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题目,能不能别邀请我了呢?
又是战马骑兵类问题
如果是行军,骑兵都不会骑马,只有级别高的才会骑代步坐骑。
而战马是不会用来骑乘代步行军的,连马鞍都不会上,只有到达战场前,才会做作战准备。
骑兵在行军速度上,是比不过步兵的。
因为马匹需要按时放牧,喂草喂水喂吃的,休息。特别是战马,更加精贵。
再说回骑兵作战
骑兵在两军对峙的时候
分不同兵种
探马斥候传令兵,是固定人员,流动马匹,他们的马匹是集中的,而且随时可用的待命马匹非常多,因为马匹极速奔跑一个小时就必须休息,否则速度会降下来,掉膘也会很厉害,连续负重跑一天一夜,马匹会跑死。
轻骑作战,一般是五骑或者十骑一队
每骑左右相隔 5 步左右,每队前后左右相隔 20 步左右,每营(团,厢,阵)前后左右相隔两百步。
对敌冲锋,看令旗,听鼓,金,号,角声。
例如一鼓两角,出一队
一队一队依次出击,先是踱步,然后小跑,然后离敌军还有几百步的时候开始加速,即将触敌的时候,横向骑,搭弓射箭,掉头回去。依次轮回。
像电影魔戒王者归来那样,3000 骑兵一起冲锋,那是错误的骑兵用法,任何一个骑兵将领都不会这样使用骑兵。不过挺好看挺壮观的。
再说重骑兵
重骑兵在步兵或者轻骑发现敌人缺口,弱点,或者敌人快撑不住了,阵型出现混乱的时候,传令兵或者指挥官发出指令后,
重骑兵才会穿戴铠甲,给马匹上马鞍,防具。
重骑兵一般不会有很多,一两万有 500 重骑兵就已经非常好,非常奢侈了。
重骑兵有几种比较好用的用法
非常知名的就是猪突了,倒三角冲锋。
直接撕开敌人的阵型
当然,屁股后面一定是跟着轻骑兵和轻步兵的。
因为重骑不好掉头,最多冲一两个来回就不行了。所以需要其它兵种保护。
而且撕开口子之后,基本上就是一边倒的砍杀,后面的步兵跑得慢了人头都抢不到。
另一种就是快速支援
这种和追击是差不多的。
就是一人三匹马
琅琊榜里面有一个镜头,靖王去搬救兵,带了八匹马,就是这样操作。
每一匹马的缰绳绑在前一匹马的马鞍上,跑一个小时半个小时,或者把马跑吐了,就换一匹。
只不过去救援的,必有后续大队人马在后面
追击的,是步兵和其它跑得慢的兵种在后面补刀,自己运送物资。
这时候每人两三匹马,可都是精良的战马。如果追太快了,会分兵留守,看守马匹,休息,喂养,放牧。例如 5000 精骑追击,跑了一个时辰,换马了。就得留下 50-100 人来守这 5000 匹马,其他人继续追。一般放牧喂水两个小时,就可以继续向前追击大部队了。
另一种就是 800 里加急这类的传信战马
这类都是 20 里一个驿站(距离都有所不同)
每个驿站都备有马匹
用最快的速度跑到下一个驿站,换马不换人,吃喝拉撒都在马上面。
一般都是一天一夜 500 里,600 里,800 里的比较少,这类加急的,都是特大新闻了。
杨玉环的荔枝除外
而题主所说的游牧民族,他们有点像唐朝的府兵制,所有家伙什都自己准备。
制式装备都有统一标准,按照标准来做,或者出钱请专人做。
而需要自带的东西,也是非常多的。
例如弓箭的箭 100 羽左右,两个箭囊,弓的弦(多根),弓馕。有的会备两把弓,一把骑弓,一把步弓。弓不用的时候都是不上弦的,这一点在最近热映的《长安十二时辰》里也有展现。下雨的时候也是要将弓弦卸下来,因为下雨天用不了弓箭,对弓损耗太大。所以会有弓馕保护。
磨刀石,行军袍(睡觉盖的),鞋子,单人帐篷,或者五人帐篷,十人帐篷,50 人帐篷,看你和队友怎么商量。基本上单人和五人帐篷居多。
行军灶,在宋朝之前,军队普遍用的都是陶器釜做饭。因为那时候铁锅没有流行开来。后期铁锅流行了,才会有五人组铁锅。而釜,都是三五人一起用的。减灶计,就是这个作用。让敌人以为我们兵马越来越少了。
铠甲
这个是上战场前才穿的,平时不穿,不然会累死人。
武器,小兵一般也是不拿,统一放辎重车上,减轻负重。
精兵之类的,一般行军都是空着手,都由辅兵或者奴隶或者家仆拿着,春秋战国时期,甲胄战车屁股后面都跟着几十个奴隶。
一般一名重骑或者重步,都是需要三五名辅兵才能穿戴铠甲的。
甚至弩兵也是有辅兵的。
器械,都是由杂兵或者农夫,或者苦力负责。
例如投石器,床弩,有很多是需要几十名上百名一起才拉得动。(配重式抛石机也是需要人拉下来)
营寨行宫
这是我挺不理解的一点
虽然说,要保证统帅的安全,休息,逼格。但是很多打仗不行的将军对于行宫,非常的夸张,运输行宫建筑零件都可以多运几千兵的粮草了。所以皇帝御驾亲征啥的,打赢的比较少(当皇帝前不算)。当皇帝后,这逼格要上去,行宫肯定要高端大气上档次,占用的资源也是非常多的。
粮草
如果运输线超过几百里的话
除了畜牧牲口吃的,运输农夫吃的,剩下给当兵吃的,也就剩下十之一二了。不同时代的军粮也是有所不同的。很喜欢蒙古军队的风干牛肉和马奶,明朝的杂粮肉饼。
