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的这首诗是否超越了李白?(李白绝句代表作)


您要真是胡乱写的,我也就划过去了。可您写的还真挺好,所以我斗胆分析一下是否能超越李白。

首先,仅凭一首诗就力压李白,这个比较难。张若虚那种孤篇压盛唐的事情,有那么一次就很不容易了。但是,仅仅看您这首诗,我们还是可以比一比他和李白类似题材作品之间能战几个回合。

评判标准我给出来以下四点(并非每句都要满足这四点,只是大致从这四个方向来分析),您要是不同意呢,就当我没说:

1、写物有物

2、喻情有情

3、物情交融

4、格局开阔

李白这边,我们选他的一首古风《登高望四海》,您的自然就是这首《曙光纵览,山水画卷》。两首诗我都放在下面,大家可以跳过去先不读,直接跳到分析就是了。等看完了分析再回来读诗也是可以的:

古风第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题主的诗:

《曙光纵览,山水画卷》

無敌

破晓登楼望,江山如画图。

烟波浩渺处,白鹭舞青湖。

风卷千重浪,云开万里途。

世间多变幻,岁月不停留。

金戈铁马时,英雄泪满襟。

红颜易老去,白发空悲吟。

酒醉花前月,诗成梦里人。

谁言离别苦,相逢是前缘。

下面开始分析:

第一回合:“登高望四海”vs“破晓登楼望”

两首诗作者,李白和您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登高远望。

从“登高望四海”和“破晓登楼望”两句来说,并无明显的高下之分。

如果从“期待值”来说的话,我更喜欢您这句“破晓登楼望”,因为点明了时间是破晓,介于黑夜和白天之间的这个时间段,留给我期待的景色的变化会更加多样。并且是登楼远眺,既然是登楼,就有再上一层楼的可能性。

反观李白的“登高望四海”,我其实不认为有您写的“期待值”高。李白给的“太满”了,已然登高、眺望四海,一个开篇,把上下空间和平行空间全都锁死了。类似于请客吃饭,一开门发现满桌子菜已经摆好了(四海),不是一道一道往上端。咱们不是说满桌子摆好了菜就不能吃了,但是琳琅满目,我对后面的菜没了期待,因为都在桌子上了。我认为李白这个写法铤而走险。您的写法宽容度更好,期待值更高。

第一回合:平手,但您的更值得期待

第 2 回合:“天地何漫漫”vs“江山如画图”

在第 1 回合我提出了,由于李白首句“登高望四海”就没有给自己留太多的空间潜力,所以从第二句开始很难铺排。有点大车难掉头的意思。这时候看实战,“天地何漫漫”,也确实说明了李白自己很清楚这一点。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登高望去,眼底收纳的是“四海”这样一个场景。“四海”怎么理解呢?通常理解为“天下”,也可以理解为四面八方。因为李白没说跟您一样登楼对吧,所以,他完全可能是登山,那么周围没有屏障,是可以四面八方的眺望。

可是无论怎么理解“四海”,他都是一个统概且不具备可解释性质的概念。例如当我说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或者四海之内皆兄弟,就没必要再一个一个介绍哪个兄弟来自哪里了。一句“四海”全都概括了。

李白显然也知道这一点。第一句用了“望四海”以后,第二句紧接着“天地何漫漫”。也就是说,李白不再去描摹具体的景象了,用“天地漫漫”结束了对“登望四海”的视野。

写的好吗?说实在的,挺一般的。

因为这一句“天地何漫漫”,在我看来,并没有把第一句导致的空间感挤满的诗意解救出来,反而略微有些匆忙的做了结语。类似于演讲开了个头就开始喊口号了。虽然营造出了扩大广袤的情景,可是连续两句都是统概,这个景色已经无法描摹了。走了死胡同。

