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考试卷子,检查的时候发现两个答案不知道选哪个,该不该改答案?


这道题是有诺奖级别的正确答案的。

先说结论:

假设你完全不知道答案,改答案与不改答案答对题目的概率完全一样的情况下。

结论 1:如果该考试只是一场普通考试,对你的未来没有太大影响,那么你不应该改答案。

结论 2:如说这是一场可以决定你人生重大决策的考试,比如高考,而这道题正确与否又有关键决定作用,那么你应该修改答案。

结论 3:无论以上哪种决策,都是次优解。最优解是: 抛一枚密度均匀的硬币,如果正面,则修改答案;如果反面,则不修改答案(反之也可,看你的习惯和心情)。走出考场后,把这事儿忘掉。

目标:最大程度上避免后悔

得出以上结论的逻辑是这样的。

首先,所有三个决策,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避免后悔

讨论“选错后后悔”而非讨论“选对后高兴”,是因为人们面对客观上同等数量的收益或损失时,损失更加令人们难以承受,同样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是同样收益的正效用的 2.5 倍。[1]

收益 / 损失价值曲线

放到这个场景中,就是答错题带来的不爽的感觉是答对题带来爽感的 2.5 倍。因而我们更应该讨论如何避免答错题带来的不爽。

这个现象叫做“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是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其提出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正是由于提出该理论获得了 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结论 1 的导出:

既然确定了我们的议题是讨论如何最大程度上避免后悔,再回到这个场景中,我们会发现做错题目的可能性其实有两种。

A 本来的选择是错的,不改选项,还是错的。(不行动导致后悔)

B 本来的选择是正确的,改了选项,结果改错了。(行动导致后悔)

那么 A、B 两种情况下,哪一种会更加后悔呢?

卡尼曼教授在前景理论中同样给出了答案,是 B。

相比不行动,人们对行动导致的消极结果会更加后悔。这个现象叫做“行动效应(action-effect)”,是“后悔研究”中最著名的,可复现的,且在跨文化场景中均得到验证的结论。

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为了最大程度上避免后悔,你不应该修改答案。

拓展讲一下,卡尼曼教授设计的“行动效应”的经典场景是这样的:

场景 A:
保罗先生拥有 a 公司的股票,过去一年时间里,他考虑过换持 b 公司股票,但是他决定不这么做,现在他发现,如果当时他换持 b 公司股票,他的收入会比现在高出 1200 美元。

场景 B:
乔治先生拥有 b 公司股票,在过去一年时间里,他转投 a 公司的股票,结果他发现,如果他继续持有 b 公司股票,他的收入会比现在高出 1200 美元。

针对以上 A、B 两个场景,138 名参与者中有 92%的人认为乔治先生(行动者)要比保罗先生(不行动者)产生更强烈的后悔情绪(虽然客观上讲,两个场景的损失是完全相同的)。

对比这个问题的 A、B 两个可能,是不是几乎一模一样?

这个实验还有诸多延伸,最切题的,是一项以香港大学生为样本的研究[2]。在这项研究中使用了如下场景:

“约翰正在参加一场考试,考试结束后,约翰检查了自己的答案,考虑是否更换一个答案。约翰需要做出决定,是保留自己的第一选择不更换,还是改变自己的选择换一个选项。”

对比一下这个场景设计和这个问题,是不是连“几乎”都可以去掉了?它们就是一模一样。

不仅如此,这个研究中,研究者的目的并非仅仅在不同的文化场景中简单复现行动效应,而是让试验参与者针对是否后悔的结果反推约翰的决策。

这个实验场景接下来的描述是这样的:

“约翰最终做出了更换选项或不更换选项的决定,但我们不知道他究竟做了哪种决策,我们知道的是,在知道考试结果前,约翰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 / 不后悔。”,然后让参与者判断约翰是改了答案还是没改答案。

请品鉴,这个问题是不是简直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量身定制的?

这个实验的结果,是再后悔的情况下,80%的参与者认为约翰改了答案;而在不后悔的情况下,只有 51%的参与者认为约翰改了答案,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在人们普遍认知中,令人后悔的决策往往与行动有关。

既然已经讲到这里,就再扩展讲一个场景,还是卡尼曼和米勒的研究:

场景 A:“琼斯先生开车从来不载搭便车的人,昨天他破例载了一个,结果被抢劫了。”
场景 B:“史密斯先生开车经常载搭便车的人,昨天他载了一个,结果被抢劫了。”

在以上两个场景中,你认为琼斯先生更加后悔,还是史密斯先生更加后悔?