孙子兵法里就说过,如果太远,最好是就地取粮,而且很多地方如果太远,没有把握最好别去,耗资太大划不来。这也是为什么安南(越南)这地方为什么让他们独立朝贡的原因之一,不毛之地,太远,打下来消耗太大,还得常年派兵驻守,援助粮草啥的,得不偿失。
而且战线拉太长,需要动用的后勤人员也就越大,上了几百里,基本上 10 万兵就需要 30 万农夫运粮。而且路上消耗掉的粮食就不计其数。
现在想想李广难封,也是有原因的,天远地远的让你带着大军出去打仗,不是被俘就是迷路,没被砍头就不错了。
20190823 更新
有人提出游牧民族对中原作战的优势
是的,游牧民族他们对于抢劫非常在行,可以说是行家老手。
很多时候游牧民族,他们压根就没有粮草后勤这一说法。(不一概而论)
例如辽金宋时期的辽朝。
《辽史·兵卫志上》: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
大名鼎鼎的打草谷,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也知道是啥意思。就是靠抢
前期小股势力,抢了平分,到了后期这地盘越来越大,财政就出了大问题,被宋金联合给灭了。
后期的努尔哈赤刚发家的时候,也是用的这招。明朝前期与中期,由于明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经济封锁,使得很多游牧民族连一口吃饭的锅都没有,逼得人家南下抢劫铁锅。
游牧民族一人多马南下抢劫,成本低廉,低风险高回报,来无影去无踪,还经常抢劫没有军队驻守的地方,常常让人苦不堪言。中原朝廷往往要耗费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才能有效的遏制,而有时候觉得耗资太大划不来,还不如不要这块地方,于是就有了弃地情况出现。
例如明朝,《明史·志第十六》记载,明朝疆域"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越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于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
(对于弃地,我不做任何褒贬评论。)
20200103 更新
其实,中国所有的兵书里,很多都讲到了在敌人势力范围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这里就讲解下骑兵行军吧,这个是我根据研究资料总结出来的,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如有错误之处,还请指出。
骑兵在急行军,或者是长途奔袭,是需要多匹马轮换使用的,特别是在马镫没出现之前,骑兵骑马可不轻松。
游牧民族比农耕民族根据侵略性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具备充足的机动性。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十匹马,而他们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所以各个都算得上是骑兵。
再加上,很多游牧民族大多都是以轻骑为主,只有后期发展起来了,有钱有工匠了,才慢慢的打造出铁甲重骑。特别是匈奴时期,穷的响叮当,部分用的武器弓箭都是兽骨制作的,这战斗力就不用多说有多渣了。
但是再怎么渣,倚靠强大的机动力,抢完就跑,很让人头疼。
特别是中原主力都是以步兵为主,我打不过你,但是你追不上我,可我却能反反复复的骚扰你。
中原军队源自打草原游牧民族,最大的困难不是战斗力,最大的困难是确保超长补给线的安全,其次才是机动力。
霍去病的办法,就是以骑制骑,取粮于敌。
出去打仗,要啥补给,抢他娘的就是了。
这不得不说,霍去病的运气也是非常好的。
除了皇帝鼎力支持发展骑兵,举国之力打造骑兵,还有卫青大部队在另一路随时策应,就倒霉蛋李广,好几次大胜都没赶上,不是被俘就是迷路。而霍去病,一次突突,就打了个老巢,抢了牛羊无数,俘虏王孙贵族无数。
说了这么多,详细说说骑兵行军。
前面也说过,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行军是不骑马的。
骑马行军速度还赶不上步兵行军速度。
因为马匹的喂养,放牧,休息,都是很严格的,而且为了确保战马保持充足的体力,非战斗环境下,都是不骑马的,甚至在阵前,骑兵都是站在马旁边都不上马,只有接到出击的鼓角声才会上马准备作战。
很多人看到这里就会问,如果遭到突袭,怎么办?
