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辽泽是如何消失的,必须讲述辽泽是如何形成的。了解他的成因,然后找到对付他的办法。
辽河就是山海关外的黄河。所谓”辽泽“,就是辽泛区,与黄河泛滥 / 黄泛区的形成原因一样。
辽河上游各支水系进入辽河平原,汇入干流河道。因干流西侧各支流河,上游河道经过水土流失严重科尔沁沙地等地,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这些支流河的下游河道与辽河的干流河道,则位于地势低平的辽河平原,河水流速减缓,泥沙迅速沉积,河床淤塞抬升,河水溃漫泛滥,河道频繁摆动,从而在辽河平原上形成大片的洪水泛滥区。
辽东地处塞外,在历史上与中原联系相对并不紧密,自唐朝之后,又长期被北方辽金等割据政权控制,人烟稀少。所以从明朝开始,尽管已经早就知道到辽河频繁泛滥的现象与辽泽的形成。但官府采取的手段不是“治”,而是“避“。
反正人多地少,开发迟缓,犯不上花那么多财力物力人力治理河患,躲开就可以。因故明朝辽东镇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呈 V 型的辽河套边墙,将淤积泛滥最严重的辽河西岸地区拦在边墙以外。
辽泽消失的原因很简单——上游固土治沙,下游兴修水利。
一是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人类组织水利设置建设、改造大自然的能力提高;二是官府重视,能及时、有效的治理辽河水患。
1958 年春,“导辽入双”工程启动,在六间房截断河道,让干流改从西侧双台子河入海。浑河和太子河继续从三岔河入海,河水携沙量小,在营口的入海口不再往南延伸;辽河入海口西迁到盘锦,也带来了大量泥沙,继续淤积造陆,使盘锦的海岸线不断南移。辽河入海口三角洲也是一幅芦苇丛生、蚊虫滋生的湿地泥沼环境,就和辽泽一样,和三江平原的北大荒也一样,因此被称为“南大荒”。
以下是如今辽河水系和浑河水系,你可以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明代辽东镇、清代盛京将军辖区图做对比:
在明清两代,浑河和太子河都属于辽河水系,是辽河东岸的支流河;但是 1958 年的“导辽入双”完成后,辽河干流河道大幅想西迁移,从双台子河河道入海;而浑河和太子河相汇后,依然利用旧河道,在营口附近独立入海。浑河和太子河不汇入辽河干流了。
浑河和太子河发源长白山,河水含沙亮小,但夏季汛期径流量大。“导辽入双”完成后,浑、太二河独立入海,减轻了辽河干流在汛期的泻洪压力。
另一方面,从 1980 年代开始,在内蒙古东部卓索图盟、辽西等地建设三北防护林,将严重荒漠化的科尔沁半干旱草原列为重点治理区域,限制垦植活动,90 年代开始又规划禁牧,使这一地区的自然植被和人工林有明显回复,也明显缓解支流河河道沿途的水土流失问题。
今天位于辽河入海口和浑—太河入海口之间的这片区域,依然还是滩涂湿地,你可以认为这是辽泽最后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