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是从哪儿得到天竺国(古印度)能取到真经的确切消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动摇过去天竺取经的信念吗?


长文,顺便整理一下玄奘法师西行求法,荡气回肠的一生。

———————————此答案不定期更改,以求完备——————————————

参考资料来自: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 慧立本.彦悰笺〗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 唐 冥详撰〗

大唐西域记》〖 唐 玄奘口述,辩机执笔〗

《续高僧传》〖 唐 道宣撰〗

《宋高僧传 》〖 宋 赞宁等撰〗

《中国佛教史》〖 蒋维乔〗

古今译经图纪》〖 唐 靖迈撰〗

大唐内典录》〖 唐 道宣撰〗

《开元释教录》〖 唐 智升撰〗

《酉阳杂俎》〖 唐 段成式撰〗

纪录片玄奘之路》,金铁木导演,非常棒的纪录片。

附上纪录片视频地址:

玄奘之路

————————————此答案不定期更改,以求完备—————————————

玄奘年龄考据取自印顺法师的《玄奘大师年代之论定》:

  • 奘公生于隋仁寿二年。(公元 602 年)
  • 奘公出家于隋大业八年,时年十一。(公元 612 年)
  • 唐武德五年,奘公受具足戒,时年二十一。(公元 622 年)
  • 贞观元年八月西行,时年二十六。(公元 627 年)
  • 贞观二年,表谢高昌王。时年二十七岁,出家已十七年。(公元 628 年)
  • 贞观十八年,还抵于阗,表奏。时年四十三,西游一十七年。(公元 644 年)
  • 贞观十九年春,还至长安,时年四十四。(公元 645 年)
  • 显庆二年,至洛阳,改葬父母,时年五十六。(公元 657 年)
  • 显庆二年秋,表请入少林寺译经。(公元 657 年)
  • 显庆五年,初译《般若经》于玉华宫,时年五十九。(公元 660 年)
  • 麟德元年二月,卒,时年六十三。(公元 664 年)

—————————————————————————————————————

目录:

背景

第一章:偷渡

第二章:高昌国

第三章:翻山越岭

第四章:抵达古印度

第五章:那烂陀

第六章:曲女城之战

第七章:归国

第八章:译经

第九章:圆寂

篇外章晚年风波与谣言

—————————————————————————————————————

背景:

  • 家庭情况:玄奘俗家姓名为陈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陈氏家族曾经显赫一时,玄奘的高祖和曾祖作过北魏的太守,是名副其实封疆大吏,祖父因为品学兼优而出任国子博士,同样是朝廷的高级官员。父亲陈慧,尽管只是隋帝国的一个普通县令,但对儒家经典颇有研究,在这样的名门世家,幼年的玄奘,接受了良好的的儒学熏陶。然而,童年的快乐转瞬即逝。玄奘五岁的时候,母亲去逝,十岁的时候,辞官隐居的父亲又撒手人寰,显贵一时的陈家遭遇巨大的变故。(此段来自《玄奘之路》,直接复制的台词
  • 家道中落后,玄奘的二哥长捷先已出家,住在洛阳净土寺。后来,领着年幼的玄奘,带他到道场,教授他诵习佛经。(当时还并未剃度)
  • 隋大业八年(公元 612 年),隋帝国选拔僧人,这是一次由皇帝亲自发动的宗教活动,考试很严格,只有那些禀赋超凡的人才能被录取。这次选拔要剃度十四名僧侣,当时学业优秀的有数百人,玄奘因为年龄太小没有入选,站在公门边上。但是,十一岁的玄奘以非一般的聪慧打动了主考官
  • 当时的主考官,时任大理寺卿的郑善果见到玄奘立于门侧,就问玄奘:“出家意何所为?” 玄奘对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果深嘉其志,又贤其器貌,故特而取之。
  • 郑善果对旁边的官员说:“诵业易成,风骨难得。今天剃度此子,必定会成为佛门龙象,不过恐怕我和诸公是看不到他振翅翱翔,开坛说法的那一天了。”

玄奘由此破格剃度出家。“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这是玄奘的志向,而这八个字也贯穿了他的一生。

