挖了隧道 1/3,问还剩多少,(她很费解)为什么不能用 2 减去 1/3。那时我不是在想前一天讲高二还是圆锥曲线导数七进七出,而是愧疚自己作为她老师半个月 2 节课内还是没能(对她)解构清楚我还需要再想方法

解构知识的能力实际上至关重要,更是门槛极高。有外行朋友会误解为某个老师“性格幽默”。可风趣幽默并非与解构知识能力 100%挂钩——光讲段子也不行。其次,幽默的阐述方式,只是我们解构时的“表象”之一,内核是我们在用自己的力量在每一个瞬间用他们能听懂的方式,“托起大量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问题。我在视频里形容焦点在 y 轴的椭圆,只是把手机屏幕竖了过来而已,水晶还是那个水晶、典韦还是那个典韦。就这么解构,我所有带过的高中生,在圆锥曲线新课时,a、b、c 的关系无论焦点在哪儿,从没答错过

社会上不看重这项能力到什么地步:有一次,合作伙伴把我教学简历发给家长,之后巧合我看到了他们间的截图,居然把我解构知识能力那一栏的叙述删掉了……这还是算半个同行的合作伙伴,都这么做,认为那段叙述没有用,不如我在德国高数满绩全系第一亮眼。可见社会对解构知识能力的认知之低。

解构知识的能力,是我(们这类老师)在成年后一位位学生带出来的一个个问题答出来的。我自己 19 周岁时候带的第 1 份家教,一直到此刻,没有 1 年断过。有不少同行 18 周岁就开始带,那比我还早一年。

读到这里的朋友或许有个问题:在真实线下场景中,如何分别能力高低?其实市场已经有相对成熟的方案,只是外行未入局。我会在文末附市场上检验的方式,在此先继续把题主“1200 元 / 时”的问题写完。

综上:我们不能因为绝大多数人是解构知识能力的门外汉就否认这种能力其实可以分个高低我亲眼见过部分所谓高学历同行由于高学历更容易掌握线上线下的话语权而刻意妄图让家长忽视这一能力

幸好最终市场价格会给所有人答案

(注:我为什么拿所谓高学历老师来做对比,并无意针对这些老师。我只是在近几年发现了 1 个现象:

(比如我在讲某个二次函数动点题,题目给 A 点横坐标是 t,B 点横坐标是 t+2,后面内容不记得了。我在学生想不通时,一瞬间本能地说:这像一根长为 2 个单位长度的“小木条”,然后画图,拿着橡皮擦开始模拟这根“小木条”怎么动、动的时候其他参数什么效果。事后交流,就有所谓高学历同行觉得这个比喻很精妙,用在了后续教学中。本来相互交流也是互相学习,但我发现他们自己做不到本能地、瞬间想到这些解构方式,同时又在外人面前明里暗里贬低瞬时解构知识能力的重要性。一番操作属实很迷……)

9.教学里的瞬时语言表达能力(下文省略“教学里”3 个字)

有朋友估计想说,语言表达能力和上一条里解构知识的能力,难道不是一回事儿吗?首先确实有共同之处,不能完全分开

举例:张朝阳。作为 80 年代第一学历清华、通过 cuspea 考试到麻省理工读博,再从事博士后工作。鄙视链顶端的学历、智力,或最最起码顶尖考试能力,的水平。“张朝阳的物理课”里,他在学术内容讲述时,由于其高水平且提前备课,过程流畅丝滑,逻辑思想也必定严谨缜密,繁杂公式都是现场在黑板推;但一旦他给学生和家长输出关于价值观的内容,那个语言表达,真是令人笑掉大牙。

我不敢指摘其表达的 “内容”,而是他一旦开始临场表述脑海里构想的逻辑,他没办法说得清晰、流畅,不仅一般存在两三秒的滞歇,而且口水词嗯嗯啊啊极多。有朋友可能好奇:“这不是正常人的反应吗?”这是外行话。只是大多数人这样而已。

语言表达能力可分为:能否将脑中的逻辑瞬时完整表述出来以及表述时内容的(下文省略“表达时内容的”6 个字)信息密度。在保证“瞬时”和“内容信息密度”标准之外,最好几乎没有口水词。

什么是信息密度?我们看张朝阳经常需要用繁杂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意思,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他曾在表达 1 次观点后,以他的脑力,又想到一种更精准”、“凝练的表达方式,而再表达一遍。他再说的那一遍,逻辑更清晰词语更凝练,大部分情况下,句子更短——当然,小部分情况下,他思考后丰富了想表达的内容,倒是会更长;我也不能故意黑他。

