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讲讲明代辽东。
这里面包括绝大多数的普遍事例,以及极少数的特例。
一、
明代辽东都司实行卫所制,不设府州县,而是设置 25 卫,以实土卫所作为基层行政单位。
首先,城镇按照行政等级和建筑规模,有镇—路—卫—所—堡的差别。
辽阳和广宁是两大镇城,地位相当于省会首府。辽东全镇又分成东西南北中五路防区,开原、义州和宁远等城,或长期作为路城,或曾短暂充当路城。部分卫所有自己单独的卫城和所城,如沈阳中卫,铁岭卫、抚顺所,汎河所等等。堡城是靠近边墙沿线,是管辖和守备某段边墙、关隘的基层驻屯守备单位。
辽东的这些镇路卫所城,绝大部分都坐落在河道旁边。堡城则靠近边墙。
其中辽河东岸的市镇,位于辽河东岸诸支流河的沿岸,如清河岸边的开原,柴河岸边的铁岭,浑河岸边的抚顺与沈阳,太子河岸边的辽阳等等。
在辽西地区的一些重要军政中心,也分布在当地河流的沿岸,如大凌河边的义州、小凌河边的锦州。
这主要是为了利用海运和辽河的内河水运。
切见辽东边事疲敝,臣至辽阳、开原,询及故老,皆曰宣德年间,本镇初无边墙时,唯严瞭望、远烽堠,海运之通辽阳、铁岭,以达开原,故开原城西有曰老米湾者。——《复奏辽东边事疏》
明初洪武年间,明军刚在辽东登陆时,曾和北元纳哈出展开持续二十年的对抗,辽东本地因战乱与恶劣的荒寒气候,无法展开屯垦生产。明军所需战备物资和补充兵员,大都是通过海运,从南直隶、山东等中原地区输入。海船把物资和人员运到辽河口的牛庄埠口,再利用辽河水运,深入到辽河平原内陆。
即便到了明朝中后期,辽东因气候寒冷和水利设置落后等原因,本地的农业基础薄弱,粮食还是经常无法自给,依然长期依靠从山东、南直隶等地海运调粮。在壬臣战争和万历末年明清战争时期,因军需物资陡增,这个特征表现得更明显。
只有那些分布在河道旁边或靠近海岸,可以利用辽河内河航运和港口实现廉价物资补给的城镇,才能得到长期经营,成为大型城镇。
这个特点不用看地形图,《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辽东都司》尽管是政区图,但是画出了辽河的干流与主要支流,以及辽西与辽西走廊诸多河流,看一下就明白了。
二、
辽河东岸、长白山边墙(辽东东部边墙)沿线的各处卫所堡城与关隘堡塞,普遍存在“截河谷、堵山口”的地理位置特征。
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抗、堵截在长白山山地活动的建州女真,以及从松花江南下进入辽北的海西女真与部分蒙古部落。
因为建州、海西女真都不是游牧民族,而是在山地河谷当中修建城塞村屯,聚族定居。从山崎进入辽河平原,都是以河道为路。河谷就是路径,女真部落都是通过这些河谷,从长白山进入辽河平原,要么进入明朝控制的马市入贡和贸易;要么对明朝控制区展开袭掠活动。
这类军镇有以开原东北方、大清河—扣河(叶赫河)沿岸的镇北关与镇北堡;
开原东南方、小清河沿岸的的靖安堡与广顺关;
铁岭卫以东、柴河沿岸的柴河堡;
铁岭卫以东,汎河岸边的抚安堡;
抚顺所以东,浑河沿岸的抚顺关;
辽阳以东,太子河沿岸的清河堡、一堵墙堡与鸦鹘关等等。
在这里以开原和鸦鹘关为例。只画出河流的《谭其骧地图集》肯定就不够用了,我们需要看地形图——
1、
这是万历 46~48 年,明清战争爆发初期的辽北开原形势,能比较清楚的反映开原周边的地理环境。
开原位于辽河平原的北部,东侧就是长白山支脉。明朝嘉靖年间,海西女真从吉林松花江流域南下,蒙古科尔沁部和内喀尔喀五部也从嫩江和兴安岭南下。
海西女真越过松辽分水岭,进入辽北地区,最后在开原东方的边墙外,形成哈达、叶赫两部。
叶赫位于开原东北方的大清河河谷(叶赫河),哈达位于开原东南方的小清河河谷(哈达河)。