  1. 出家之后,玄奘和二哥同在一寺。当时寺里有景法师讲授《涅槃经》,他俯案捧读,废寝忘食。又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爱好愈甚。听过一遍便掌握要旨,再看一遍就完全理解。众人惊异,让他升座复述,玄奘语调抑扬,剖析流畅,与老师毫无出入。嘉名美誉,从此播扬,玄奘当时仅十三岁。
  2. 此后隋失其鹿,天下大乱。玄奘对他二哥说:“这里虽是父母之乡,但是丧乱至此,怎能坐以待毙?我听说唐主已率领晋阳之众,据有长安,天下归依。愿和兄长一起去投靠。”
  3. 公元 618 年,玄奘和兄长来到了长安。这一年李渊逼杨侑禅位,称帝建立唐朝,改年号为武德,定都长安。 隋朝灭亡,大唐初建,战争还没有结束,长安的寺院破败不堪。由于战乱,当时的高僧大德大都集聚川蜀一带。玄奘不想在长安浪费光阴,打算和兄长南下往蜀中求学。二人过子午谷,来到汉川,遇到了空、景两位法师,都是道场高僧,相见后悲喜交加。两兄弟在这里停留了一个多月,每天都向二位法师问学求教,然后前往成都。
  4. 成都集中了许多高僧,大开讲席。玄奘又听道基、宝暹法师讲授《摄论》、《毗昙》,震法师讲授的《迦延》。敬惜光阴,苦学不倦,二三年里,精通了各部经典。当时天下饥荒大乱,唯蜀中丰收宁静,四方僧侣多聚集于此,讲座下面的听众常有数百人。玄奘当时的才学智慧已远远超出他人,吴、蜀、荆楚都知道他的名声。
  5. 高祖武德五年,二十一岁的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坐夏学习戒律,五篇七聚的宗旨,一遍之后全部领悟。蜀中所传经论研究探讨已毕,又想入京寻求更高深的学问。因受朝廷条令约束,又为二哥所劝,没能如愿。于是私下里和商人结伴,乘船穿三峡,沿江而下,来到荆州天皇寺。
  6. 当地的僧侣士庶早闻玄奘的名声,就请他开坛讲法。当时汉阳王李瓌(gui)是李唐宗室,德高望重,坐镇荆州,得知玄奘到来,十分欣喜,亲自拜谒。开讲之日,率领部下官员以及懂得佛理的僧俗前来观看。时人提出种种疑问,玄奘无不应答如流。汉阳王极为称赏,施舍大量财宝,不过玄奘没有领受。
  7. 讲论结束,再次向北游学,访求先辈高僧。至相州,拜见休法师,质难问疑。又到赵州,谒见深法师,从学《成实论》。又入长安,住大觉寺,跟岳法师学《俱舍论》。一遍之后就能穷其要旨,过目之后便牢记于心,僧侣中即使是饱学年高者都比不过他。
  8. 当时长安有法常、僧辩两位高僧,深解大小二乘,精通佛教三学(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京师法门巨匠,为僧俗所归依,道振中国,名播四海,求学者云集门下。这二位博通众经,专讲《摄大乘论》。玄奘在吴、蜀已下过功夫,到长安后又追随二位询问采择,对这二位的独到之处全然领悟吸收。二位大德极为赞赏:“你可称得上是佛门的千里驹,重振佛法就得靠你了,只恨吾辈老朽,恐怕见不到那一天了。”自此求学者对玄奘刮目相看,誉满京师
  9. 玄奘既已遍谒各位大师,广泛吸收各家学说,经过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求,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他尤其困扰于唐初流行的摄论师地论师两家关于阿赖耶识之说不能统一,亟想求得解决:
  10. 摄论师是研究弘扬真谛译《摄大乘论》(无著撰)的佛教学者,摄论派认为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之识,一方为真如识;一方可为妄识。这是“当常”说
  11. 地论师是研究弘扬《十地经论》(世亲撰)的佛教学者,地论师阿赖耶识真如同一意义,谓为清净识。这是“现常”说。北魏时,勒那摩提菩提流支译出此论,但两人所习并不相同,从他们传承的门下发生了异解,形成南北两道。北道主张因为与摄论师的说法相近,但不如摄论学说盛行,所以被统一于摄论师
  12. 这样南北两道的对峙又演变成地论师摄论师之争。
  13. 这两家从南北朝始,至唐初,佛教界还为之争论不休。

经文消息来源:当时有位叫波颇的印度僧人在长安讲经说法,玄奘从他身上得知,印度有一个叫那烂陀的寺院,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那里有一个叫戒贤的高僧,通晓一切佛法经论,他所授的《瑜伽师地论》(当时还叫《十七地论》)是总赅三乘学说的最高体系。

当时去印度有两种选择,一是海路,二是陆路;海路当时不发达,一般人只能走陆路,经西域和中亚,才能抵达印度。

西行:(内容基本来自《三藏法师传》,取主要部分;一些细节则来自《大唐西域记》)