张朝阳每次修改后的句子,还稍微像点儿样子,他脱口而出的那些句子的信息密度,实在是不够格。我培训过的我省考中传的播音主持艺术生,都比他强。说句题外话,2016 年知乎上线“live”,但不温不火到现在没有身影,正是因为所谓大 V 一旦开始“瞬时”语言表达,也就掉下了粉丝对其个人崇拜的滤镜,其个人魅力从扁平到立体的展现中大大下滑;但耐不住还是有很多人认为“大家不都这样吗?”,导致那些 b 站视频 up 主,不到 1 小时的视频就恨不得能剪个几百刀但大家依旧很宽容……如果每位上传视频的 up 主被强制规定如直播主持人那样不剪辑不 NG 的话,都不知道这些视频能呈现出什么样子。

那回到本题,瞬时语言表达能力和瞬时解构知识能力有什么区别呢?瞬时解构知识,就好像打乒乓球时,只要学生没有坐在案板上或拿手接球,那无论老师是直立着身子还是歪着接,哪怕差点摔了个狗吃屎,都要把学生一切上案的球哪怕多么匪夷所思的擦网擦边球给接回去。在解构知识能力里,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客体”。

而瞬时语言表达能力,就好像老师要告诉学生这个时候应该用反手、用反手的时候腰部怎么发力,老师抽过去后该用什么力度接来保证上案。在这里老师是“主体”,学生是接收者,“客体”。

那瞬时表达能力在教学里有什么用?

我在前文第 6 点“备课”里,提过什么是好的题、出得精妙的题。我所述好的题不太能用一定的“套路解出来。那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用精准而凝练的语言教会学生,考场上“可以”去“怎么想”。那要教会学生自己一步步推演,落实在每道题中,就需要瞬时用准确凝练的语言,即高信息密度表述清楚。

这种能力的训练,也是我(们这类老师)一场场练出来的。先拿我个人举例,我未成年时主持过数十场 1000 到 3000 观众的晚会,现场主持不剪辑不 NG、处理所有意外状况那种,几十成百人的主持演讲更是数不胜数。曾作为高中生在我省最高 985 高校里主持过数场。只要是省领导或国外高校来校、或年级全体师生参与的活动,没有学生主持则已,有,那就是我。我年级“誓师大会”是我和 1 位校友主持的,我是唯一领誓人;我年级全体学生及家长参与的“成人典礼”我是唯一学生主持人及唯一领誓人,我年级高考出征前最后一次国旗下演讲是我讲的。

当然这种训练不是只有我这种形式,比如担任学生会会长、社团团长之类的,只要是高频率由自己 1 个人同时对多个人讲话,就能起到训练作用。要只是什么参加个学生会做个小干事,那平常说话还是一对一,达不到训练效果。

10. 老师要出身超级中学

有次和家长讨论课堂时间分配,我表达最近进度在几何证明,每次“讲评作业”环节不是很快,就举了个例子:

当时我跟家长同步课程进度,八年级《四边形》章时,每节课“讲评作业”环节费的时间比之前要长

原题描述不记得了,因为真实发生,不是为了知乎摆拍。大概意思∠C 是∠B 两倍,且在得出最终结论途中,需要通过(灰色那条)辅助线构造 1 个等腰三角形,之后进行后续解题步骤。

原题不记得了,过程中有这么一小步

如果有学生写类似“取 AD=AC”这样的辅助线描述,我一定会明确地、严肃地,指出来。这样的写法看似心里明白怎么回事儿实际上完全错误

橙色和金色的长度也等于线段 AC,像类似“取 AD=AC”的叙述不能保证点 D 在线段 AC 上

橙色和金色的长度也等于线段 AC,像类似“取 AD=AC”的叙述不能保证点 D 在线段 AC 上;要么,是以线段 AC 为 r 画弧交线段 BC、要么,以 AB 所在射线为边作等角通过外角证等腰。

这种例子实在太多,比如向量题化简着化简着,必须说明,题目里说

不等于零向量,然后怎么怎么。

:下图与上述例子不是一个题,只为表达观点;毕竟不是摆拍,都是真实发生的,所以文和图做不到紧密关联。)

纠正我布置的作业里的辅助线描述

有朋友可能想说,这跟超级中学有啥关系?

有关系。

我对学生一周作业的批改笔记。课堂“讲评作业”环节时拿出来看。

如上图,在我批改作业看到辅助线不规范时,只要该学生是首次发生,我都会问一嘴:你们校内老师或者之前的家教,有没有严肃地、认真强调,在中学考场证明推演中,关键步骤需要精准描述、不扣任何 1 分?