结果正如你所预期,88%的参与者认为琼斯先生更加后悔,因为与他平时的行为相比,在这个场景中导致后悔的行为更加异常(abnormal)。

放到这个题目里,则可有推论:“如果你平时遇到同样的场景习惯不改答案,那么这次也不要改。”

类似的延伸场景设计非常丰富,可以给这个题目添加很多条件修订,例如“中国人对于行动导致的后悔效应更加明显”[3]、“日本人对于对他人造成负面结果的行为更加后悔”[4]等等,然而无论以上哪种补充,都没有动摇行动比不行动带来的后悔更大这个前提。


结论 2 的导出:

直到 2003 年的一项研究[5],有了不一样的结论。

在这个研究中,研究者通过电话调查的方法,探索了当人们回想过去的事件时,针对自己的行动或不行动,哪一种决策会更加后悔。

实验的结果是,75%的受访者认为,回想过去时,他们会对自己本可以做但没有做的事情更加后悔。

我们换种形象化的方式表述,你就懂了:

“许多年之后,当你再回想起考场中为选项纠结的那个下午,如果当时你改了选项,你的命运也许就与今天大不相同。可当时你什么都没做,就盯着那道题目,纠结着,直到交卷铃声响起。随着试卷被收走,你改变命运的机会也被上帝收回。每每想起这个场景,你都恨不得给自己两个大嘴巴子,如果当时我改了题目就好了,哪怕改了是错的,至少我也为改变我的命运努力尝试过。

这也与我们日常的直觉和观察相符。你可以尝试问一下身边的人他们生活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大概率得到的会是“如果……就好了”的句式。

例如:“如果年轻时我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学音乐就好了。”,“如果我能多花些时间陪陪我的家人就好了”。这也是这个研究设计的初衷。

这就是我们得出结论 2 的依据,也是为何在描述结论 2 时,要在前面加上一大堆的状态限定。

只有这个没发生的动作足够重要,足够让你铭记相当长时间,在未来回想时,才更加会体验到这种不行动所带来的后悔感。

为何会不同?

那为什么会有结论 1 与结论 2 的不同呢?

这就要从后悔产生的根本原因讲起了。

人们产生后悔情绪最核心的原因是“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即事情发生后,人们会倾向于为已经发生的生活事件创造可能的替代方案,从而产生与实际发生结果相反的事情。

反事实思维会引发后悔、内疚、不满等负面情绪,是最常见的非理性偏见产生的原因之一。

一个已经发生的事件,通常包含行动和结果两个部分。

在结论 1,也就是行动效应模型中,反事实思维更多聚焦于行动这个部分。

而在结论 2 中,反事实思维则更多聚焦于不好的结果。

对行动的记忆和感受通常是短暂的,而对结果的记忆和感受则是长久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导致后悔结果的,本可以做但是没做的事情,会引起更大的负面情绪体验。


结论 3 的导出:

然而,无论在结论 1 还是结论 2 中,后悔这个负面情绪状态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强度强弱的问题。这就是为何会有结论 3 这个最优解。

反事实思维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有“我”这个因素存在,“我”是行动的发起者,同时“我”也是结果的承担者。

结论 3 的本质,是将“我”的责任转移掉。

如果”我“本来就完全不知道答案,如果改不改答案答对的概率是一致的,那最理性的决策,就是将本来就是随机的决策交于随机,让“我”不必承担决策的责任,以及决策的后果。(虽然客观上,承担后果的还是“我”,这就是为何,我建议你出考场后,直接把这事儿忘掉。)

因而,在这个题目中,结论 3 才是最优的解法,从根本上避免了后悔的产生。

火车卧铺车厢的床上用品是如何清洗的?
上一篇
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原因是什么?(尼安德特人为什么被灭绝)
下一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 苹果手机各个功能介绍,iphone必须关闭的十个功能

    1、关闭蓝牙。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蓝牙传输文件了,而且iPhone与安卓的蓝牙并不兼容,所以,可以在设置中,关闭蓝牙功能。2、关闭通知功能。关于APP推送,无非也就是一些更新提醒,关了也不会有什么影响,还能多省点电。3、关闭自动调节亮度功能。一般来说,可以将屏幕亮度在15%-30%之间,在强光环境中,在进行手动调整就可以了。4、禁止后台刷新。在设置—通用中,关闭后台自动刷新功能,也可以对省电起到一点...

  • 高德打车怎么设置途经地,高德如何添加途经路线

    1、点击高德地图APP界面底部的“导航”按钮,进入导航模式。2、点击右下角的“路线”,进入路线设定页面,根据要求输入起点、终点进行路线规划。3、点击“添加途经点”,弹出添加途经点页面,点击右上角,可以添加或者删除途经点,乘客可以手动输入要添加的途经点。4、当添加完途经点时,点击“确定”按钮,即可添加途经路线。此时地图会显示出这条路线上所有的途经点,以及当前途经点的地点信息。怎么设计高德地图设置要经...

  • 高中必修二物理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2重点知识点归纳

    您好,1.运动学-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相关运动的分析方法,如相对运动和抛体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2.力学-力的概念及种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能量、功、动能定理、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动量、冲量定理及其应用3.热学-温度、热量、热能的概念及计量单位-热传递的方式及其特点,如传导、对流、辐射-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及其应用,如热机效率...

  • 物质是如何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无生命的物质转化为有生命的原生质过程)

    回答有点长,主要包含 5 个方面的内容:1.地球早期的地质环境(冥古宙)2.现行的生命起源地假说3.生命分子的手性起源(DNA 右旋的原因)4.先有遗传物质还是先有蛋白质?(待更)5.自私的基因(待更...

  • 宇宙中生命的存在必须有水吗?(宇宙中生命的存在必须有水吗对吗)

    不必需。你对生物的定义博爱一点的话,地球上就有完全不需要水的生命形式。球状孤立等离子体、晶体、灰尘等都能表现出生命的一部分特征。不过,也不是什么东西都适合在我们这个宇宙里当生物的基础介质与常用溶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