镇北关与镇北堡,建在大清河—扣河从山区流出,即将流入平原的位置上,堵截叶赫南下进入边墙的路径;同理,广顺关和靖安堡也建在小清河河谷的西端,堵住哈达从山区进入平原的路径。
在嘉靖末年到万历中前期这段历史中,哈达与明朝关系融洽,广顺关和靖安堡又称南关、南堡子;叶赫与明朝关系紧张,镇北关与镇北堡又称北关、北堡子。
哈达、叶赫与明朝的来往,都要通过南、北关完成。
柴河边的柴河堡、汎河边的抚安堡,浑河上的抚顺关等等,也都属于“截河谷、堵山口”的典型例子。
2、
再来看看清河堡、一堵墙堡与鸦鹘关——
清河城与鸦鹘关的作用,是堵截太子河和圈子河,防备建州女真从这两个河谷进入平原,和开原周边堡塞关隘一样,都是“截河谷、堵山口”的典型。但是在嘉靖年间,辽东武备荒弛,辽西又受到左翼蒙古西迁的冲击,所以辽东长白山边墙沿线曾出现内缩——
嘉靖十九年,何全为备御,武备渐弛,遂退地数十里,山上立碑为界。
当时的清河备御何全,主动放弃了鸦鹘关、鸦乌道与周边边墙(主要为今本溪、新宾两县境内的荒碑子长城河千河岭长城),向西退到马哈岭与豁沟子岭一线。此后,建州女真不仅完全控制鸦乌道,而且在太子河下游河谷也不再受阻,可以从太子河谷向西进入辽河平原。
明朝意识到犯了一个大错,六年之后的嘉靖二十五年秋,又做出了补救措施:在旧鸦鹘关以西、太子河下游河段的河谷中,选择险要位置,又修建一堵墙堡与南北走向的一端新边墙,修建新鸦鹘关。一堵墙堡与旧鸦鹘关都处于太子河沿岸,前者在西侧的下游河段,后者在东侧的上游河段,相距不远。
注:明朝早在嘉靖时期就弃守旧鸦鹘关和鸦乌道,导致到了 70 多年后的万历朝中后期,连当时明朝官员自己都搞不清楚鸦鹘关的位置。时至今日,新旧鸦鹘关的位置,在清前史和东北史地学研究领域,同样也没有统一的定论,一直存在争议。本答案和上面这张地图,是以第 20 辑《边疆考古研究》当中陈山、刘明两位老师的考察研究成果《明鸦鹘关考》为准,将今天辽宁省新宾县下夹河乡三道河子镇太子河口处的千河岭——荒碑子长城旧址作为新鸦鹘关的位置。
关于新、旧鸦鹘关和鸦乌道的相关学术争议,可参见这个答案——
萨尔浒之战,满清八旗主力全部出动,打败杜松马林之后,两天急行军 200 里去打刘铤,这期间李如柏在干什么?
3、
以前还写过这个答案——
可以在平原或者丘陵地带挖掘一个很深很深的湖泊吗?
因长白山降水丰富,导致这些发源自长白山的辽河支流河,在每年夏秋汛期都会出现山洪,洪水从河谷中冲进辽河平原,对平原上人口密集的城镇构成严重的洪涝威胁。因此在 1950~1990 年间,清河、柴河、浑河和太子河的上游河谷中,都先后修建了水库。
正因为要发挥“截河谷、堵山口”的作用,这些堡塞关隘都位于河道即将从山区进入平原的河谷低洼处,因此很多都成为进行坝区勘察施工的地点。当这些大坝建成,水库蓄水,原来的河谷成为人工湖之后,一些堡城关隘就永久淹没到湖底了,其中有靖安堡、一堵墙堡等等。
三、
正因为女真采取聚族在山地河谷的定居生活方式,明朝修在长白山边墙沿线的这些堡塞又针锋相对的堵截了河谷,所以相比与辽西的蒙古诸部而言,明朝对女真的防备和控制能力都要略强一些。在这些具有普遍性的城镇堡塞当中,还有一些具有特殊性的重镇,其中的典型例子是开原。
我们回过头,通过地图和古人留下的文献,重新审视下开原。
明武宗正德四年,辽东巡抚李贡上任,他在辽东各地巡查之后,专门写了一首诗,描述了开原的险恶环境——
黑水城头二月初 寒气栗烈犹侵肤 百年踪迹难到此 凭高极目聊斯须
边垣相去四千里 近垣无复耕与刍 连年犬羊敢深入 赤子半为其所俘
…… …… …… …… …… …… …… …… …… …… …… …… …… …… ……
遂令见德不见威 烽火时警烦庙谟 他边受敌唯一面 此独三面俱敌隅
孤悬境外机上肉 谁能常磔鸢与乌 寒风萧萧日欲暮 战骨多少埋青芜