很可惜,几乎都说没有。

我届我省理科省状元来自我母校、全省前 10 有 4 名来自我母校。我届一本上线率 99.97%、次年 99.93%。(当初)有一定数量的老师们,是我省中考高命题人。经常有老师们上着上着,就去出我省的中高考题,该班会换科任老师。

我不是说其他教培老师不去教导学生答题规范,只是对考场应试的答题规范证明题步骤的逻辑严谨性我们早已被当年的老师训练得如同肌肉记忆;而当年的训练在如今从业,和学生交流成千上百道题时不容易漏检,这存在一定优势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比如我那人大附中本部的家长得知我中学后,本能地出现认可度,家长明白超级中学里学习状况这些,就不用跟我刻意交待。如果其他信息一样,家长当然愿意聘用超级中学出身的老师,这是市场决定的结果。

其实超级中学给我在教培行业带来的,不仅是应试答题严谨规范,更多的是中学教我(们)拥有一定的自律性、执行力、受挫后的逆商等个人素质,以及为人修身的个人素养,把这些运用在教育里,也是我被家长们信任的重要原因(后文会再提)。但可惜这些微妙处很难被量化,只有和学生、家长接触许久之后,才会被家长感知。

11. (在非最后冲刺阶段)培养中学生数学素养

我很早之前在视频里提过数学素养一事。

讲《平面向量初步》时,在讲完“回路法”等方法后,我最后一个讲的才是“解析法”,建立坐标系解决向量问题。如果是冲刺阶段,解析法绝对是首选,得赶紧讲。家长掏真金白银、冲刺时间就这么点儿,解析法无疑是最佳选择。

可如果是在高一高二,我会很明确跟学生表达,我们当然需要掌握将实数与向量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将向量运算代数化的能力,但就如同我视频里说的那样:(在《平》这一章里,下同)解析法相当“暴力”,有太多题其实不太需要理解向量的本质就可以用解析法强行做出来。我们如果遇到个题就刷刷刷建系、再遇到个题又库库库建系,

那则少了对向量的钻研和理解,没能把本质理解通透。

再比如我讲八年级一次函数新课,总从(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角度切入,带学生感知数个点的形成过程,最后让学生自己发现:“咦,这些点是不是好像会成一条直线?”而不是只讲“形如 y=kx+b(k≠0)的叫一次函数,画出来是这么一条直线。”这样讲的好处不仅能让学生自己在初学时,就发现直线是由无数个点形成,而不是硬画出来的,而且也为(北京中考)选择题最后 1 道打好基础。

包括我一定要带学生一步步感知 y=

+k 的被平移过程,我亲眼见到太多学生死记硬背顶点是(h,k),但问原因说不出所以然——这样就只能做个简单选填,稍微带平移的变式就懵了。

以上 3 个例子都很浅显,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数学素养是件微妙而绵长的动作,散布在每一节课堂点滴中;总之在非冲刺阶段,需要注重培养中学生数学素养,哪怕偶尔牺牲单节课堂上的题目数量,但长期来看,只会让学生受益更久。

12. 注重学生微表情、肢体语言等,无意投射出的情绪和想法,并及时、认真和家长沟通

(先注:之所以总“观察”而少“互动”,是因为我自己是男老师,而我常年 75%左右学生都是女学生。我需要常年注意和女学生的“边界感”。甚至我有带了整整一年多的女学生太调皮,我都是拿着尺子作“戳”的动作开玩笑地训:“你再贫?你再贫?”这种;最多在偶尔几个原因下,会有摸头鼓励或安慰的动作。我曾跟机构明确提过能不能接一些男学生平衡一下,我这骂都不敢骂得,很多时候自己生闷气。机构说,人家家长倾向于找不让孩子畏惧的风格的老师。我说那直接对接女老师不就得了?机构说“不不,女老师教学还没您细致呢。”

(所以我对学生的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更多的是观察及反馈。)

我从不忽视任何学生微表情肢体语言等无意投射出的情绪和想法这些都是了解学生的关键。家长在跟我沟通时,我也会给家长反馈,再结合家长对孩子的认知给我补充的信息,再次调整我的教学——毕竟家长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

终于翻到一个跟男学生爸妈分析的,:

以上是能找到的文字记录,更多的分析是一条条语音条、或者每次(和家长)1 小时起步的语音通话。当面的分析更多,但那些就没有痕迹了。

估计有朋友想说,我一个教课的,管这么多干嘛?