第一章:偷渡

  • 1.玄奘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僧人向朝廷请求西行求法,但没有得到批准。其他人退缩了,只有玄奘一个人准备独自行动。他设想了各种艰苦环境,还训练了一些野外生存的技能。在这段时间里,玄奘也开始学习梵语。
  • 2.贞观元年八月份(公元 627 年),这一年玄奘二十六岁。玄奘从长安出发,跟一位在长安学习佛经、准备回乡的秦州僧人孝达结伴而行。到了秦州后,遇到了兰州人,又同行到达兰州。又停一宿,碰到凉州送关马返回的人,于是到达凉州。玄奘在这里停留了一个多月。僧俗请玄奘开坛讲《涅槃经》、《摄大乘论》及《般若经》。
  • 3.在讲经散会后,信徒们施舍大量金钱,玄奘接受了一半,用作西行之用;其他都捐给了当地寺庙。不过,玄奘在这里遭到了第一个磨难。当时玄奘在讲经期间流露出了西行的意图,被奸细告发。初唐时期,大唐实行禁边政策,严禁出国凉州都督李大亮得知此事,逼令玄奘返回长安。
  • 4.当地的佛教领袖慧威法师敬重玄奘的为人与西行的意志,便叫两个弟子带着玄奘逃出凉州,从此昼伏夜行,就这样来到了瓜州。当时的瓜州刺史独孤达听说玄奘到来,非常欢喜,供奉殷勤。玄奘在此打听到了西去的路程。瓜州是大唐的门户,向北行五十多里有条葫芦河,上窄下宽,河边坐落的便是声名显赫的玉门关;关外有五烽,且有军队驻守,各烽相距百里之远,其间绝无水草;五烽之外是莫贺延碛,就是俗称的流沙河,这里可谓是一个死亡绝地。过了莫贺延碛,便到了西域的第一个国家伊吾。玄奘得知路途如此,又无人带他出关,无计可施,在这里待了一个多月。
  • 5.玄奘还没有动身,凉州追访的公文紧跟其后,上面写道要缉拿玄奘。当时一个叫李昌的官吏,私下里拿着公文找到了玄奘,并追问他是否是此人。不过,运气再一次拯救了玄奘,李昌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撕毁了公文,并告诉玄奘务必要及早动身出关。
  • 6.先前跟在他身边的两个小僧,一个已去了敦煌,另一个身体太弱,玄奘也让他回去了。玄奘买了一匹马,只是苦于无人引路,便到当地的一处寺庙,在弥勒像前祷告,祈求帮助。玄奘发现一个胡人跟在他身后。这个胡人叫石槃陀,他请求玄奘为他摩顶受戒,玄奘答应了他。这是玄奘收的第一个弟子。玄奘告诉石槃陀自己的西行之意,胡人很爽快地答应了,准备第二天偷渡出境
  • 7.第二天,玄奘卖掉一些衣服杂物,买好了马匹,在落日时分郊外的一处草丛等待胡人的到来。一会儿,那个胡人和着一位乘着老瘦枣红马的老胡人来到这里。老年胡人对玄奘讲述了西途的险恶,说有流沙阻隔,还有鬼魅、热风,还有可能会迷失道路,丧失性命,并劝他不要西行。玄奘说:“贫道为求大法,发趣西方,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途,非过悔也。”(当时佛教僧人也是自称贫道,之后,贫道逐渐成为道士称呼的专利)
  • 8.老年胡人让玄奘和他换马而乘,说这匹瘦削的老马往返伊吾国已有十五次,熟悉路程,玄奘和他换了马。玄奘和胡人连夜出发,三更时抵达葫芦河边,远远望着玉门关。从瓜州到伊吾,可靠的水源只有两处,葫芦河和烽火台(烽火台是取水必经之地)。石槃陀带着玄奘绕开了玉门关,来到了葫芦河上游,赶马过河,来到了戈壁滩。
