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好奇:莲叶为什么出淤泥而不染?
于是去寻找原因,发现有 3 个原因。
一、因为有芽鳞保护,莲叶从始至终都没有直接接触淤泥
在淤泥中时,莲叶的叶片被芽鳞包裹着,一直保持着像一把镐 (gao)头歪掉的十字镐的模样,保护着幼叶不会接触到淤泥及其中的细菌、寄生虫等直到钻出淤泥后才会完全展开,变成我们熟悉的圆形莲叶。
这意味着幼叶不管出土还是在土里,都接触不到淤泥。
作为一种挺水型水生植物,莲花的花蕾会从水面上生长出来,逐渐成熟,花瓣会从垂直方向向外展开,最终形成美丽的花朵。有赖于芽鳞“保护盾”和特别的开花方式,莲花才能“亭亭净植”。
二、莲叶的特殊结构具有“自洁功能”
在水面之下的莲叶有芽鳞保护,那么水面之上的莲叶又是如何保持洁净的呢?最开始人们认为是荷叶表皮细胞分泌的蜡质结晶决定的。
在电子显微镜下,这些蜡质结晶呈现出线状或是毛发状的结构,并且在叶片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分 布,但是水在莲叶背面无法自如地滚动, 反而还会滞留在中心。
将莲花与其同一 科的睡莲对比,会发现后者的叶子正面也有蜡,可是水滴上去,很快就铺平、 蔓延开了,所以除了蜡质结晶之外,一 定还另有门道。
20 世纪 70 年代,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巴特洛特率先研究了这一现象,将其命名为“荷叶效应”。巴特洛特揭示了荷叶表面的结构是微纳复合凸起结构,即一种由微观结构和纳米棱柱相互作用组成的复合结构。这是一种超疏水性的结构。
具体来说,莲叶表面的微观结构上有密集的小凸起,这些小凸起之间还有更小的纳米棱柱结构,形成了一个类似于纤维状的复合凸起结构。我们触摸荷叶时粗糙的感觉,实际上就是由这些微小的凸起产生的,它们的直径约为 10 微米。而那些更小的凸起,直径只有 200 纳米左右。这种结构可以在微观上增加表面积,形成一层空气膜,阻碍水分对莲叶表面的润湿,从而形成超疏水状态。这样一来,荷叶的表面相 当于布满了“山头”,“山”与“山”之间的空隙非常窄,再小的水滴也只能在 “山头”上跑来跑去。而水滴在滚动的时候,也就带走了叶子上的尘土和细菌。
科学家们利用“荷叶效应”发明了很多新东西,如使用超疏水材料做成的户外服,遇水也不会轻易被打湿,方便穿着;又如飞行器表面的超疏水涂层,能防止水滴残留在飞行器表面大面积结冰,从而保障飞行性能,避免空难发生。
三、淤泥其实也有其作用
尽管散文中的莲花与淤泥看起来是对立的,但实际上莲花并不能生长在没有泥沙的纯水之中,反而扎根淤泥才可以茁壮成长。
在底部有淤泥的水中成长,莲花的根系可以快速生长并穿透泥层,从而吸取养分和水分。与此同时,泥层的厚度也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撑莲花生长的作用。
纯水培的莲会出现只长叶、不开花的情况,其浸水部分的表面还容易滋生细菌,代谢掉后留存在水中,进而污染纯水。
古人常写的“清水出芙蓉”里的“清水”恰恰是因为清水之下有淤泥,净化了清水。淤泥中的土壤微生物可以分解清水里的大分子化合物,清水中的大颗粒杂质也能沉淀至底被土壤稳固,久而久之水便变得清澈。可以说淤泥不仅是莲花的成长好帮手,也是水的净化好助手。
——以上摘自 37 度的《为什么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其实这就可以和我们人类进行类比了,为什么有人身处打压式家庭还能自信起来?
1、这个打压式家庭大概率不是所有人都打压,必然有某个家庭成员是起保护作用的,可能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孩子能够从他们那里获取保护和温暖。
2、孩子自身天赋不一般,非常乐观,可以对周围的打压免疫。
3、所谓的打压式家庭也许只是外人看起来是打压,真实情况如何我们外人不知。
4、当然还有种可能是这个自信的孩子也未必是真自信,有些人在外人面前看起来自信,实际上自卑。
以上~
@知乎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