反观您的第二句:“江山如画图”。

这一句和前面的第一句衔接的非常好,破晓登楼,借着晨曦之光,看到无限美好的江山如图卷一般缓缓展开。荧幕感非常饱满。

更重要的是,您给自己下一步继续“望”提供了充沛的空间,因为江山如画,我们就在跟着您的双眼去阅读这幅千里江山图,后面非常顺畅的就可以发挥。

相比较李白用一句“天地何漫漫”做收,读者会感觉的您的诗歌才刚刚开始,而李白的诗歌快结束了。

如果比做画画,李白的画布上来就泼了一桶颜料,满满当当,天地漫漫;而您的创作点点勾勒,缓缓展开。

但是,李白的“谪仙人”BUFF 在那里,我不敢说李白后面真的就展不开了。所以不能说您这一回合稳胜。除非紧接着的 3、4 句李白确实匆匆抒情收尾了,那这一回您就是大胜!请允许我暂时定为您浅胜。

第二回合:您胜过李白,浅胜

第 3 回合:“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vs“烟波浩渺处,白鹭舞青湖”

前面我已经提到,李白写景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而且已经撞到南墙了。要么就从第三句开始抒情,那么这首诗大概率就只有四句了。因为“天地何漫漫”这么一句景色粗描,是承接不了太多的情感寄托的。

大家都看过印象派的作品吧。“天地何漫漫”就是典型的“印象派”。印象派是不能凑近了细看的,因为画的是“印象”而不包括写实。所以,您如果凑近了看比如莫奈的《睡莲》,看到的是莫名其妙的颜料涂抹,这玩意儿不会让您有什么情感迸发的。

所以,仅仅靠一句印象派的“天地何漫漫”,李白最多抒情两句就得结束。

实际上李白怎么写的呢?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诗仙!

李白在无法回转的时候,硬生生告诉您,这不是死胡同,这里还有个拐弯,拐过去就是朗朗乾坤!

还记得我为什么说李白近了死胡同吗?因为他已经用“天地何漫漫”这种概括性的话来写景了,这是印象,不是景象!所以后面没办法写景了。

可是李白告诉我们,印象派也可以是写实派!如果天地被霜雪覆盖,万物为寒秋肃杀,一眼望去,是不是就是“天地何漫漫”?这玩意儿是不是秒变现实主义!

这玩意儿类似于什么呢?我先看到了一张白纸,啥也没有,这时候画家缓缓移开了纸上的镇尺,我才知道,这副画叫“独钓寒江雪”,我看的白纸,其实是江水!啥叫高级留白,这就叫高级留白!您可以参考下图:

这就是超写实的“天地何漫漫”!因为这个图是我拍的照片,甭管拍的好不好,那肯定是写实,但是,写实的东西让人看出了印象派的感觉。这就是李白整的活儿!

这么一句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不但让第一句造成的空间感挤满问题迎刃而解,而且创造了更广阔的想想空间。这很好理解:为什么我发的图片,您不认为是拍了一张白纸呢?明明也看不到细节啊?因为图片上有一些可能是枯树或者沟壑证明这个图拍的是荒野,如果完全就是茫茫一片白雪,那确实容易被以为是拍了个白纸。

同样的道理:李白在 3、4 句中加入了“群物”、“大荒”的意象,就是告诉读者,这是参照物!没有群物、没有大荒,那“天地漫漫”就是印象派;有了群物、有了大荒,那“天地何漫漫”就是超写实!

读者要问了,既然超写实,我怎么没看到群物、没看到大荒呢?因为被风霜掩盖了嘛。李白真的牛啊!

我们来看您的 3、4 句:

烟波浩渺处,白鹭舞青湖。

您在破晓登楼,望见了江山如画之后,顺势展开这绚丽的画卷。这个写法没毛病。

但是,写的东西有疑问。

我先后看过峨眉山佛光、泰山日出、山海关日出,还有不知名的其他山、海、湖的日出。凡是日出,光亮由远及近,远处景色渐渐清晰,缓缓延伸到脚下,这个过程是很快的。

您既然是登楼远眺,选择破晓。越是离您近的地方,越是“烟波浩渺处”;相反,越是离您远的地方,反而看的清晰一些。

如果您的视线是从近往远推,先看到脚下烟波浩渺,继而看到破晓出青湖荡漾,这个视线移动比较奇怪,因为一片黑暗中,很少有人盯着自己脚底下看,都是努力望远,期盼日出。那我愿意理解为您的观察习惯与众不同,不愿意寻找光明,而是先沉浸黑暗。

但是白鹭是怎么回事?