  • 9.夜晚,二人准备休息,相距五十来步,各自铺开褥垫,准备睡觉。可不一会儿,石槃陀拔刀而起,逐渐逼近玄奘,待离玄奘十来步时,又转身回去了。玄奘弄不清他这是什么意思,怕他有异心,就起来诵经,念观音菩萨。石槃陀见此,默默躺下了。偷渡开始,这个胡人就动摇了。这一路险恶遥远,又无水草,只有五烽下有水,若要取水,必须夜晚到烽下偷水。石槃陀想杀掉玄奘,石槃陀担心玄奘一旦被抓获会牵连他。待玄奘赌咒发誓绝不出卖后,石槃陀才离开。
  • 10.至此,玄奘孑然一身孤独地行走在沙漠之中,只能望着一堆堆白骨和马粪逐步前行。在这五烽之间是一望无垠的荒漠,着急赶路的玄奘很快便陷入幻境,他看到大队的士兵若隐若现,旌旗蔽空,瞬息万变。
  • 11.走过八十多里,才见到第一烽。玄奘隐藏在一个隐蔽的沙沟,等待夜晚降临。三更时,玄奘偷偷走到烽火台的西边,拿出皮囊准备盛水。突然,一箭飞来,几乎射中膝盖。玄奘被守军发现,被抓了起来,带到了烽火台。这里的指挥官名叫王祥,他也是一个信佛的人。王祥劝玄奘去往敦煌,玄奘一意西行,拒绝了。于是,守军们为玄奘准备了麨饼和饮水,
  • 12.王祥告知玄奘直接前往第四座烽火台,那里也是信佛之人,又是他的本家,姓王名伯隴。第二天,玄奘与烽火台的将士洒泪而别。到达第四座烽火台,守官告诉玄奘离此地西去百里有一野马泉,并劝他不要前往第五峰,那里的人粗鲁,怕有恶念。在第四座烽火台补充饮水后,玄奘绕过第五烽,从此走进了八百里大漠。
  • 13.莫贺延碛,古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玄奘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心中默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独自前行。玄奘在蜀地时,曾见一病人,满身烂疮,衣衫褴褛,污秽难闻。玄奘怜悯他,将他带到寺里,施与饮食和衣服。病者惭愧,便传授玄奘《般若心经》,玄奘因而时常诵习。
  • 14.在走出百里后,玄奘迷失了道路,也没有找到野马泉。玄奘取水准备喝的时候,由于皮囊沉重,失手掉在地上,那准备跋涉千里的救命水,一下子流光了。玄奘陷入了绝境
  • 15.前方迷途未知,加上没有了饮水,如此前进是绝无生还的希望,玄奘打算向东返回第四烽。走了十多里后,玄奘忽然想起自己立过的誓言——“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至此,停下了东归的脚步,旋转缰绳,心中专念观音菩萨,继续朝西挺近。
  • 16.这时四顾茫然,看不见人迹鸟兽。夜晚,妖魔鬼怪举灯点火,绕人前后;白天,惊风拥着狂沙,散如雨落,对于这些玄奘并不畏惧,只是没有水喝,干渴地走不动,经过四天五夜,滴水不曾沾唇几乎晕死在地。第五天夜半,忽有凉风吹来,如冷水沐浴,眼睛也睁得开了,马儿也能前行,就这样跌跌撞撞走了十里。
  • 17.行走十里多路后,那匹老马突然走上了岔路,拉都拉不回,就这样又走了几里路,忽然看到几亩青草,玄奘下马让马自行吃饱。玄奘走了十来步准备回转,眼前忽然现出一面池水,池水甘美清澈,玄奘扑了过去……这匹识途的老马拯救了玄奘。玄奘在此停留了一日,恢复体力后,盛水取草继续前行,经过两天,终于走出了这八百里流沙,来到西域的第一个国家伊吾。
  • 18.玄奘停留在一座寺庙,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在这西域他乡的小国,见到的第一个人竟然是个汉人。这座寺庙有三个汉僧,一位老僧披着衣服,连带子都来不及系好,赤着脚跑了出来迎接玄奘,并抱住玄奘痛哭,哀号哽咽不止,过了一会才说:“没想到今天还能够见到家乡的人。”玄奘也对之饮泣。

