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五年,刘邦正式称帝,此时韩王乃韩襄王的庶孙韩信,并不存在汉朝建立后没有韩国这一说,问题几乎不成立。后来刘邦将韩王信移封至太原,仍是韩王。他叛汉后投奔匈奴,柴武出战前写信劝韩王信归汉,他认为刘邦宽宏大量,能保留韩王信的封号。韩襄王庶孙韩信以韩王身份叛汉,转头再立一个韩王会很混乱,同时也彻底断了劝降韩王信的可能,汉朝对韩王信一族历来是开放态度,后来韩婴、韩颓当归汉,均得到厚待,没有计较韩王信叛汉之过。
汉朝斩杀韩王信时已是汉十一年,此时张良早已从帝者师退为帝者宾,尽可能避免卷入汉初的政治斗争,提议复封韩国根本是给自己找麻烦。刘邦在任十二年里,六年有韩王,韩王信叛汉四年才被斩杀。同年,长安那边诛杀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激起英布起兵,刘邦在讨伐英布途中重伤,命不久矣,回家唱一首《大风歌》,这期间张良根本没有劝刘邦复立韩王的时机。
还有一个原因,韩王信封王是因为他有战功。追随刘邦建汉的六国故旧很多,若是今天只为延续韩国名号再封一国,那么五国故旧岂非都能以同样理由求封?如高良侯魏无知大概就是魏国的公子,王莽家族的先祖就是齐国田氏,楚国三大贵族也尽在关中。刘邦不仅不能封,他为了搞异姓王,还反过来把老亲家赵王张家给降级了。
同时,张良也早已放弃复国。自从张良放弃做韩相国去做帝者师,他就已经开始站在更高的角度权衡利弊,以鲜明的立场反对分封。
汉三年,郦食其劝说刘邦分封六国故旧,一同对抗楚国,张良连出八个观点反驳,前六观点大致无非是当前并没有分封的有利条件,形势越是严峻,缺乏控制诸侯的力量,越不能分封六国故旧。
最重要的是第七条“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後,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彊,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
刘邦缺乏控制天下诸侯的力量,六国复兴后很容易脱离刘邦的控制,甚至有可能倒向楚国。魏豹就是最实在的例子,况且,连韩王信都迫于形势而横跳。那不过是重复项羽灭秦后分封天下的老路。提出违背复兴韩国的计策,此时张良已经完全处于帝国的角度权衡利弊,瞻望更远的未来。
张良会出现转变并不难理解,项羽囚杀韩王成,又一次毁了张良复国梦。其次是项羽灭秦以后分封天下,战乱却未曾休止,顿时梦回战国。如此乱局之中韩国没有复兴的可能,勉强立一个有名无实的国家毫无意义,从这时开始张良就已经不考虑韩国的事情,专心于做帝者师。
到了汉五年,娄敬、张良均劝刘邦定都长安。数年后,娄敬提议把十余万六国宗族移民到关中,将六国故旧化为中央的力量,同时弱化地方势力,这是汉初中央集权的大方针。
这计策跟张良当初提出的非常相似:“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後,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
天下未定之际,不能让六国故旧离开刘邦,脱离束缚。天下大定以后,仍旧要把他们集结到中央,作为帝国的力量压制不服从者。
娄敬能想到的策略,张良不会想不到,他大概是不想说而已。结果没几年,刘邦干脆立白马之盟,说“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中央集权从此成为帝国的目标。别说异姓王了,文、景、武连同姓王都不想有。
人总会学会成长,智者非一日而成,张良年轻时任侠重义,为韩国复仇而活,故能凭借一腔热血行险刺秦。而后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向王者师转型,潜心修炼十年,对天下事情的思量不能只停留在当初。
从周朝建国开始,分封了八百余国,经春秋至战国,诸侯间相互兼并,最后七雄各自变法图强,意图建立权力集中的强国,分封制也就此走向了没落。尽管秦朝覆灭,有一部分原因来自分封制的反扑,但只要各国仍旧保留着战国时期的发展思路,兼并仍是必然的趋势,弱国在此其中没有生存的空间,张良不会想不明白这个道理,作为功臣领一侯国就是最体面的结局。
原本张良想要复国就是基于世代韩卿的立场,当下他是汉朝开国功臣,对比的可是商、周,侯国世袭远比世代韩卿更光荣。
虽说张良的侯国到二代就被国除……
顺带一提,汉武帝刘彻的基友韩嫣就是韩王信的后人,韩嫣有个弟弟韩说卷入巫蛊之祸,死得挺惨。不过韩说之子韩增在汉宣帝时期翻身做了大司马,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到王莽篡汉时期,侯国才断绝。到了东汉末年,有个南阳人韩暨投靠了曹操,做了魏国大臣,他所改良的水排大幅度提高冶炼工业的生产力,最终官至三公之位。
到了西晋,韩暨有个曾孙韩寿长得非常英俊,他偷偷搞了贾充的女儿贾午,留下“贾女偷香”的故事。他们的孩子被过继到贾府,改名为贾谧,贾谧凭借着过人才思与姑姑贾南风的威势,麾下集结了当代最顶尖的名士,合称为金谷二十四友。
后来司马懿的儿子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铲除贾氏一党,贾谧的兄弟韩蔚全家被一同诛杀,韩氏才从此覆灭,退出历史的舞台。
所以当代著名歌手韩红、上海人韩寒跟韩王信一点关系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