白鹭在晚上多是一只脚站在水里或者站在树上睡觉。除非有人惊扰,否则不会有白鹭在破晓时分于湖水中起舞。但是您能在破晓时分看清白鹭,说明白鹭在远处。这么远您也不能骚扰到它。不能骚扰到它,它为啥要起舞呢?那么这个场景就不是很合理了,当然,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见的少。

就按照我孤陋寡闻来说,如果这个场景是真实的,而不是您的臆想。那么破晓时分看到近处烟波浩渺,远处白鹭飞舞,是很美的。但是,这个“美”,小家子气。您别忘记您的上一句可是“江山如画图”啊!这一句何等开阔,何等雄壮。可是如此画图般的江山,展开一部分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水鸟??

读后实在是有一种失落感。

有多失落呢?有个梗:您一个月多少钱工资?不到 20 万。具体呢?2490。

如果说李白的第 1、2 句把想象空间挤满了,第 3、4 句别开境界、豁然开朗;那您的第 1、2 句就是满满的想象空间,第 3、4 句就成了近视眼看世界,只能看到眼前那一坨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白鹭”、“青湖”这么小的意境衔接在“江山画图”这么大的憧憬背后,意味着后面只能大篇幅的写景!因为看了前面这四句,就知道您不是乱写,作为一个了解诗歌的人,您肯定知道一只水鸟撑不起来江山画卷。那您能做的,就只能继续补这个画卷。可是您开头太小了,这么小的开头,用来引出江山画卷,不知道得在后面补多少写景才行。如果您写景写得好,那还行,要是您写景功力差点意思,那么大篇幅的写景可就太折磨读者了。

综合评价一下,李白在第 3、4 两句不但让境界更加开阔,还使得 1、2 两句成为佳句,写出了比“天地漫漫”更开阔的“群物大荒”,让印象成为写实,非常见功底!而您的第 3、4 两句把 1、2 句创造的开阔意境极限缩小,格局一下降了下来,节奏感也慢了下来,甚至节奏卡顿,戛然而止。您剩下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能在后面几句里跟李白一样扭转乾坤,反哺第 3、4 句;另一条就是继续去补您的画卷,陷入到无聊的写景里。

第三回合:李白胜过您,大胜

第 4 回合:“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vs“风卷千重浪,云开万里途”

李白在把写景从印象派转为超写实以后,我们看到他依然保持着扩大的视野。一首诗,连续四句都保持扩大,那很可能就不写细节了,整个这副画可能就是个泼墨写实的画作。如果不写细节,下一步就是怎么由景入情。这个就考验技术了,越丝滑越没有痕迹就越好。

李白写的是: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从写景的角度来说,看到了“霜被群物”,看到了“风飘大荒”,可见视野在缓慢下移,这时候看到“流水波澜”也就并不意外了。那么,“流水波澜”转承“群物大荒”,对于写景来说,无可挑剔,合情合理。

同时,“流水”接的是“荣华”,“波澜”引的是“万事”。联想到屈原在《离骚》里说道:“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也就是说,“荣华”指的是颜色。那么这一句“荣华东流水”,意思并不是荣华富贵东流水了,那就太冒昧了。而是说在这天地漫漫之中,还能看到颜色的地方,也都随着流水而远逝。万事万物在波澜中起伏跌宕。因为荒野上啥也看不到了能看到的只剩下没有冰封的流水。类似下图:

天地苍茫,能看到还没有被霜遮蔽的只有流水,而这流水带走了一切颜色(荣华)。这个图是黄河,她确实带走了所有的颜色。

看!感情出来了。虽然还是在写景,但是不能否认,感情已经有了。毕竟“荣华”、“波澜”这两个词延伸的意思可不仅仅是颜色和水波。这两句从景转情,毫无雕琢痕迹,纵享丝滑。

我们来看您的诗句:风卷千重浪,云开万里途。

如果说上面的“烟波浩渺”、“白鹭舞湖”把扩大的视野一下子收紧了,那么“风卷千浪、云开万途”显然是您做的补救,要把格调重新打开。

但是这个补救太笨拙了。

像极了《白鹿原》黑娃第一次和田小娥偷情,没有任何预热,一下子就进去了。猴急的有些幼稚。

前面还是烟波浩渺、白鹭起舞这么平静美好的场面,突然就来个狂风卷浪、云开万里。这是台风来了吗?

很冒昧的说,我甚至怀疑您压根没有登楼,这些是臆想。因为这些画面太违和了。我想过您会在后面继续补这个江山画卷,但我没想到您一会儿地下一会儿天上的使劲折腾。这两句,击碎了前面所有的铺排,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把画给扯烂了,从最下面的白鹭,直接露出了最上面的云层。

第四回合:碾压局,李白狂胜

分析到这里呢,我也就不再往下继续了。因为已经见分晓了。这首诗不可能胜过李白,并且我举例的并不是李白脍炙人口的诗篇,我甚至估计大部分读者也没听过李白这首古风。

但是,能看出来您有写诗的功底,下了一番功夫。希望您能勤加练习、勤加揣摩,成就自己的诗业!

中国最伟大的女词人是谁?(我国最伟大的女诗人排名)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 苹果手机各个功能介绍,iphone必须关闭的十个功能

    1、关闭蓝牙。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蓝牙传输文件了,而且iPhone与安卓的蓝牙并不兼容,所以,可以在设置中,关闭蓝牙功能。2、关闭通知功能。关于APP推送,无非也就是一些更新提醒,关了也不会有什么影响,还能多省点电。3、关闭自动调节亮度功能。一般来说,可以将屏幕亮度在15%-30%之间,在强光环境中,在进行手动调整就可以了。4、禁止后台刷新。在设置—通用中,关闭后台自动刷新功能,也可以对省电起到一点...

  • 高德打车怎么设置途经地,高德如何添加途经路线

    1、点击高德地图APP界面底部的“导航”按钮,进入导航模式。2、点击右下角的“路线”,进入路线设定页面,根据要求输入起点、终点进行路线规划。3、点击“添加途经点”,弹出添加途经点页面,点击右上角,可以添加或者删除途经点,乘客可以手动输入要添加的途经点。4、当添加完途经点时,点击“确定”按钮,即可添加途经路线。此时地图会显示出这条路线上所有的途经点,以及当前途经点的地点信息。怎么设计高德地图设置要经...

  • 高中必修二物理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2重点知识点归纳

    您好,1.运动学-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相关运动的分析方法,如相对运动和抛体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2.力学-力的概念及种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能量、功、动能定理、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动量、冲量定理及其应用3.热学-温度、热量、热能的概念及计量单位-热传递的方式及其特点,如传导、对流、辐射-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及其应用,如热机效率...

  • 我作的这首诗是否超越了李白?(李白绝句代表作)

    您要真是胡乱写的,我也就划过去了。可您写的还真挺好,所以我斗胆分析一下是否能超越李白。首先,仅凭一首诗就力压李白,这个比较难。张若虚那种孤篇压盛唐的事情,有那么一次就很不容易了。但是,仅仅看您这首诗,...

  • 中国最伟大的女词人是谁?(我国最伟大的女诗人排名)

    李清照无疑。但李清照到底有多强,大多人是没什么概念的。看了看,网上也缺乏这样的科普。对行内人而言,李清照也处在一个稍显尴尬的位置,绕不过她,但对她有深入了解的人其实并不多。某些语境下,「中国古今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