家长们可对我认可得很。

我生病时,有家长在我明确拒绝后,不管我的拒绝径直煮粥,拍视频如何使用他们家保温壶,然后闪送给我。

我周五第 1 节的高一学生 15 到 17 点,正是因为我当初在他九年级时把他从合并同类项都不知道是啥的二三十分,带到了北京中考 78 还是 82 分。他妈妈每周都允许他和我一起玩游戏我到家后经常先看一会儿他屏幕游戏后再开讲,他妈妈笑呵呵看我们玩。因为挤不上我周末时间,每周五给学校请假上我的课,才排在 15 到 17 点。当然后来由于这种请假操作难度太大,把课停了。但直到 2024 年上半年期中考试,数学是全班第一。

有家长有 2 次工作时间调不开,放心让我带小姑娘吃饭再送回家,我送到楼门口给家长拍了照片我再回。最后还坚持给我红包补偿时间和辛苦。

有家长听我聊了句外卖预制菜很难有山药,从那次提开始,接下来的每周上完课,都给我做一大锅山药羊肉,在讲课的时候就能听到厨房炸锅冒的气儿嗞嗞声儿。连做了三四周。这个事儿我一直记到今天。

有次一八年级小姑娘有一定情绪波动,我带她一年了,一直很配合,那次都到楼下了却不想听我课。她妈妈带她到星巴克,电话邀约我也去。我去了后一看小姑娘的状态,以我对她了解大概猜到怎么回事,就是成绩连续受挫而失了信心导致抵触。我跟她妈妈说我带她走一走、聊一聊。她妈妈早已一筹莫展,马上提出支持。我就带小姑娘在商场逛了逛,都没敢出商场。走着走着她妈妈来消息,我以为是叫停,但实际上她妈妈给我推荐了个周围的公园。最后,那次逛商场还给我照常结了费用。

每次我要和家长谈对孩子的分析,为了配合我的工作日上午时间,有移工作时间和我语音、也有请公司的假和我见面。回忆几年来,甚至从没有家长不配合我时间的情况。所以外人觉得我事多的时候,人家家长是越跟我聊越认可越跟我聊越感激

本条最后再提一件独特的小事。我有位学生,接手的时候数学是倒数第 2 差的科,八年级末暑假了,还不知道一次函数 k 是干嘛的——从进度上可以理解为校内学完一学期,他有章节几乎完全陌生;家长都在联系国际学校了,同时也通过前同事联系到了我。坚持一周 2 次上了大半年,学生很是配合我、自己也内心向好。终于在一模之前的校考时,数学成绩如下:

一模时,数学成绩如下:

其实他到底处于什么分数和位次,我早在一模前猜着差不多。所以在一模左右,我主动跟他家人请辞,取消了周四的课。我主张最后的 3 个月,一定要走“性价比”战略——将同样的时间分配给弱势科目。截止发本文前,他早已补了好久其他科目。

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不仅有前文所述我对学生的观察与反馈、家长的认可,还有的是从功利角度我放弃了一定自己的利益。从战略和总分的提升(补了其他科)看,家长只会更信服。

13. 教学方法

本来写了小几千字个人独到的教学方法、甚至学习方法,但能靠教培吃饭的老师们也都有奇招,跟之前一些不可被替代的条目比,也就一般了;而且本文也不是介绍学习方法的,于是删了。


在总结前,说几句题外话:

教学是件细致且微妙的事,一节课就 120 分钟,每一分钟都很宝贵。我常年教学中,由于自己失误而耽误的时间超过 2 分钟,都会给学生道歉加补偿的,比如学生花了六七分钟做完,我把答案看串行以为 tā错了,导致学生白白检查;或者证明题复盘的时候,某个赋分点我以为学生没注意而滔滔不绝,但 tā其实写了而且是完全熟练运用的。

1200 元一小时,每一次白白浪费的时间,都直接是一顿午餐钱。如果我拿了高课时费却反倒不觉得浪费了几分钟是很抱歉的,那叫“德不配位”。


总结:

无论是金融大鳄还是环卫工人、无论是医生律师还是小商小贩,每个职业都不可替代;但时代在向前,又都或多或少有可被替代的“点”。

从业以来,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对一老师,把题,按步骤一步步讲对,是最最最可被替代的点单个题的解法早已在各个 App 里有文字答案视频讲解一题多解了视频还能倍速和回看。(注:此处的可替代,单指“按步骤讲对”,不含思维启发或数学素养培养等部分。)

一对一授课,是在诊断时把握每个微妙细致的点诊断后给出精准定制化的策略。学生成绩关乎其行为习惯思维逻辑专注程度学习方法,甚至作息安排,以及各类心理层面的状况或问题。而单道题不会做,仅仅只是表象”。

看我全篇洋洋洒洒 2 万字颇有经验,以及我在德国高数满绩全系第一的成绩——可我每节课都有对着答案给学生讲题的时候。这或许让其他行业看起来很可笑,却是最佳策略:想象教高二下学期, 1 道圆锥曲线 3 问的大题、全算完假设 4 分钟、另 1 道 3 问的导数大题假设 5 分钟(实际上这个时间都做不到)。这老师现场做题的 9 分钟按照课时费折每分钟算下来是不是都够吃几顿工作餐了?一节课这场景来个几次,十节课呢?一学期呢?再有钱的家长也不希望课堂成为老师炫技的舞台,闷着头把题现场算一遍。