第二章:高昌国

  • 1.一连几天休息后,玄奘策划继续西行。从伊吾开始,丝绸之路开始分道,北道主要是草原,而中道和南道都要经过大沙漠,刚从沙漠中生还的玄奘准备沿北道西行。
  • 2.当时的高昌国使者这几天准备回国,正好遇到了玄奘,当时玄奘在凉州讲经一月,声名已传到西域各国。使者回国后,将此事报告给了高昌国王麴文泰(麴念 qu,第一声),国王当天派出使者,命令伊吾国王将玄奘法师送来。玄奘本想取北道西行,奈何高昌王威震西域,不得不随使者前往高昌国。(高昌国在中道)
  • 3.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汉帝国就在这里设置郡县,高昌逐渐成为中原王朝管辖西域的门户。从汉朝灭亡后,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中原的大批汉人由河西走廊迁往西域,高昌成了汉人最集中的地方。(高昌国位置就是现在的新疆吐鲁番盆地)公元六世纪,一个来自中原的麴姓家族建立了高昌国。
  • 4.在走了六天后,到达了高昌境内的白力城,玄奘准备停宿,但官吏们都说王城就在前面,于是换马继续前行。当天夜里,高昌国整个王室都在守候,等待玄奘的到来。高昌王和王后甚至亲自出宫迎接玄奘,待玄奘坐进一座宝阁内,并用礼拜的方式表达了对玄奘的热情。麴文泰对玄奘这么说道:“弟子自从听到法师的大名,废寝忘食,计算路程,知道法师今夜必到,和妻子都没有睡觉,诵经敬待法师的到来。”
  • 5.高昌王流露出了想让玄奘留着高昌的想法。高昌王对玄奘的说辞也非常感人:“得知法师大名,身心欢喜,手舞足蹈,就请法师留在此地,受弟子供养法师的一生,并令举国之人都做法师的弟子,望法师传授,国内僧徒虽少,也有上千人。就请法师理解我的心意,不要以西行为念。”
  • 6.这是一个对于汉文化非常向往的西域国王。十多年前,年轻的麴文泰曾与他的父亲游历中原,长安和洛阳的繁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位之后,麴文泰开始在高昌大力推行汉化改革,这个国家弥漫着极为浓厚的汉文化气氛,尤其是都城的营建,处处模仿长安。麴文泰知道玄奘正是那个所需之人。不过玄奘并没有答应。
  • 7.而在一番劝阻后,麴文泰的挽留成了威胁,《大唐三藏法师传》记载了一段火药味极浓的对话。“葱岭可以移动,弟子的心意绝不改变,如果法师若要西去,定将法师送回大唐,请认真考虑,怕是顺从的好。”——“玄奘前来只为求得大法,如今遇到障碍,大王只能留下我的骸骨,却留不住我的神识。”高昌王不听从,只是增加供养,每天亲自捧食盘呈进。玄奘发现脱离无法,选择了绝食抵抗。
  • 8.在此期间,惊慌失措的高昌王室相继探望,玄奘一直闭目不语。麴文泰仍然不肯放弃,希望能够感化这位大唐高僧。三天来,玄奘食水未进,第四天,高昌王发现玄奘的气息渐绝,深感惭愧恐惧,就向玄奘稽首致歉:“任凭法师西行,但请早进斋食。”
  • 9.玄奘的修养和舍身求法的决心深深打动了高昌王。一个国王,一个僧人,两人在佛祖面前结拜为兄弟。麴文泰表示尽最大的努力支持玄奘西行,玄奘也答应,从印度求法归来,在高昌讲经三年。
  • 10.玄奘在此又停留一个多月,麴文泰也为他准备行装,在此期间玄奘开坛讲经说法。高昌王为玄奘开设大帐,太妃以下以及国内著名僧人和大臣们按班次入座听讲。每次开讲时,麴文泰亲自手持香炉去迎接法师,让玄奘踏上法座,每天都是如此。之后,又为玄奘剃度了四个可靠的弟子作为侍从;还制作了三十套衣服,为抵御风沙和寒冷,还专门制作了特殊的手套和面罩;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枚,以及绫绢五百匹,麴文泰为玄奘提供了可往返二十年的路费。再拨马三十匹,力役二十五名,并派遣特使护送玄奘前去西突厥叶护可汗驻地(当时的西域是突厥人的天下,要想去往印度,必须经过可汗的批准)。
  • 11.并写了二十四封国书,沿途给西域各国,并奉上大绫一匹,以求方便玄奘西行。而且又用极其谦卑的口吻,修书给叶护可汗:“玄奘法师是奴仆我的兄弟,希望可汗像关照我一样关照法师,请您下令西边的国家,赐给我兄弟马匹,并且护送出境。”麴文泰用举国之力,帮助玄奘西行。
  • 12.玄奘出发的这一天,国王和诸位僧人、大臣、百姓等倾城出动送至城西。高昌王抱住玄奘恸哭,告别的哭声响彻郊外。高昌王令妃子和百姓回城自己继续送了几十里后,二人洒泪而别,方才返回。

