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那么神秘,直接甩菜单。
周王朝
周天子的伙食从《周礼》《礼记》可见一斑:
周王室厨师团队超过 2200 人,分工相当细致,比方说至少有 57 个人负责煮肉时添水以及盯着柴火,有专门出去打猎的,有做点心的,有捕鱼的,有腌咸菜的,还有专门抓乌龟、蛤蜊这类带壳的动物的……
“麻麻!我调进中央部委工作了!”“欧是吗太好了我的儿子,什么部门?”“咸菜部……”
看看咸菜部供应哪些咸菜:
- 韭菹:腌韭菜;
- 醓[tǎn]醢:有汁的肉酱;
- 昌本:菖蒲根切段腌制;
- 麋臡[ní]:带骨头的麋肉酱;
- 菁菹:酸或腌芜菁(大头菜);
- 茆[máo]菹:酸莼菜;
- 麇臡:獐肉酱;
- 葵菹:酸葵菜;
- 蠃[luǒ]醢:田螺肉酱;
- 脾析:碎切牛百叶(牛胃);
- 蠯[pí]醢:蚌肉酱;
- 豚拍:小猪仔肩胛肉酱;
- 蚳醢:蚂蚁卵酱;
- 芹菹:水芹酸菜;
- 深蒲:蒲的嫩叶未出水时采来作菹;
- 箈菹:酸腌青苔,或说是一种腌竹笋;
有一种卧槽这都什么鬼的感觉。
嗯,其实仔细看看也还行。
饭以粟(小米)、麦、黍(黄米)、稻米蒸饭、羹类为主。北方并非不种水稻,两周的黄河中下游水稻种植已经颇具规模,《诗经·鲁颂》就说:「有稷有黍,有稻有秬」,齐活。囿于磨粉技术,面食尚属稀罕东西,虽说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距今 4000 年的面条,但不能说明周天子有条件顿顿吃面。
古人造字,「精」「粹」二字皆指向天子献米的标准。《说文》:「精,择也」,挑拣出来的好米质地晶莹剔透,犹如青玉,此谓之「精」;「粹」字,从米,从卒,卒就是「完毕」,挑到无可挑剔的好米,谓之「粹」。可见天子一粒一食,千挑万选。而如今,「精粹」一词优中选优的意思,也被继承了下来。所以孔圣说「食不厌精」,不要排斥把时间花在做饭上,时间很奢侈,除非用来享受美食。
不过就算当时最著名的「八珍」,也不过盖浇饭、烤猪烤羊、肉脯一类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不算稀奇。
肉类鱼类没什么可说的,古今差不多,不同只在烹饪,先秦以蒸、煮、烤、风干、酱、生吃多见。
《礼记·玉藻》:朝服以食,特牲三俎祭肺,夕深衣,祭牢肉,朔月少牢,五俎四簋。
天子一天早晚两顿饭,中午若加餐,按规矩只能吃早上的剩饭。吃饭有吃饭的音乐,有吃饭的衣服,早饭穿朝服,晚饭穿深衣。吃饭前还要先祭个祀。
至于天子吃什么果蔬,史书记载匮乏,估计不出中国原生的一些东西,比如:
韭菜;
小白菜;
冬葵;
莼菜;
山楂;
桃子;
茶藨[pāo]子:哈?这是啥?嗯,不认识这个东西没关系,说两个种属就知道了——醋栗,和黑加仑(中国人叫黑茶藨子),所以黑加仑不是葡萄哟,仑家是茶藨子。
接着说
枣子;
梨子;
菇娘:不要被这个戴着草字头的姑娘骗了,人家清清白白,是正经的浆果。菇娘如今通常被叫作「灯笼果」(醋栗有时候也叫灯笼果,不过菇娘的灯笼更正宗),她的模样,的确像独坐纱帐的小小姑娘:
当然原产果蔬多得是,请见:虫离先生:有哪些知道后让你震惊的冷知识?