学历再高,也只不过把 9 分钟能缩成 7 分钟,就算一道圆锥曲线多问大题和导数多问大题,有人说他 4 分钟都能搞定——那又怎么样?这 4 分钟就不算钱了?M4 芯片是 M2 芯片整整 1.5 倍,可我的目的是看视频,我关心的是片源、清晰度、有无开屏广告、有无暂停时的广告、截 gif 是否方便、能否小窗、而不是打开 App 能快几毫秒

综整篇回答,题目问高中数学一对一 1200 一小时和 300 一小时有什么区别。刨去供需关系因素(即某老师可以组每小时几千的班课,而有家长为了顶该老师的时间,直接甩出班课的钱,此情况不在本题讨论之列)如果让我把本篇所有按权重排个序,我个人按从低到高的排序:

1.

高课时费老师要把教学视作一个三方合作的项目”,由老师引导、学生实施、家长配合的项目,而不是开讲落座讲完即走的差事。我所有本文提或未提的行为,比如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做法,什么定时训练,寒暑假设计免做卡之类的——我能提出来的,都是很粗糙的,实际上更多是散布在每周的一点一滴;我很难形容这种打心眼里把一对一教学视作“项目”时,我每天的白天、晚上脑子里的持续运转想“招儿”的状态。这些所有和学生的交流,早已超出了授课的 2 小时时间。

可能有朋友想问,题主不是问一小时 1200 元吗,问的是“课时”费啊。

可又有哪位非竞赛老师,能拍着胸脯说一句:“我从落座第 1 秒开始到最后 1 秒,包含若干喝水等冗余、也包含必要时调动专注度的小玩笑,且绝不备课,讲的‘内容’就值 1200 元一小时。”(敢这么说的老师欢迎来做我的合伙人哈哈哈哈)

所以在高课时费下,我认为权重最低的,是将提成绩视作一个“项目”,比如愿意用大量非课时时间参与到学生该科目的习惯培养当中、用大量非课时时间精选前文所述的“好题”中;甚至包括前文提到的,我都会主动请辞,站在学生的利益,力劝用我的时间补其他科目。

当然,就这最低权重,门槛也相当高了

2.

再高一点权重的,是瞬时解构知识能力和瞬时表达能力。这一点在外行眼里,都是远远低于所谓高学历的。我还是用前文的比喻,我们讨论的是“全屋保洁”,要清扫全屋的犄角旮旯桌底墙角,如果有人说只能打扫 1 米 7 以上的桌子,那并不称职。能在 1200 元 / 时徘徊的教培老师,99%的题都会做,家长花钱不是想看老师炫技的。一位老师面对 1000 位学生,不管是画图讲跳着讲比喻着讲,能将 1000 位里多少位学生问出的令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镜的问题,能够用他们当前能听懂的语言回答清楚,能在每一个瞬间,将精准凝练的语言传达清晰,这才是家长内心要的实际目的。

因为万一他家孩子就是那个虽然在配合,但持续问出匪夷所思问题的呢

非要抬杠这一点的话,想象自己随机抓 10 位小学生,给他们讲清楚“为什么 -1 乘以 -1 等于 1”,别到时候讲不到几位,就崩溃地说算了算了,各位死记硬背“负负得正”吧。尤其推崇高学历就一定值高费用的朋友们,可以自己去试 10 位或请那位高学历朋友试 10 位再把讲 -1 乘以 -1 等于 1 的过程录个音自己听一听是不是听不到 1 分钟自己就笑了?是不是根本还够不到讨论内容的“信息密度”,光口水词就占据了不少时间?口水词的时间就费了人家家长多少钱?

瞬时解构知识能力和瞬时表达能力,都是多少教培老师从大一开始一位位学生带出来的、也是我们主持人、演讲者、记着等等,从未成年时成百上千场演出积累起来的;社会上的生产工作,大多面对物体(从农耕到计算机)就能完成,导致这两项能力对于大众存在壁垒,但这两项能力,不也需要从未成年开始用自己的双商自律性执行力受挫后的逆商等等,一次次练习而来吗?区别在于,有人早起在做题、我们主持人早起出早功而已。

如果说刚才的“将教学视作 1 个‘项目’”,只要用心做、肯花时间,还都能做到的话,那么这 2 项能力,人们只能通过一些方式进行提升”,但替代不了我们从未成年就开始的场场积累

有朋友如果想说,那有的人就是有天赋,从成年开始训练就能抵未成年时的未练;那从未成年就训练的人如果也有天赋呢

3.