游魂旅魄久渐尽 戍更细问归来夫 九重天子念疆土 及时须为穷边图
1、开原的兴旺
开原是明辽东镇北路防区的中心,是明朝在宣德弃地(放弃努尔干都司)之后,深入辽河平原最北端的极限。辽东是明朝在塞外的突出部,开原又是辽东的突出部。
在西、西北有蒙古,东北、东有女真,西北东“三面俱敌”的险恶边情下,明朝还能坚持守卫开原,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可以利用辽河的水运系统,实现比较廉价的物资补给,前面都讲过了;
第二,开原是辽东镇的重要路城,是明朝隔断蒙古语女真,实现“辽海藩篱”的关键点和贸易点。
开原虽然是次一级的路城,城池建筑规模却超过镇城广宁,仅次于辽阳,是全辽排在第二的大城。
此外,在明朝中前期,开原一直是明朝最重要的皮草和人参贸易中心。蒙古和女真虽然时常对辽东展开侵扰活动,但也把在长白山、松花江上游到乌苏里地区、大小兴安岭、外贝加尔乃至西伯利亚等地出产的貂狐皮货、人参、蜂蜜、五味子等名贵动植物资源贩运到开原,与明朝的官商完成贸易。
在正德、嘉靖到万历前期的鼎盛时期,开原城周边开设了三个入贡关口和马市:开原城西的新安关与庆云堡马市,对蒙古开放;开原城东北的镇北关与镇北堡马市,对海西叶赫开放;开原城东南的广顺关与靖安堡马市,对哈达开放。
通过授予敕书和定期开关、开市,明朝和海西女真、蒙古内喀尔喀与科尔沁,保持着即互相兵戎相见,也聚在一块做买卖完成抚赏的状态。
开原三个马市带来的丰厚边贸交易,在当地形成了开原马市利益集团。
明朝在开原设有三万、辽海两个卫所,平时也有镇守参将和游击将军,对周边少数民族形成军事震慑。
开原作为边塞重镇,在军事上看似有“三面临虏”的危险环境,但是在边贸经济方面也独享“三面开市”的巨大优势,丰厚的马市交易甚至在当地供养出了一个利益集团。这是明朝有信心守住开原、长期经营,把开原打造成辽东第二大城和辽北重镇的主要原因。
2、开原的衰落
万历中后期,开原逐渐衰败。原因也很简单:建州女真崛起,努尔哈赤东进图们江,与海西叶赫、乌拉在图们江—乌苏里地区展开多次激战,并取得胜利。
从万历三十年之后,建州女真控制了貂参资源最丰富的广大松花江上游—图们江—乌苏里地区,此后,高级皮草和优质人参药材经建州女真的浑河河谷,输入抚顺马市,不再进入开原的镇北堡河靖安堡马市。开原马市交易量骤降,边贸萧条。
万历三十年后,努尔哈赤又开始展开对哈达的吞并活动,并继续打击叶赫。尽管明朝多次施加干预阻挠,但收效不大。
海西女真被建州击败,貂参货源流失,导致万历朝中后期,开原地方集团迅速衰落。
3、开原的转型
万历朝后期,在努尔哈赤吞并哈达和叶赫的过程中,开原地方曾多次阻挠,开原收留哈达和叶赫流民,开原三万卫和辽海卫的胡汉族明军与海西女真贵族联姻,还直接派兵常驻叶赫,协助叶赫抵抗努尔哈赤。
尽管三万卫和辽海卫的明军,普遍都是明朝前期吸收的女真族达官,但因长期支持海西对抗建州,受到努尔哈赤的忌恨。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军围攻开原,在马林出逃的情况下,城内守军依然组织激烈抵抗,城破后被屠城。
在明清战争当中,开原是损失极为惨烈的辽东城镇之一。
但是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开原又忽然得到官方的重视,短时间内迅速恢复生机,转型成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辽北屯守大城。
清朝对长白山貂参资源进行垄断专营制度。无论是投靠内务府的山西皇商,还是盛京将军的官参局,其兑取参票和验收人参的地点,设在北京和盛京沈阳。参票上会注明出边路径、指定的参山和票据有效期。