第三章:翻山越岭

  • 1.至此,玄奘拥有了一支规模不小的队伍——三十匹马,二十五个随从,四个徒弟以及一位名叫欢信的高昌官员。因为有麴文泰的保护,玄奘很快走出高昌国,再往西,经过两个国家焉耆和龟兹,就是巍峨的葱岭。过了葱岭就走出了西域。(焉耆就是现在新疆库尔勒市)
  • 2.第二天出发,途经银山,进了焉耆(yan qi)的国境。此处山势险峻,都是银矿,西域各国的银钱都是出自这里。这个国家没有纲常法纪,时常有强盗出没。到了山的西边遇上一群盗贼,交出财物后,强盗们一哄而散。玄奘一行人来到王城的河边过夜。当时有同行的胡人商旅数十人,赶时间去做买卖,半夜里偷偷动身。第二天,玄奘到达的时候,发现沿途尽是这些商人的尸体,财物被劫掠一空。
  • 3.遥见都城,焉耆王和诸大臣前来相迎,请入城中供养。不过焉耆跟高昌有仇,不肯给马匹,玄奘只停留了一宿,第二天就走了。渡过一条大河后,继续朝西挺进,此去百里,一马平川,到达了龟兹国。临近都城,国王与群臣前来迎接。龟兹国王设宴款待玄奘。玄奘在这里待了好几天。此时,玄奘离开长安已有半年。
  • 4.《大唐西域记·卷第一·屈支国》里记载了龟兹一个很奇特的习俗——龟兹人以扁平为美,孩子生下来,都要用木板夹裹脑袋,皇室也不例外。
  • 5.宴后,来到城西北的阿奢理儿寺,这里是木叉毱多所住之处。毱多佛理娴熟,见解高明,深受当地人的崇信,曾在印度游学二十余年,博涉众经,以《声明》学最出众,国王以及僧俗对他极为尊重,号称独步。毱多见玄奘到来,只是以对待宾客之礼接待,并不以为玄奘通晓佛法。对玄奘说:“我这里《杂心》、《俱舍》、《毗婆沙》等各种经典应有尽有,学好就够了,何必西去跋涉受苦。”“这里有《瑜伽师地论》么?”玄奘问道。
  • “何必问那种邪书,真佛弟子是不学这种书的。”
  • “《毗婆沙》、《俱舍》我国已有,我恨它理疏言浅,并不究竟,因此要去学大乘《瑜伽师地论》。而且《瑜伽》是后身菩萨弥勒所说,你说此书是邪书,不怕堕入无间地狱么?”
  • “《毗婆沙》等经你还未通解,怎能说它讲得不深?“
  • “您如今通解么?”
  • “那是自然。”
  • 6.玄奘以《俱舍论》开头部分质问,毱多一开口就讲错了,又进一步追问,毱多脸色大变,又举一段;毱多依旧讲不通,争辩说《俱舍论》里面没有这段话。王叔智月也在一旁,他出家为僧,也能讲解经论,马上证明说《俱舍论》中确有此话。毱多极为羞愧:“我年老忘记了。”又问其他部分,毱多也作不出高明的解说。
  • 7.当时凌山雪路未开,不能前进,在这里停留了六十多天,除了眺望景色外,常常找毱多谈论,毱多见了玄奘不再傲然踞坐,或是起立或是逃避,私下里对人说:“这个僧人不易应对,到了印度,那里的少年中未必能有这样的人物。”
  • 8.出发之时,龟兹王供给了力役和驼、马,并与僧侣倾城相送。走了两天,遇到突厥强盗二千多骑,后来因分赃不均,相互打斗,最后居然一哄而散。
  • 9.从龟兹往西,就是葱岭,昆仑山和天山在那里会合。玄奘一行前进了六百里,翻过一片沙碛,到达跋禄迦国(旧译姑墨),停留一宿。再往西北行进三百里,又穿过一片沙碛,到达凌山,也就是葱岭的北端。凌山险峻陡峭,直插云霄,自天地以来,冰雪聚集,春夏不消。抬头仰望,与白云相接,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散落两边的冰块,或高百尺,或广数丈,且雪崩会随时降临。(玄奘当时登山的时期是冬天,那里海拔有五六千米)
  • 10.山路崎岖,加上冰雪滑阻,狂风凛冽,即使套上层层鞋袜和厚厚的皮衣也不免冷得发抖;休息进食,又无一处干燥之地可供落足,只能将锅子吊起来烧水煮饭,在冰上铺开被褥就寝。有人不慎跌落深谷,有的直接冻死在路上。七天之后,方才出山。一行人因为冻饿而死的十有三四,牛马则更多。三十多人的队伍,将近一半葬身凌山,其中包括玄奘的两个弟子,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 11.公元 628 年的春天,玄奘翻过雪山,走出了西域,从此进入中亚。
  • 12.出山后,至一清池(或名热海、咸海)。大清池方圆一千多里,东西宽广,南北狭窄;四面环山,池水颜色带有青黑,味道又苦又咸,水中龙鱼混杂,产物虽多,却无人敢捕捞。这个大清池就是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玄奘在这个世外桃源休整了一段时间。
  • 13.在春夏之交的时候,玄奘走上了中亚的大草原。沿着清池向西北方向走了五百多里,到达素叶城(也就是碎叶城)。玄奘遇到了突厥叶护可汗。可汗当时正在游猎,见到玄奘时,十分欢喜。可汗让玄奘在王庭等他。三天后可汗才回来。
  • 14.叶护可汗的大帐十分华丽,用金花装饰,十分灿烂,各达官在可汗面前铺的长席分两列对坐。统叶护可汗在西疆建立了西突厥帝国,为了牵制共同的对手东突厥人,西突厥与大唐的的关系一直很友好。在这里玄奘碰到了来自大唐的使者。高昌王早前已做好准备,高昌国的使者欢信上贡了大量的丝绸和干果,在叶护可汗看完高昌王写的国书后,对玄奘更是另眼相看。在可汗眼里,印度酷热难耐,那里的人赤身裸体,没有什么好看的,并劝玄奘不要去了。玄奘婉转地拒绝了可汗,最后得到了可汗的支持。可汗传令军中,找到一个通晓汉语和西域各国语言的年轻人,又写了致各国君主的国书,令他护送玄奘到迦毕试国(古阿富汗境内,离印度很近)。又施予玄奘绯红绫法衣一件,绢五十匹,与君臣送玄奘十多里。
  • 15.玄奘走后的半个世纪后,大唐的边境扩至此处(素叶城),并开始在这里修筑城池,设置官署。