我认为最高权重的,是体会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绪流动,做出反馈,并持续实施后续工作。这体现在根据每一瞬间的微表情调整之后的题,以及对学生情绪的分析与复盘。

以知乎部分答主拿不备课为骄傲、甚至居然有优越感的环境,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说一句:“自我带学生始,每一次课堂换题、每一道课后的作业题,都是根据学生当前那节课的反应及过往程度,从无数教辅书和手机题库选题后,布置而来。”

所谓“君子慎独”。到底课堂讲哪道题、作业布置哪道题,除了自己,外人是不知道的。我前文有提到,北京能出高价的家长,大多学历都不低的,但即使家长自己也记得中学内容八九成,他们也无法分辨老师到底是否在做私人订制”。更怕的是有老师没有这么做宣称自己是坚持私人订制这种就属于欺骗了

如果教培老师能坚持对每位学生全年“私人订制”,那一定会跟我一样,工作日白天完全忙不过来

每天从早到晚不讲课时间,从备课到做题,再到选对每位学生每天的作业题,以及批改,我甚至觉得每天时间都不够用……有上班时间、没下班时间。“私人订制”一旦“启动”(如接一位新学生、小长假、寒暑假等改变原有排课的状况),我就好像开启一个每天都有崭新任务的轮盘”。周一结束后任务被刷新、还没做完时上周二的课,再次被刷新,周三刚做完周一的就需要做周二的再迎接周三的。这种天天刷新的颗粒状任务如排山倒海一般涌来,且并没有做完了这一概念

这种日复一日、外人不知道只有自己内心知道的坚持,考验的不是技能而是人的品行。而品行,是人最高的学位。

至于对学生情绪的分析与复盘、与学生的情绪建立联结,则是我前文里提到的对学生各种情绪细节的观察。这对老师的综合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也当然超出了“讲题”的范畴。

我和好几位男学生出来吃过饭打过球,和男学生们玩过游戏(都经家长允许)。男学生们不少和我分享过叛逆的小心思、甚至说自己暗恋的“痛苦”;我听女学生弹过琴,女学生给我分享过自己喜欢的明星、看过在学校课堂传过的纸条,给我眉飞色舞展示过纸条上大家起代号,这样被学校老师发现不至于抓到都是谁。

余例不赘。要达到学生对老师有较深的粘性,光是讲几个段子、摆出一副亦师亦友的姿态请吃个饭是远远不够的。说两句鸡你太美拉近距离,得到的认同只是“形式”上的认同,只会让孩子觉得多了一位“玩伴”。真正要做的,是让学生打心眼里对这位老师有极强的认同

举个小例子,我之前有个新带的学生,彼此陌生,不是家长介绍的。第一次见面就把她笔一用力拔坏了,跟她说了声抱歉,说赔她 2 根。之后就买了 2 根,虽然很便宜。我和每位学生都会约定,每周作业有“纯计算错误”的话,会给申诉环节——待双方确认确实真是“纯”计算失误,则次周每天作业加 1 题。几周之后她第一次出现纯计算错误,我专门在临走前跟她提起,说咱们相互承诺的事情,是不能反悔的。就如同我随口答应你赔你 2 根笔,次周就给你了;几周前你答应过我愿意加题,那我扫题发给妈妈后,是需要做的。

我观察到小姑娘的表情,从突然想起来还有加题这件事,到心下有些不服气,再到我提赔笔的时候,回忆了起来,再到认可,最终答应我会把加的 6 道题(1 天 1 道)做了。整个过程也就几秒钟,而且又不是演电视剧,表情没什么大起大落。但我能感受到她是逐渐认可我的。这种认可来自于以身作则、注重细节,以及要落地制度说服对方时,对对方情绪的牵引。

(注:例子只为辅助我表达,我知道有许多学生并不讲理……每位老师都会遇到不少。)

对未成年而言,哪怕是我们中学看似所谓学霸如云、貌似每天一门心思做题无他念,但实际上,不能低估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无论老师是校内校外。

那回到主题,我所说,最高权重的,是体会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绪流动,并且做出反馈和后续工作。老师和学生的情绪有了联结而不是简单地讲题,逐渐学生会打心眼里对老师有较高的认同,这种认同,在我所有教学经历里,都会促使他们主动学习这门学科。而捕捉情绪做出反馈和后续工作,则在于持续观察学生到底在哪里卡壳,来“私人订制”对该学生专属的题。我仍然想强调,如果真的能全年做到这一点,其实会发现全天忙碌时间都不够用的

(正文完)

因为白天要备课,全文写了好几周,或许会出现车轱辘话来回说的现象,还望大家海涵。


附录 1:家长如何辨别老师是否“私人订制”

有个粗糙的方式:看看这位老师对同年龄、同学校、同班级的 2 位程度差不多的同学布置的作业是否一模一样

我跟所有想上“一对二”、“一对三”小班课的家长和合作伙伴,说我的经历原话都是:我曾把所有接过的一对二,在 3 节课后,都拆成了一对一。

我说一对二对我而言,不仅单位时间赚得更多,而且只需要 1 次通勤,就可以赚更多的钱(在北京的打工人知道我强调这句话的意义……),且其余时间我可以排其他学生甚至再接一对二。那我为什么从来都把一对二拆开呢?每位家长都不理解我的做法,且甚至认为两位相熟的同班同学、既然程度也差不多,家长关系也比较要好,甚至偶尔帮着接送也放心,为什么 Felix Wang 放着比一对一多的钱不赚,放着省通勤的事儿不做,却要拆成一对二呢?

