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拜”这个词作为告别用语,目前在 BCC 语料库中能查询到的,最早出现在《人民日报》中的时间节点,是1988 年 8 月 5 日:“‘……管理处的吴主任,他有办法。’庄周接过信往外走,听得背后一声‘拜拜’,吓了一跳。庄周又走了十天十夜来到濠梁……”[1]
与作为告别语的“拜拜”相关的最早的论文,是1990 年的《谈外来词“OK”、“拜拜”的词义变异》[2]一文。文中举的最早的例子出自1987 年 7 月 29 日的《新民晚报》:“某区登记处的工作人员曾办理一起一年轻姑娘与外籍华人的婚姻登记, 当时对这对年龄悬殊的婚姻十分怀疑, 事后获悉, 女方一直未同意办婚礼, 后来一出国, 就与老人‘拜拜’了。”
韶子查到的改开之后最早刊登告别义“拜拜”的报刊,是1986 年 10 月 16 日第三版的《劳动报》“:前不久, 我参加了一次‘ 觅知音’旅游活动, 体会到了知音难觅, 活动结束, 除一两对青年约定下次见面外, 大多数人员‘拜拜’了。”[3]
可以看到,此时的报刊中,关于这个词,大多都打了引号。而众所周知,《人民日报》之类的官媒,对待流行语的态度总是很谨慎,因此在若是在正文中使用某个词语,一定是在该词语广泛流行之后的才会慢慢开始采用。
我们再看1987 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拜拜”只有两个义项:“1.旧时指妇女行礼,就是万福。2.<方>指在节日或佛的诞辰日举行迎神赛会,宴请亲朋。”词典中此时还未收录告别相关的义项[4](关于最早收录的该义项的词典,由于韶子这边资料不全,还没有查到,不过2000 年版的《现代汉语大词典》就已经收录该义项了)。也就是说,该版本修订时,“拜拜”还没有到非常普及的程度。
此外,《谈外来词“OK”、“拜拜”的词义变异》一文中提到:“儿童、幼儿也常用‘拜拜’ 。父母跟幼儿再见时也说‘拜拜’。这在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是不可能的。即使在解放前,‘bye-bye’或‘good-bye’也只用于少数有英语背景的人或阶层, 就连大学生彼此也很少用。”
所以我们几乎可以锁定“拜拜”的告别义是在 1979 年~1986 年之间慢慢流行的[5]。再参考词典的收录情况,考虑到修订所需的时间,大致推算“拜拜”真正在全国范围大面积流行,是在 1984~1986 年之间。此后逐渐本土化。
另外,题主说“中国人的告别话语从‘再见’逐渐变成了‘拜拜(ByeBye)’”其实是不准确的。尽管“拜拜”已经在国内广泛流行四十余年,但“再见”和“拜拜”仍有些微妙的差异,二者是共存的,而非替代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使用场合、使用对象、表达内容、群体效应、所受限制这五个方面上[3]。详情可见[3][4]。
最后……为什么抄袭的文章有好几个引用,而被抄的文章却没人关注 qwq
文章内容几乎一模一样……
离大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