  • 16.从素叶走后,过了千泉,往西到达小孤城(怛逻斯),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小城市。这里的三百多户人家原来都是汉人,被突厥人劫掠至此;他们占据了一座城池,团结在一起,一直生活在这里。衣着虽与突厥人相同,但语言和行为依然遵行汉地传统。
  • 17.离开小孤城后,又西南二百里,到达白水城。又西南二百里,至恭御城。向南五十里,到笯赤建国。向西二百里,来到赭时国(石国)(位置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附近)。西千余里,到窣堵利瑟那国。从西北进入大沙漠,看不清道路,只能望着地面上的白骨前行。走了五百多里后,抵达了飒秣建国(汉译康国)。(也就是撒马尔罕)
  • 18.这里的人不信佛法,崇信拜火教。这里以前有两座寺庙,不过从来不住僧人,外来僧人投住,寺里的胡人就用火来驱逐,不许居住。所有胡人国家都以飒秣建国为中心,效仿它的行为举止和制度规范,邻国都听该国国王的命令。
  • 19.国王接待玄奘时怠慢无礼,玄奘在这里遭到了冷遇。对于一个高僧而言,弘扬佛法是他的使命;玄奘仅用了一夜时间,就改变了国王的信仰。玄奘的两个徒弟去寺庙礼拜,差点被胡人烧死。国王听说后大发雷霆,下令拘捕这些人,并驱逐出境。之后,国王开始接受斋戒,从此这个国家开始信奉佛教,不再攻击僧人。
  • 20.离开撒马尔罕后,西三百余里,到屈霜你迦国。又西二百余里,到喝捍国(唐言东安国)。西五百里,到捕喝国(中安国)。又西百余里,至伐地国(西安国)。西五百里,至货利习弥伽国
  • 21.又西南三百余里,玄奘来到一个叫羯霜那的小国(史国,汉人中许多史姓人的祖先来自这里)。再行走三百多里,来到铁门关,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有专职人的护送,玄奘轻松地通过了这里,来到了怛密国(现今铁尔梅兹)。在补充完饮水和干粮后,就迅速上路了。玄奘到达了活国,印度就在前方。
  • 22.这里的统治者是叶护可汗的长子呾度(da),而呾度的夫人就是高昌王的妹妹。只是玄奘还是晚到了一步,高昌王的妹妹不久前刚刚去世,只留下一个未成年的儿子。国王体弱多病,本想等身体好些后亲自送玄奘到印度,就留玄奘在这里住了些日子。呾度身体好转后,娶了一位年轻的妻子。呾度的另一个成年儿子和她私通,唆使她用药毒死了呾度,并篡夺了王位。成年儿子杀死了父亲,仍然娶后母为妻。国王死去,国家动荡不安,玄奘在此滞留了一个多月才离开。
  • 23.在这期间,与一位曾游学印度,在葱岭以西被推崇为法匠的沙门达摩僧伽交往。这位高僧起初对玄奘很傲慢,其门徒对他亦轻视。后来玄奘仅就小乘教义婆沙等问题,与他辩论,便使他折服。从此便与玄奘相见欢喜,门徒亦多生惭愧,处处誉赞玄奘不已。
  • 24.丧期满后,玄奘向新设官辞行。新设官告诉玄奘说:“弟子所管辖的地区中,有一缚喝国,北临缚茤河,人多称其为小王舍城,圣迹极多,师不妨前往观礼一番,然后再南去印度。”就在玄奘准备启程前往时,恰巧缚喝罗国有僧侣数十人,因听到呾度去世,特前来致意。彼此相见都很高兴,玄奘便趁机请教前往印度的路,他们立刻邀请玄奘同行,并建议他从缚喝罗国南行更便捷。玄奘采纳了他们的意见,立刻向新设官辞行,随着僧侣到缚喝国
  • 25.缚喝国城西南有一寺庙,里面有一位小乘高僧叫般若羯罗(慧性),其人聪慧好学,玄奘与他一见如故,便相约而行。自缚喝国南行,到揭职国,向东南走,进入大雪山,行六百余里,出睹货逻国境内,进入梵衍那国
  • 26.经十五日离开,走了两天遇到大雪,迷失了道路,幸好在一座沙岭碰上了猎人,在猎人的指引下翻过黑山,来到了迦毕试国。(今天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附近)来到都城时,国王和诸僧都来迎接。这里的佛寺百余所,僧人们互相争执,都想邀请玄奘去居住。
  • 27.这个国家境内有一座很大的寺庙,名为沙落迦,相传是汉天子的儿子在这里做人质时所建造的。寺里的僧人说:“我寺本是汉天子儿所建,今法师从那里来,应该先到我寺。”玄奘见其言辞恳切,且同行的慧性法师也愿意,便在这里停宿。
  • 28.玄奘就在寺中坐夏。迦毕试国王崇信大乘,喜爱观看讲诵佛经,就请玄奘和慧性法师在一大乘寺中举行法会。当时有大乘高僧叫秣奴若瞿沙(汉译:如意声)、说一切有部僧阿梨耶伐摩(圣胄)、化地部僧求那跋陀(德贤),都是领袖级人物。但是他们不能兼通诸部经典,大小乘各有侧重,虽有所专精,毕竟只是偏长一门。只有玄奘对各派都十分熟悉,任由他们发问,依照各部之说作答,使他们心悦诚服。这是持续了五日才散会。国王很高兴,以纯棉五匹专门施予玄奘,其他人也多少得到赏赐。在沙落迦寺度过安居期后,慧性法师受到睹货逻国王邀请无法推辞,只好返回,玄奘和他作别。
  • 29.东行六百余里,越过黑岭,到达北印度境内,来动滥波国。玄奘边走边停,花费了半年时间,他一边讲经说法,一边礼拜圣迹。在那揭罗曷国(喀布尔河南岸的贾拉拉巴德)的佛顶骨城,玄奘看见了佛陀的顶骨。
  • 30.在贾拉拉巴德的大山深处,有一个石窟,是瞿波罗龙王住过的洞窟,当初如来降伏了这条龙,因而在窟中留下了佛影。由于道路偏僻,加上盗贼横行,很少有人敢去那里。不过玄奘仍然带着两个徒弟来了。立誓不见如来影像,绝不离开。一百多次礼拜,不见佛影;又一百多次,佛影一闪即灭;再二百多次,洞窟大明,拨云见日,佛陀影像清晰显现在壁上。
  • 31.公元 628 年的秋天,在离开长安整整一年之后,玄奘来到了心目中的圣地。玄奘也由此进入古印度地界。此时他的身边唯有两个徒弟相伴,这里已经不是突厥人的势力范围,护卫们也返回了大草原。

