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氏体,不是小可爱,而是大魔头!
一定要养成,一听“立克次”这三字,就退避三舍的好习惯!
如果觉得这名字好陌生,甚至还挺可爱的,完全看不出它有多危险...那好...
两位研究并发现立克次氏体的科学家(Howard T. Ricketts 和 Stanislaus von Prowazek),全都死在立克次氏体魔爪之下!
而且,有人还先因发现的丰功伟绩,后又因公殉职,被纪念了两遍!
这位美国帅哥,1871 年生人。开始是致力于研究美国中西部地区杀人无数的洛基山斑点热(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的。
他发现了一种通过节肢动物(主要是蜱)的叮咬,把某种致病微生物,从动物宿主转移到人身上。如题主描述的12 岁女孩撸猫中招的情况,就很典型。
但当时,用显微镜,怎么都找不到到这个致病微生物...
然而,病人很快会出现发热、寒战、头痛肌痛、皮疹甚至出血性红斑,有些人会因血管通透性过高,导致休克,以及肾衰、心衰、肝衰等,还有人会有脑膜炎,以致死亡。
在 1900 年前后,这病虽叫洛基山斑点热(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但实际上已经广泛分布于美国很多州,甚至南美都有。在 1950 年代之前,四环素和氯霉素还没出现,这病一得,死亡率可达 30%左右。甚至有人说,北美的印第安人没产生先进的文明,就和这病就有一定关系。
1906 年,Howard T. Ricketts 终于发现了这个病的罪魁祸首,是一种特殊的细菌,是寄生在细胞内的。所以用常规方法,怎么都找不到。
因此,这类细胞内寄生菌,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为“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了。
此时,是第一次纪念他哦,
此时,他还活得好好的,也并未因公殉职,
此时,洛基山斑点热(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的致病微生物,还只粗泛地被称作“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呢...
那为啥后来改称为“立克次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rickettsii)”呢?(没眼花,正规学名就是这样叫哒~)
那是因为他又去墨西哥了,研究另一种立克次氏体。然后,就在 1910 年死于那种立克次氏体了,现在推测应该是导致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的普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prowazekii)。详见下文。
Stanislaus von Prowazek (1875 ~ 1915),在欧洲研究为什么军营或战俘营里,非战斗减员比例那样高的问题(详见《在部队为什么要每天叠豆腐块被子?》)。
他和他的同事,一起发现了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的致病微生物,也是一种通过体虱(body lice)传染的“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两个人都在研究时中招了,但 Prowazek 因公殉职,同事幸存。
后人为了纪念 Prowazek,就把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的这一类由体虱(body lice)传播的立克次氏体,用他的名字作后坠,称作普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prowazekii)了。
那在墨西哥因公殉职的 Howard T. Ricketts 怎么办呢?
他发现的导致洛基山斑点热(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的立克次氏体,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的不是同一种呀?
当时,并没用地图炮命名为美洲立克次氏体,而是再次纪念了一遍 Howard T. Ricketts,称作“立克次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rickettsii)”了。
这在医学界,实属罕见。令我对各种立克次氏体心存敬畏!
然而,立克次氏体,实在里我们太近太近了,甚至可以说敌友难辨。其同类的微生物,在约十亿年前,已被驯化成线粒体了,为我们服务了(详见《人体内共生的细菌会不会控制人的思维?》)。
而能致病的立克次氏体包括(但不限于):
-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的普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prowazekii),基本全世界都有;
- 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的伤寒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typhi),也基本全世界都有;
- 洛基山斑点热(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的立克次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rickettsii),主要在美洲;
- 恙虫病(scrub typhus)的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也就东方立克次氏体,主要在环太平洋一圈国家;
- 等等,包括题主描述的“猫立克次体(Rickettsia felis)”
共同特点就是,某种哺乳动物为宿主,直接传播或者通过蜱、虱、跳蚤或恙螨叮咬,把立克次氏体传到人身上。病情严重的,会出现发烧、皮疹、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最可怕的是,立克次氏体是细胞内寄生的,所以一般的查血找微生物,是很难直接捕捉到的。这需要医生头脑中对这类疾病高度戒备。
幸好,从 1950 年之后有了四环素,只要早期识别,基本都能救。
又幸好现在可以查核酸,看不到也能知道是立克次氏体了。
所以,关键点就是临床医生心里要绷紧这根弦儿,别漏诊别耽误!
同时,对于普通人,也要听到“立克次”三个字,千万别觉得是个小可爱,赶紧想想两位殒命的大咖,退避三舍,并远离野生或流浪动物,远离草丛,尤其别穿短衣物坐野地上,等等...
丨医学科普:要靠谱丨医学英语:太重要丨USMLE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