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题是参照着英语来问的:汉语里发展出了“使成式”,而英语里没有。按使成式来构造的“动词 + 开”的双音结构式,会和“单音动词开”竞争而形成混合格局。所以就会出现和英语尽量类推 open 到更多的用法场合里不同的面貌。
使成式里,“开”是作为动作的结果或倾向来参与构造的,而前加的动词则是更明确到具体不同的动作,是这个动作致使“开”的发生。
那么,难道英语的用动词 open 来尽量类推的模式,不会更简易么?这里就应该看到:简易也有不同的秩序视角里的简易。英语更逻辑,汉语更格式塔,格式塔秩序是以身体化隐喻来感知的诗意视角。
例如,“翻开书>翻书>* 开书(不成立)”。“翻开书”看起来在逻辑上繁琐,但如果你想象一下用身体动作去模仿出“用手掀起书页来翻动并最终打开”的整个过程时,就会发现,很想用将“翻”和“开”两个动作在身体内部感受里进行区分:“翻”代表了手扭动翻转的过程,“开”代表了书页随着翻动而显现的结果或倾向。
这里的区别是:逻辑秩序是外部观察视角,并不会去考虑身体感受上人想区分出手扭动翻转时手的感受,就直接从观察到的画面上想简化为类型化的 open 了。所以逻辑意味着类型化,而格式塔意味着身体化感受的差异化。对逻辑来说繁琐的,反而对格式塔来说是很想区分的。
那么汉语的这种身体化感知的语法有什么用?为什么想按身体内的感受来区分“翻 - 开”?这看起来像是一个语言问题,但实际会最终追溯到哲学信仰的东西方差异:西哲要求从理科方法来类推文科,而中哲要求直接在文科位置研究一种斩断理科方法的诗学方法的文科。汉语面貌代表的就是一种更诗学方法的文科化生活视角。
从古代汉语往现代汉语演变时,恰好这种格式塔的身体化隐喻秩序越来越释放得更极致。现代汉语就越来越相当于更诗化了。所以,说汉语的人会更容易喜欢诗歌,因为诗歌比散文小说更在乎这种字句微调引起的身体化感受的不同。
而诗意的语言秩序,能辅助人们更容易激活诗意感受来感受生活里的情绪互动,由此最终会显现为:现代汉语的面貌能辅助人们在东方社会里潜在运行的儒释道尤其是道家的诗意感受里生活。这里是语言和哲学信仰配套的:越认同西方的文科 - 西哲,越会不理解“翻开书”的用法而觉得繁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