唐
还是甩菜单,之前写过的东西搬一点过来,唐中宗李显的「烧尾宴」(小部分):
- 贵妃红:多种口味的红色酥性点心。唐朝果然是最浪漫的朝代,连给食物取个名字也能这样诗情画意,不像宋代以后,清一色的 XX 饼子、XX 丸子。
- 单笼金乳酥:纯乳蒸就,每块占一只笼屉,色作金黄。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也介绍了乳饼,牛乳煮沸,点醋,像做豆腐一样,使牛乳渐渐凝固,沥干水分,以帛裹,压实。今云南的乳饼,仍然保持着当时的金黄色。
- 御皇王母饭(偏缕印脂盖饭面,装杂味):「偏缕」是肉丝,「印脂」是鸡蛋,类似于今煲仔饭。
- 生进二十四气馄饨(花形馅料各异共二十四种生进):取二十四节气,花形、馅料各异的二十四种馄饨。二十四色,二十四味,只这一道菜就要费尽庖厨心思。
- 赐绯含香(粽子蜜淋):裹着特殊香料馅儿的红色粽子,吃时以蜂蜜浇淋。
- 通花软牛肠:羊羔大骨的鲜嫩骨髓,拌入其他佐料、辅料,塞进牛肠烹熟,筋道而满口浓香。
- 光明虾炙:烤大虾,要求品相明亮剔透。
- 白龙臛:鳜鱼肉羹。
- 雪婴儿:青蛙去皮剔骨,粘裹精研细磨的豆粉煎到雪白粉嫩,如同婴儿。
- 仙人脔:鲜奶炖鸡。
- 火焰盏口䭔:这种食物在今天仍然相当常见,我们习惯上称为「煎堆」,或者「麻球」。
素蒸音声部:音声部就是乐师,素蒸,果蔬雕成乐师佣,上锅蒸熟——能吃的手办。乐师:mmp
分装蒸腊熊(存白):所谓熊白,就是熊在冬眠时囤积在背部的一层厚脂,为长期贮存,将熊白腌制熏烤,取食时蒸熟。
遍地锦装(鳖,羊脂鸭卵副脂):羊油、鸭蛋黄烧甲鱼。
宋
清河郡王府御宴,南宋名将张俊招待宋高宗,共 196 道菜(包括用作闻味的「闻果」和用来观赏的「看菜」),略举几例:
雕花梅球儿:雕花的梅子蜜饯。
蜜冬瓜鱼儿:蜜制的冬瓜,刻成鱼形。可以想象一只大冬瓜掏空了瓤籽,劈作两爿,在冬瓜内壁瓜肉雕出一丛丛游弋的水族,如碧玉般晶莹,兼且具有瓜果清香。今天云南玉溪还保留有用红糖白糖做的冬瓜蜜饯,而广西玉林的「茶泡」,更见精雕细琢,将冬瓜化作精美雅致的手工把件,堪称匠人巧思与美食的完美结合。
葴杨梅:竹签杨梅。杨梅原产中国,但与荔枝一样,鲜果保存期短,旧时很难实现长途运输,因此北方人所食多为经盐津或脱水加工后的杨梅干、杨梅脯。当然,得益于南宋都城地理位置,皇室大概不必发愁没有新鲜杨梅吃。
新罗葛:豆薯,又叫沙葛或凉薯,硕大的块根可供食用,生食脆甜多汁,做沙拉、炒肉、或包饺子,则各有千秋。这种植物在南方一些地区被称为「地瓜」,让不明真相的北方小伙伴懵逼:地……瓜不是烤的最好吃吗?你们怎么生吃上了?所以去菜市场买地瓜,为避免纠纷,最好声明是要红薯,还是要豆薯。
荔枝好郎君:《东京梦华录》有一道“郎君鲎”,是盐腌的黄鱼。荔枝好郎君则是盐渍荔枝。由于荔枝变色变味极快,储存荔枝、延长保质期就成为当时吃货们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北宋书法大师蔡襄的《荔枝谱》简要提及了红盐法和蜜煎法两门贮藏荔枝技术。现在仍然有荔枝泡在酱油里的吃法,但未知荔枝蘸盐是什么滋味。
酥胡桃:今天依然非常常见的零食,也叫糖酥核桃或琥珀核桃。
花炊鹌子:《射雕英雄传》靖蓉初会,黄蓉刁难酒家,报出一连串菜名,打头的一样下酒菜正是花炊鹌子,当年金庸先生灯下撰文时,大概也参考了张俊请客的食单。鹌子当然就是鹌鹑,但花炊是怎么个炊法,已经无从知晓。
奶房签:签,是食材剁碎,卷馅油煎的菜式,宋代非常流行。今天一部分签菜仍然活跃在餐桌,如蛋皮卷肉、肝签。「奶房」并不是什么羞耻之物,提取奶油后剩下的鲜奶,放置发酵,乳酸菌的作用下,牛奶变酸、凝结,过滤掉多余水分,锅内文火慢煮,边煮边搅,奶块又被熬成糊状,再经一遍水分挤压,充分加热和去水后,干燥的奶渣被放进模具成型,在通风处风干或晒干,用时切块,与奶酪相似。
