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排列组合的角度讲,是永远不可能写完的。
但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就算是会写完,存量的曲库也足够大,对个人而言,这辈子都不可能听完。
所以,与其问旋律会不会写完,不如问存量的旋律已经有那么多,为什么还要创作新歌?
原因很简单:情感寄托。
过去的歌写得再好也不能代表今时今事,只要这首歌能让你产生情感的共鸣,旋律是不是新的其实并不重要。
我们不妨设想一个场景。假如你有一个女朋友,她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学了尤克里里,辛苦地练习只为在你的生日 party 上为你弹唱一首《生日歌》。虽然歌词只是简单地改成“祝你生日快乐 Dear ××”,换上了你的名字。但仅这一处改动就足以令你感动,让这首歌和你产生情感的联结。对你而言,这首再普通不过的歌有了特殊的意义和爱你的人对你的情感寄托。
音乐是情感表达的最好工具,正如语言是传达意义的最好工具一样。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这些话里的词和结构大部分是重复使用的,比音乐的重复率高多了,为什么语言不会让你感到 boring,音乐却会呢?
因为你说的话是你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别人说的话如果不能引起你的兴趣,同样会让你觉得很烦。
我们平时听的歌都是别人写的,说到底表达的是别人的情感。为了保证歌曲能大卖,音乐人往往喜欢写爱情这类容易引起共鸣的主题,但写得多了就会同质化,让人心生厌烦。
所以问题不是出在旋律的可能性不够多,而是我们的音乐和用户建立的联结不够。很多音乐产品在试图增强联结感,如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全民 K 歌的 K 歌模式,诸如此类。正如没有人担心话会被说完一样,只要音乐能够成为像语言那样的自由表达工具,“旋律会否用尽”的问题也就没人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