我对算是懂点道理的家长,会讲“私人订制”的作用和效果;对不太懂门道的家长,直接说:

咱们可以建个 2 位孩子交作业的群,当你们发现我能一整年每一天给 2 位程度相近的孩子却布置不一样的作业时你们就明白了

我带过太多同年龄、同学校进度、程度差不多的学生,即使每节课 2 小时,但观察微表情而看出他们到底哪一细微步骤开始就没学懂,是件很明显的事。所以家长只要不断地、不定期地,去看那位老师给这些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否相同,大概能看出端倪。

不过操作可行性不高,家长一般对老师比较客气,问几次后很难开口再问。而且不是每位家长都还记得数学,这就给了一些老师糊弄家长的“可乘之机”。如果能把程度相同的学生们组个群,让老师每天把作业发群里,那从题目描述倒是能看出一点,但老师也可能用隔几天来回换题的手段来敷衍。还是防不胜防。

附录 2:如何粗糙分辨老师瞬时解构知识能力、瞬时语言表达能力

市场上的机构,早已有比较成熟的 “新师试讲”环节来分辨。不多夸张,就拿 3 位学生、每位就仅仅试讲 1 节课来说吧。在这共 6 小时里,学生,是真学生,是真的有各种没掌握的知识的孩子。旁听的家长,是真家长,是根本不用顾及老师面子心态上这家机构不行我拔腿就走的、已经在学业上束手无策或绝望、希望赶紧用钱解决问题的、真“消费者”家长。

在真学生、真家长的试课下,整整 3 节课 6 小时,能留下来的机构老师一般拥有较高解构知识的能力

所以在“新师试讲”比较严格的机构,老师这 2 项能力下限不会很低。但如果机构对新师是工作人员来筛选,即一位位成年人在“模仿”小孩,装模作样地提出几个问题,甚至有些问题由于工作人员不懂该学科,就根本不是学科问题,而是什么“如果孩子走神怎么处理”这种问题,那必然考察不到老师的能力;那这种情况家长们怎么甄别呢?

第 1 招,试讲后可以问自家孩子,“这位老师给你讲的你有没有听懂?”

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在试讲没听懂,是孩子的问题,毕竟孩子成绩不好,才得补课,而既然成绩不好那试讲没听懂是多么正常的事

家长要这么想,就被别人拿捏自己的善良了。

我前文说了,什么是解构知识的能力:

无论这道题你是用数字讲、还是画图讲、还是真的去拿杯水边喝边讲,是站着讲还是跳着讲。只要学生还在配合(你问怎么想,他说“用脑子想”,这叫不配合),无论他问的问题多么令你觉得匪夷所思令你觉得大跌眼镜,你都要成功地用他当前仅掌握的知识点用他能听懂的话解答清楚。并且他真的懂了而不只是嘴上说“我明白了”。

如果家长能看完我前文所有对瞬时解构知识能力、和瞬时语言表达能力的论述,且读到了这里的话,请你要明白:老师讲的内容学生没听懂,跟老师做题的能力、学生目前的程度、老师讲的是哪个部分、哪个章节、哪种方法,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只要你家孩子还在配合(老师问怎么想,孩子说说“用脑子想”,这叫不配合),老师没讲明白,是老师那 2 项能力的缺失,不能训你家孩子。

第 2 招,问问老师有没有从未成年开始,就对这两项能力持续训练。即使不从未成年,那这两项能力的训练到底是从业之前、还是从业之后?