洗手蟹:宋室南渡,汴梁的一些手艺人,包括大批膳师随同南迁,将北方厨艺带往江左,天下名厨名菜堂集临安。同上一盏的南炒鳝相对应,洗手蟹是正宗北菜。 宋人祝穆在 《事文类聚·介虫·蟹》中说:“北人以蟹生析之,调以盐梅芼橙椒,盥手毕即可食,目为洗手蟹。”因为做法简单,洗个手回来就做好了,故名洗手蟹,即刻可食。《吴氏中馈录》介绍了详细做法:蟹剁碎,麻油熬熟、放凉,草果、茴香、缩砂仁、花椒、姜、胡椒诸味研末加入,再加葱、盐、醋,拌匀,与蟹共计十种食材,即食。洗手蟹使用生蟹,因此也叫「蟹生」(江蟹生),在今天的浙江仍然常见,制作此味讲究取材新鲜,绝不可用死蟹。即便如此,外地人吃洗手蟹,还是很容易引起肠胃不适。
鹌子水晶脍:鹌鹑肉冻片。
蛤蜊生:蛤蜊肉剁碎了拌佐料,与洗手蟹相似。
血粉羹:街边小吃,临安早市上就有羊血粉羹卖,然而皇上深居阆苑,平时反而未必吃得到。
炒白腰子:白腰子就是睾丸。这顿饭,张俊特意准备了很多道以睾丸为主材的菜,很体贴龙肾。
蝤蛑签:只用青蟹两螯肉作馅儿,吊蛋皮,卷馅油煎,切块,佐醋、橙皮丝。蛋皮浓香,蟹螯肉鲜美,醋橙醇酸,共同组成美艳奇绝的味道。
清
光绪帝从小跟着太妃们吃小灶,御膳房成了摆设,差事就渐渐懈怠了,摆摆样子,敷衍了事,菜都提前做好,到了传膳时间热一遍上桌,过了饭点再撤下去,所以溥仪说御膳房做得玩意儿没法吃。不过皇帝也不是傻子,从光绪起,清帝们就不吃御膳房了,而光绪之前,御膳房还是挺靠谱的。
顺便提一句,御膳房的老大不是太监、也不是文官,是由「一等侍卫」——武官担任。
乾隆朝,御膳房奉旨扩建扩编,还新增了档案房,十一个笔帖式全程记录皇上用膳情况,所以说到清宫御膳,通常从乾隆朝往后特别有料。
乾隆四十八年,东巡盛京,八月十三,乾隆帝生日。早一日,驻跸处北大营总管肖云鹏已经就膳食安排请了旨,肖总管请奏道:“八月十三万寿圣节(皇帝生日),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每一日伺候皇上「黄盘野意酒膳」一桌。”
乾隆批复:“知道了。”(原话)
八月十三这天的黄盘野意酒膳(下午 4 点左右开吃)菜单:
- 晾排骨、晾肉
- 拆鸭子
- 鸡翅干揽肉丸子
- 五香鸡猪肚
- 罗汉面筋
- 猪肉馅祺饼
- 青油卷
- 燕窝芙蓉鸭子
- 麻酥鸡
- 糟肉
- 糟干笋锅烧鸭子
- 糖醋锅渣
另外尚有饽饽(点心)若干、小菜(酱菜咸菜之类)若干,以及嫔妃们觐献的四道菜。
虽说是生日,其实跟平时的规格没什么差别,即每餐大约十四、五到二十五六道菜 / 点心之间。
再看接下来的中秋节,这天,乾隆圣驾来到了莲花套大营,下午六点用膳,仍然是「黄盘野意酒膳」:
- 拆鸭子
- 五香肘子拌凉胚子
- 五香鸡肉
- 虾米拌海蜇
- 糖醋藕豆角
- 羊肉馅包子
- 攒盘月饼:月饼拼盘
- 拌糟鸭丝
- 燕窝拌白菜丝
另外有三个热炒、一份鸭蛋、八种水果,以及嫔妃们送来的六个菜(皇上独自吃饭,后、妃、嫔等非诏不能相陪)。这顿饭吃到最后,呈上两个三斤重的「奶子月饼」,皇上切了一小块尝了吃了,剩下的分给随行嫔妃,再剩下的送回北京,分给阿哥、妃嫔。
乾隆不喜欢吃鱼,他的菜单极少有鱼类出现。
除了皇上不喜欢的东西,御膳的食材,基本上可以做到“应有尽有”。至于味道如何,今人不大好揣测。1925 年,北京北海公园一家仿膳饭馆开张,聚了几位清廷庖厨,50 年代,饭馆收归国营,政府重新组织起一批曾经供职皇室的老厨师及其弟子,并作为顾问,推出了仿膳菜谱,或许可资间接了解御膳味道,摘一例「锅贴里脊」:
嫩猪里脊用切长一寸,宽八分左右薄肉片,用葱花、姜米、盐、酱油、酒拌匀腌着;
生猪油切三寸见方四大片,将肉片平铺其上,再覆一层猪油,做成两个肉盒,水淀粉里上浆;
旺火烧油六成热,肉盒盛在油勺里炸到浮起,转微火慢炸,到发硬时,戳破外壳,使油浸入炸透;
五六分钟后,转旺火,炸两三分钟,使外皮酥脆,捞起切条,佐椒盐食。
你看,没什么稀奇处。
关于中国美食的进化历史, 胡乱写了一点玩意儿,请知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