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墨块是粮食做出来的吗?(我国古代关于块状墨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


就 @螺旋真理 的回答,做一点补充。

墨的主要成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烟炱,一部分是胶。其中并没有粮食的成分。

墨所用的烟炱是焚烧松枝或者油脂形成的,一般是烧窑焚烧这些含碳和油脂的物质,焚烧后在窑壁上,会集结这样的烟炱。烟炱听起来生僻,但是在乡村的烟囱中,以及在你烧菜的锅底上,都会凝结烟炱。

烟炱是极细微的颗粒。直径只有 0.5μm,其中有超过 50%的成分是碳黑。烟炱亲油厌水。

评论区朋友告诉我们桐油炼烟的方法,没有亲眼见到,想必非常壮观浪漫。

烟炱是人类日常可以找到的非常黑的颜料了。但是调和烟炱粉末到水中用于书写,却有难度。因为它并不亲水。不怎么溶解。所以中国人采用了加胶的方式来制成稳定的颜料。

这种胶,一般是动物胶。猪皮、牛皮、鱼鳔、驴皮之类,都可以熬制出胶。动物皮和水加热熬制,去除渣滓,就成为非常好的胶。这个胶充分熬煮脱去水分,冷却后是非常坚硬的团块。

将它加热后,就成为粘稠柔软的团块。

按照一定比例,把烟炱和热胶混合起来,混合均匀,冷却,就成了墨块。但是为了保证混合均匀,方法不是如我们揉面一样搅拌按揉,而是通过反复折叠捶打,将烟炱和胶充分混合。

据说上万次的混合,才能让墨充分均匀。

由于动物胶本身具有一定养分(就是胶原蛋白嘛)在潮湿的环境下这个胶会腐坏,就产生一种独有的臭气。这就是墨臭。质量不好、价格低廉的墨块或者墨汁,就常有这种臭气。廉价墨汁写字,纸上就会有一种臭味,要干了之后才能消除。墨臭来自胶而不是来自烟炱。烟囱中并不会有太难闻的气味。

为了去除或者覆盖这种臭气,名贵的墨制作过程中,要加上香料和防腐药物。比如麝香冰片之类。这样墨就有了香气。

刚刚锤炼好的墨,仍然是柔软的,和温热的饴糖差不多。把他们放到不同的模具中,就可以压制成不同的形状。包括表面花纹,都是这么来的。并不是雕刻的产物。

研墨实际上是把含胶的墨块和水重新调和,成为新的混合物,便于书写。蘸过墨汁的毛笔,如果不及时清理,干了就好结成很硬的一团,这就是胶的作用。

烟炱来源其实相当容易,比如烟囱、锅炉等,都可以大量产生烟炱。这些烟炱现在仍然是制作黑色颜料的重要成分。

由于烟炱非常细腻,特别烧制的烟炱更细腻,因此烟炱本身不需要去研磨。几千年前,这是人类所能找到的最细腻的颜料之一。

烟炱的成分是碳黑,这种成分极为稳定。无论酸碱还是日晒,都不会褪色。烟墨本身保存年限超过万年不变都是有可能的,比承载它的介质——纸张绢帛都要久远。墨混合了胶,也能让它深入纸张绢帛的纹理深处,不宜脱落。使用烟墨来书写绘画,是中国伟大的发明。

由于墨的性质稳定,甚至墨放置越久远,就越好用,因此优质的墨在中国是一种收藏品。清末的书画家喜欢收藏使用宋墨。

古老的墨,其中胶性会削弱,书写后不会有新墨中胶留下的贼光,因此特别受到书画家喜欢。

墨锭兼具文房用途和把玩价值,因此在收藏品中还专门有墨锭这一项。

下面这款老墨,价格不算贵,但也够得上是“古董”了。

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原因是什么?(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