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反应是:恙虫病(一种急性传染病)
对于恙虫病患者,如果没有早期诊断并及时应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预后比较差,特别是老年人、孕妇和有并发症者,部分病情严重者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肺或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病死率各地报道不一,未用抗生素病死率 9%-60%)。
不过,恙虫病一旦早期确诊,及时进行病原治疗,绝大部分预后良好。
病原治疗主要是应用氯霉素、四环素(儿童慎用)或者红霉素,效果都很好,一般用药 3 天内体温可恢复正常,另外,多西环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或诺氟沙星等抗生素对恙虫病也有疗效。我在呼吸科轮转时,带教老师碰到恙虫病患者,一般用多西环素,效果也是杠杠的!
(注意: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恙虫病没有治疗作用)
重点来了↓↓↓
如何早期发现可疑恙虫病:
如果突然出现发热,1~2 天内体温迅速升至 39~41℃,伴有头痛、疲乏等症状,首先肯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如果发病前 3 周内有接触丛林、草地等,应注意寻找身上有无焦痂或溃疡(尤其是腋窝、外生殖器、腹股沟、会阴、肛周、腰背等处),有的话请务必主动告诉医生,因为这是诊断恙虫病的一条重要线索。(当然,医生通过了解病史和详细查体后并不难确诊,不过早点确诊总是有利无弊的)
以下详细展开(便于理解上面那段话):
- 恙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主要传染源:鼠类。
2)传播途径:恙螨为其传播媒介,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播给人。
3)人群易感性:人对本病普遍易感(不分男女老幼),不过从事野外劳动、较多接触丛林杂草的青壮年发病率较高。(恙虫病患者在发病前 3 周内一般有户外工作、露天野营或在林地草丛上坐、卧等。)
4)流行特征:我国南方多发于夏秋季,见于 5~11 月,6~8 月为高峰;北方省份多发于秋冬季,以 9~12 月为多,高峰出现在 10 月。本病多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的河溪两岸,且多见于灌木、杂草丛生的平坦地带,以海岛、沿海地区较多见,山区较少。
- 恙虫病的临床表现:
起病急,体温迅速上升,1~2 天内达 39℃~41℃,持续 1~3 周,伴有寒战、剧烈头痛、全身酸痛、疲乏、嗜睡、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体征可有眼结膜充血、颜面及颈胸部潮红,皮肤出现焦痂或溃疡、皮疹,另外可有肝淋巴结肿大、脾肿大等。病程进入第 2 周后,病情常加重,出现各种并发症,可表现为心慌、咳嗽、气促、胸痛、神情淡漠、烦躁,甚至抽搐或昏迷,少数患者会出现鼻出血、胃肠道出血等[1]。
上述临床表现中,有一个最具有特征性的体征:焦痂和溃疡(可见于 70%~100%的患者)。
恙螨幼虫叮咬人体后,局部出现丘疹,继成水疱,随后结成黑色痂皮,形成焦痂,焦痂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 2~15mm,多为 4~10mm,边缘突起,周围有红晕,若无继发感染,则不痛不痒,也无渗液。痂皮脱落后变成溃疡,基底部为淡红色肉芽创面。焦痂可见于体表任何部位,但由于恙螨幼虫喜好叮咬人体湿润、气味较浓以及被压迫的部位,故焦痂多见于腋窝、外生殖器、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腰背等处[1]。
之前在呼吸科还遇到过一例出现在腹部的焦痂,如下图所示:
最后提一下恙虫病的预防:
由于目前尚无针对恙虫病有效的疫苗,因此,预防的关键在于灭鼠、灭恙螨和做好个体防护措施。其中,个体防护措施包括:
流行季节在野外施工、生产、行军、野营、训练时,应扎紧袖口、裤管口,把衬衣扎入裤腰内;不要在草地坐卧;避免在草丛、树枝上晾晒衣服和被褥。在流行较重地区,有条件时可使用药物预防。身体外露部分,如手、颈、耳后以及小腿等处可涂擦避蚊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 ),有 2h 的防护作用,或避蚊胺(deet ),有 4h 的防护作用,但涉水后均失效,而以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70%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ibutyl phthalate ) 30%合剂涂擦,可延长防护作用至 8h,经过 3~4 次涉水,仍有一定的效力。衣服可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剂(以 0. 5 %肥皂水作乳化剂)浸泡衣服(包括袜子),每套约 670ml,浸泡的衣服水洗 5 次后仍有一定的防护作用。据报道,恙瞒在人体皮肤上爬行 20 一 30 min 以至 1h,多尚未叮咬。因此,野外作业后,及时换衣、洗澡或擦澡,重点擦洗腋窝、腰部、会阴等皮肤柔软部位,可减少被恙满叮咬的机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