清代持票采参的往返路线,就是建州女真占据南京金路之后,貂参货源从图们江、松花江流域原产地输入抚顺马市的路线。
持票的山西皇商和旗丁,从盛京出发,沿浑河和苏子河道而上。一条路走到苏子河上游源头,经兴京门出柳条边,翻欠石岭,进入鸭绿江流域和辉发河流域;一条路走到浑河上游源头,翻滚马岭,经英峨门出柳条边,再前往吉林乌拉或牡丹江流域的宁古塔。
开原完全不在貂参输入的商道上,边贸功能被剔的一干二净。
也是在康熙时代,开原却获得一个转型的机会,走上另一条发展道路。
清军入关,满蒙八旗几乎是举族南迁,导致辽东人口剧减,辽北的人口密度更低。然而就在顺治年间,俄国势力已经入侵黑龙江流。康熙初年,漠北外喀尔喀和漠西准噶尔的冲突也激化了。
边疆人口太少是安全隐患,解决办法只能是实边。在顺治到康熙二十三年前后,清朝允许一些山东和直隶移民出关,在辽东组织数次招垦。
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清朝还抓住很多俘虏。吴三桂是辽军世家子弟,尚、耿两藩早年也都曾跟随毛文龙打游击战,三藩都是投降清朝的辽人出身,所以很多俘虏也是辽人。清朝把三藩俘虏和他们的家属分成几部分,分别安置到北京、盛京和吉林等地,编入地位较低的包衣牛录或汉军旗人。
这些人先作为明军和清军作战,又以清军的身份入关,从北向南一路打到东南沿海和大西南,最后又以这种方式重返辽东。
康熙二十四年,中俄雅克萨之战爆发;康熙二十八年,外喀尔喀战败,漠北蒙古王公和哲布尊丹巴活佛南逃到漠南蒙古,请求清朝提供保护,噶尔丹也南下追击,次年和清军发生乌兰布通之战。东北地区局势日趋紧张。这些遣送到盛京的三藩俘虏,大都再编为旗兵,以充实关外的戍守兵力,执行看守柳条边边门、督管辽河航运、传令巡逻和出征等任务。
清朝打雅克萨之战,就和明成祖经营努尔干都司一样,要翻越松辽分水岭,利用辽河和松花江水系组织内河联运,调兵运粮。清军北征噶尔丹,也和明成祖北征一样,都要从盛京和吉林两地集结兵力,从蒙古高原的东侧出击,与从北京、西北出发的北征大军形成战略配合。
对于粮食这种需求大、消耗快且在储运环节中损耗率还高的散货,输送原则永远都是就地或就近解决,运输路途越短越好、运输方式越简单越好、周转环节越少越好。清朝就有必要在盛京大搞屯田开发。
为应付航运和输粮任务,盛京将军还必须在本地招募屯丁、脚夫、水手船工。若本辖区人丁太少,开发滞后,这是绝对不行的,正事都耽误了。因而在这时期,移民、招垦与辽河清淤等与军事后勤保障有关的基础建设,全都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状态。
“他边受敌唯一面,此独三面俱敌隅”,明代开原作为辽北突出部,其周边的局势如何,前文相关章节都讲过了。开原在辽河流域或者说辽河平原的北端,周围都是大片适耕的平原。明代辽东边墙只圈起来很小的区域,边墙外的区域他管不了。努尔哈赤执意吞并哈达,不惜和明朝发生了两次对抗危机,就是因开原边墙外属于哈达的领地上,还有大片肥沃适耕的平原,可以缓解建州女真日益严峻的粮食危机和苏克素护河谷的人口压力。
而清朝辽北的柳条边,越过明朝边墙,朝东、西两个方向大幅拓展,把明末原属于蒙古和海西哈达的大片领地,都圈在了柳条边内,归入盛京将军辖区,成为八旗屯丁和招垦移民的屯地。清朝盟旗制对漠南蒙古极为有效的管束,还保证开原不再有虏患,可以安心从事农垦。虽然受限于气候,还是一岁一熟,但是屯田面积成倍增加,开发更加成熟,以开原和铁岭为中心的辽北,成为盛京将军辖区内的“奉天粮仓”。
好了,今天已经写了太多了。没写完,但是时间不够了。下一次抽空讲述辽西和辽河套沿边重镇堡塞,重点是广宁、宁远和锦州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