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的瓦是如何固定在房顶之上的?


正好今年一直在和瓦面和瓦件较劲,就来说说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引申一下,不是瓦件防滑,而是整个瓦面的防滑。 我下面的所有回答都是基于明清官式古建筑做法。(说明一下我所说的所有做法均是按照古建修缮“四原”原则,原性质 原材料 原工艺 原做法)

咱们先简单说一下瓦面是怎么做出来的。先看下图

上面是一个歇山建筑拆开后的样子,纵向是梁承重,横向檩垫枋三件拉结整体结构,檩上承椽,椽上钉望板。然后需要在望板钉上防滑条,防什么滑,你接着看就知道了。为了防止后续工作污染大木结构,咱们先要用青灰给望板勾缝,来堵住缝隙。

在瓦瓦之前,咱们先要对木基层做些处理,就是类似于新建基础的感觉,用行话将叫“苫背”。“苫背”并不单是一个动词,而是对于这些处理的统称,一般需要做三层处理。

第一层叫护板灰,薄薄一层,一定不要太光,面要粗糙一点,这样才能和第二层处理相互有摩擦力。第二层我们叫做泥背(一般为 4:6 灰土),一般在 5cm 左右,不是死数,随屋面举架增加或减少。第二层的作用很重要了,在我们做木架时候,举架已经确认,但是举架有时候并不适合瓦瓦,瓦工这时候就需要调整泥背厚度,使后期施工和施工完效果达到最佳。泥背还一个作用就是可以保温……

下面黄色的是泥背,上完泥背之后用拍子拍实

待第二层泥背 7,8 成干时就要开始做第三层青灰背了,一般青灰背厚度为三公分,目前公认认为青灰背是屋面的主要防水层,但从有的工程来看,青灰背并不防水。青灰背步骤是先上好青灰,然后使麻,拍麻,压活直至光滑平整。(其实这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我就不详细赘述了,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下三浆三压。)

正在使麻,黑灰色的就是青灰背

到这儿,这才算做完了“基础”,上面说的防滑条其实是防止苫背层下滑的。这是瓦面防滑的基础,牢固的苫背层。接下来就要在灰背上瓦瓦了。这个过程就简单说了,还是看图说话

从左到右就是整个瓦瓦的步骤,底瓦泥——放底瓦(板瓦)——填满两垄底瓦之间的空隙——盖瓦泥——放盖瓦——捉节夹垄(用灰填满盖瓦两侧叫夹垄,处理盖瓦上下缝隙叫捉节)到这瓦面就算做完了。

瓦件重量那么大,要是坡度太陡滑坡可能性很大。其实咱们最常见的防滑措施,就是钉帽。

这个钉帽比较特殊,是铜镀金的,一般都是琉璃钉帽。钉子在过去很长,可以直接从盖瓦一直顶到大连檐上,这样可以固定住整体瓦面,防止闯坡,现在钉帽很多沦为装饰品了,已经失去了过去的功能。

除了钉帽还有从瓦瓦上来解决的

这张图片是个代替,这种做法是将铜线埋入灰背,然后板瓦打孔挂在线上。这个做法可在清西陵看到。

还有从瓦件上想办法解决问题的

表面看他是一块普通的板瓦
实际上它背面有个卡头
表面看它是一个普通的筒瓦
实际上我可以扎在泥里

由于见识短浅,更多的方法我也没有实际见过,古人其实比咱们想的聪明多了。但,常见的一般都比较好用,比如钉帽……

太和殿用了三排钉帽
儿时农村跳蚤很多,现在感觉已绝迹了,是使用含磷洗衣粉造成的吗?
上一篇
为什么侏罗纪等时期恐龙会那么巨大,后来的生物再也没有那么大的陆生动物了?
下一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