我前文提到,我在未成年时就主持过数十场 1000 到 3000 人的晚会,也作为高中生在我省最高 985 高校里主持过数场。培训过许多我省考入中国传媒大学的艺术生,也在 19 周岁时带第 1 位学生至今,那时候还在上学,并没有入行。这一场场主持、一位位学生,都是早在未成年时的训练,家长可以问试讲老师有没有常年持续做这些事。

市场上有一些老师是这样的情况:未名 bbs 有个找工作的互助板块,游客身份就可以在 bbs 首页看到帖子题目比如“XX VS 西城重点中学”字眼,那个“XX”经常是各领域企业、或体制内,总之和教学没有任何关系的岗位

由于随手截图,图中毕业生有可能进入的是公立学校而非教培;仅表意,且无意针对每一位找工作的毕业生。仅在此讨论有些从业者是否从未成年开始训练自己那 2 项能力

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的学生明显是将简历投在了自己认为合适的无数岗位收获了一定量的 offer 后纠结于最后两三个然后在 bbs 寻求经验和帮助。(再次声明无意针对每一位找工作的毕业生。只要符合要求最终进入中学,那就是合情合理。我仅在此讨论是否从未成年开始训练 2 项能力一事。)这样的从业者有很多,家长问他们的时候,还需要仔细辨别,他们说的比如大学时期参加过什么演讲比赛,到底是不是借助高校资源玩个票走个过场?是不是上大学后发现:“咦,这个活动我还挺感兴趣的,去试试看。”这么个经历?

即,更强的高校能提供更好的资源。比如演讲比赛是由于高校提供资源而参与还是从未成年一路演讲数十场后进入了高校顺势参与?我在从业时,几乎很少提我大学时期连年主持我们州最大的华人春晚,因为我们城市也就 1200 华人,算上州里其他城市华人,也都没多少人竞争。主持华人春晚只是我“顺势”很自然地拿下机会,跟我未成年时数十次的竞争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由于据知乎编辑器统计,截至上一行,已有 19223 字。算是我 2016 年 9 月 28 留存的第 1 篇回答以来,最长的一篇。为防无良转载,无奈声明:

以上答案为本人(知乎 ID:Felix Wang)原创,版权属于本人所有。

除依知乎网zhihu.com用户协议使用外,任何媒体、单位或个人以转载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答案,即视为同意按以下办法向本人支付报酬:

1、对法定许可的,依《报刊转载、摘编法定许可付酬标准暂行规定》的标准向本人支付报酬。

2、对信息网络传播等非法定许可的情形,应保留答案全文、本人知乎网 ID、出处链接及本声明全文,并按 1000 元 / 次的标准向本人支付报酬。转载人支付报酬后,即取得本人同意转载的许可。

3、本人的收款帐户信息可私信沟通。

4、需要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答案的,除法律和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应取得本人书面授权。

彩漫时代中的逆流坚持——盘点那些被时代遗弃的精品黑白漫画杂志
上一篇
如果说人脑没有开发完全,会不会是因为我们的能量摄入方式不足以支撑人脑完全运做作时需要的能量呢?
下一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 苹果手机各个功能介绍,iphone必须关闭的十个功能

    1、关闭蓝牙。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蓝牙传输文件了,而且iPhone与安卓的蓝牙并不兼容,所以,可以在设置中,关闭蓝牙功能。2、关闭通知功能。关于APP推送,无非也就是一些更新提醒,关了也不会有什么影响,还能多省点电。3、关闭自动调节亮度功能。一般来说,可以将屏幕亮度在15%-30%之间,在强光环境中,在进行手动调整就可以了。4、禁止后台刷新。在设置—通用中,关闭后台自动刷新功能,也可以对省电起到一点...

  • 高德打车怎么设置途经地,高德如何添加途经路线

    1、点击高德地图APP界面底部的“导航”按钮,进入导航模式。2、点击右下角的“路线”,进入路线设定页面,根据要求输入起点、终点进行路线规划。3、点击“添加途经点”,弹出添加途经点页面,点击右上角,可以添加或者删除途经点,乘客可以手动输入要添加的途经点。4、当添加完途经点时,点击“确定”按钮,即可添加途经路线。此时地图会显示出这条路线上所有的途经点,以及当前途经点的地点信息。怎么设计高德地图设置要经...

  • 高中必修二物理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2重点知识点归纳

    您好,1.运动学-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相关运动的分析方法,如相对运动和抛体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2.力学-力的概念及种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能量、功、动能定理、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动量、冲量定理及其应用3.热学-温度、热量、热能的概念及计量单位-热传递的方式及其特点,如传导、对流、辐射-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及其应用,如热机效率...

  • 动物吃东西也能品尝出味道么?(动物吃东西有味道吗)

    我们已经知道,这个花花世界在猫和狗的眼睛里完全不同——它们都是红色盲;那你有没有想过,同一碗饭,在猫和狗里是什么味道?这可不是一个无聊的问题。味道来自外界的化学物质,而味觉是体内的神经反应,要在两者之...

  • 自然界中,哪种动物活得最惬意?(哪种动物最活泼)

    那显然是生蚝。我以前的回答就说过,这个生蚝,它是一种肉身成佛的动物。作为软体动物,整个软体动物分出了两条线,一条线狂点感官和智商,整出了章鱼,一条线抛弃了能抛弃的大部分零件,变成了生蚝。而生蚝的一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