这里就比较有意思的,这个问题是非常白痴的问题。
因为这不是电影电视剧,导演说了算。
古代行军,有先锋,有斥候。
先锋,并不单单是跑在最前面去挑战敌人嘲讽敌人的,我相信很多人都被电影电视剧误导了。
因为很多电影电视剧里的先锋,大致的意思就是第一个跑到敌人面前单挑打架的人。
其实先锋除了最早触敌,更多的作用是探路和提前选择军队驻扎点。
也就是开山劈路遇水搭桥,提前为大部队选择最佳的安营扎寨地点,占据有利位置,占据水源,探明敌情,探虚实等作用,而不仅仅只是跑得快死得快的角色。
然后就是斥候
每个时代的斥候编制都略有不同,但是又都差不多。基本还是按照骑兵的小队编制来定,一般是 5 人小队或者十人小队,也有三人小队的。
斥候都是根据马匹行军半径来确定侦查范围的,基本上是大部队 10 里左右,如果统帅规定要确保更远更安全的距离,会给斥候 2-3 匹马,由斥候队按方向和路线朝四面八方散开。
所以,大部队行军的时候,有先锋在面前探路,有斥候在四周游弋,大部队在行军的时候除了战备部队,其他部队都是不着甲的。
这点在很多历史记录里都有提现过,例如在曹操打乌桓的时候,就出现了类似情况。先头部队发现了乌桓大部队,但是曹操的大部队大部分都没穿铠甲,道路泥泞,辎重都在后面,当时曹操慌了,都想回家了。印象中好像是张辽主战,然后给乌桓来了一次军事演习,骑兵一排一排的,把乌桓给吓傻了。
而评论区有人问道,霍去病打匈奴的时候,骑不骑马,穿不穿甲。
其实,仔细研究过霍去病远征就应该知道,霍去病,卫青,李广等人远征匈奴的时候,霍去病这一路兵马是作为奇兵,出奇制胜的。
前面也说过,汉武帝对卫青和霍去病的支持,是举全国之力的。
再一个,很多历史文献里所记录的,某某以多少骑奔袭千里斩敌多少的记载,说的是以多少骑兵,而不是多少马。
例如
《卫将军骠骑列传》节选
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于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上谷太守郝贤四从大将军,捕斩首虏二千馀人,以千一百户封贤为众利侯。”
冠军侯去病既侯三岁,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天子曰:“骠骑将军率戎士逾乌盭,讨遫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冀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馀级,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户。”
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乃益置大司马位,大将军、骠骑将军皆为大司马。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自是之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
详细的我在我的文章里转载了
千里奇袭之《卫将军骠骑列传》 - 文刀半瞎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82951941
霍去病和卫青打仗,损失多少战马。
据我所了解的,霍去病的骑兵,走的就是轻装简从的路子,而且霍去病的部队里,大部分穿的都是皮甲,而骑兵也是混合部队,不仅仅有大汉的士兵,也有匈奴的兵。在行军途中是否穿戴铠甲,还是不穿铠甲这个问题上,我个人认为霍去病在塞外远征的骑兵,应该是不存在穿与脱的说法。霍去病的骑兵应该是柔和了匈奴和汉军的优点,打造出一直具有霍去病特色的轻骑部队。
《卫将军骠骑列传》里,我没节选的部分,霍去病手下的将领,有好几个就是胡人。
赵破奴,《汉书霍去病传》:太原人,尝亡入匈奴,已而归汉。
高不识 ,《汉书景武昭宣功臣表》:故匈奴归义
仆多,《汉书景武昭宣功臣表》:故匈奴归义
复陆支 《汉书霍去病传》:匈奴归义因淳王
伊即靬 《汉书霍去病传》:匈奴归义楼剸王
而且这几个人还获得过封赏。
而且汉武帝时期的骑兵,除了环首刀比匈奴的骨头棒子更厉害,马鞍和单边马镫也比匈奴的高级,在一定程度上,霍去病的骑兵机动半径也比匈奴的要长,要持久,在马背上的战斗力也更强。
晁错的尚书言兵事里说的,匈奴的优势和汉军优势。
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
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一击十之术也。
所以,霍去病在塞外,什么时候骑马,什么时候不骑马,应该是因地制宜,也会有斥候,也会有先锋,也会有大部队休息的时候。
在环境和条件有利于自己部队的时候,下马休息,放牧,在斥候发现敌情,或者发现敌人老巢的时候,那肯定是多马轮换马不停蹄的去剿灭敌人。
总不可能说,霍去病的骑兵在塞外 24 小时都骑在马上不下来吧。这样人没累死,马都累死了。
弓兵面对骑兵冲锋时,是射人还是射马?中国古代军队营寨布局及住宿条件?孔明醒来发现三顾茅庐、白帝托孤、秋风五丈原乃是南柯一梦,这时童子来报:刘皇叔求见。先生还会出山么?古代战争中阵法的作用非常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