第四章:抵达古印度

  • 1.渡过印度河不久,玄奘来到了犍陀罗。犍陀罗一度是古印度的佛教中心。不过玄奘到达时,佛教在那里已然凋零;这里寺院很多,但多已荒芜,佛塔倒塌,庙宇破烂不堪。这里的人普遍信奉印度教。
  • 2.大唐西域记里详细地描述了这里的诸多圣迹。都城东南八九里外有一棵菩提树,过去四佛曾坐于树下。菩提树南边有座佛塔,是迦腻色迦王所造,佛塔西南有一尊白石佛像,高一丈八尺,向北二立,经常见到有人在夜里饶塔而行。
  • 3.离开犍陀罗后,玄奘向东南而行,来到了迦湿弥罗。当时的印度分为七十多个国家。玄奘在此停留了两年多时间,沿途参拜寺庙,并学习各种经书。在此,也曾遭受诸多高僧的诘问,玄奘都一一作答,毫无凝滞,无人不服。
  • 4.迦湿弥罗都城西临大河,有寺院百所,僧侣五千多人。有四座佛塔,巍峨壮丽,是无忧王所造,每座塔里都有如来舍利一升多。玄奘初入国境,到达石门,就是这个国家的西门,国王派遣国舅带了车马来迎接,住在一个叫护瑟迦罗的寺院。
  • 5.过了几天,逐渐走近王城,到达摩舍罗。国王率领群臣和都城僧侣前来迎接,随从仪仗有一千多人,接见后,礼赞殷勤,亲手供献散发无数鲜花,请玄奘乘大象随同前行,到都城后,宿于阇耶因陀罗寺。
  • 6.第二天,请入宫中供养,并命大德高僧僧称等数十人作陪。饭后,国王请玄奘开讲,与众僧辩论,观看后国王很高兴。又因为玄奘远来求法,无书本可读,就派书手二十人,为法师抄写经论,另外派五人供玄奘使唤,所需财物,都有朝廷供给。
  • 7.僧称法师德高望重,生性爱贤重士,玄奘与他相见甚欢,每日倾心交谈请教,昼夜不倦。僧称年近七十,气力已衰,但庆幸遇到玄奘这样的天才,就尽力讲解,中午以前讲授《俱舍论》,午后讲授《顺正理论》,晚上讲授《因明》、《声明论》,境内学者也都来听讲。玄奘随僧称所讲,完全领悟,深入专研,穷尽奥秘,僧称非常高兴,赞叹不已,对众人说:“这位大唐僧人智力宏博,这里的僧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凭他的才智足以继承无著世亲菩萨的事业。可惜生长在遥远的大唐,不能从小亲近圣贤的遗泽啊!”
  • 8.此时大众中有大乘学僧毗戍陀僧诃(净师子)辰那饭荼(最胜亲),说一切有部求学僧苏伽密多罗(如来友)婆苏密多罗(世友),大众部求学僧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呾逻多(最胜救)等多人,都是来这里留学已久,道业坚贞,多才善解的优秀僧徒,听到僧称长老对玄奘的这般称扬,心中不服,纷纷向玄奘诘难。玄奘气定神闲,舌战群僧,酬对应答无一不恰到好处,使得诸僧全部心悦诚服。
  • 9.迦湿弥罗国据传说原是龙池,佛涅盘后五十年,有阿难弟子末田底迦阿罗汉,教化龙王舍池,才改建为五百所寺院,召请各方贤圣来住,受龙王的供养。其后至健陀罗国迦腻色迦王时(约在如来灭后第四百年),胁尊者召集诸圣贤众四百九十九人,都是内通三藏,外达五明的人,连同胁尊者在内共五百名贤圣,在此结集三藏。玄奘在此停留二年,学诸经论,朝礼圣迹完毕时,才再向西南行去。(《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三·迦腻色迦王第四集结》
  • 10.当时印度的佛教中心并不在迦湿弥罗,而是在一个叫那烂陀的地方,那是玄奘最终的目的地。
  • 11.公元 629 年的秋天,玄奘离开了迦湿弥罗继续南下。玄奘在波罗奢大森林中碰到了五十多个强盗。玄奘和同伴所带的衣服和财物被劫掠一空,强盗将他们赶到了一座枯池,准备将他们杀死。这个池中长满了荆棘藤萝,枝枝蔓蔓遍布四周。玄奘的徒弟躲在刺林中,发现池南岸有个出水洞口,偷偷告诉了玄奘。从洞口逃出后,遇到农民在耕地,他们集合了八十多人,带着器械,急冲冲赶到枯池。那些强盗见此,一哄而散,众人得以脱险。
  • 12.玄奘停留在了一个叫至那仆底的地方。“至那仆底”汉语就是中国之地的意思。(至那是古代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古称,一开始并无贬义)《大唐西域记》记载,一个中国的王子曾居住在此,这里的人非常敬重东方的中国,不断有人指着玄奘说:“这是我们先代君王的同国之人。”玄奘在这里非常受欢迎,在此停留了半年,住在突舍萨那寺。从毗腻多钵腊婆大德(汉译调伏光,是北印度王子),他著有《五蕴论释》、《唯识三十论》等,玄奘在此住了十四个月,向他学习《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等。
  • 13.出至那仆底王城,往东南五百多里至答抹苏伐那寺,佛灭度后三百年,有迦多衍那论师,在这里完成《发智论》。再向东北到阇烂达罗国境的那伽罗驮那寺,停留了四个月,亲近大德旃达罗伐摩法师,学习《众事分毗婆沙论》。
  • 14.公元 631 年的春天,离开长安将近四年,玄奘看到了恒河。水色清苍,波浪翻滚,河水清澈甘美,细沙随水漂流。玄奘在此停留了几个月,听三藏大德耶鞠多法师讲完《毗婆沙论》后才离开,继续渡河东行,至秣底补罗国。从大德蜜多斯那,学《怛埵三弟铄论》、《随发智论》等。
  • 15.北行三百余里,到婆罗吸摩补罗国(北印度)之后来到劫比他国。(中印度)
  • 16.又经羯若鞠阇国(即中印度之曲女城),至阿逾陀国,这里有寺百余所,僧徒数千人,大小乘兼学。在城内有旧伽蓝(伽蓝即寺院),是世亲菩萨撰写大小乘论并为众讲法处。玄奘礼圣迹后,顺恒河与八十余人,同船东下,欲向阿耶穆佉国去。
  • 17.玄奘在这里遭遇了西行以来最危险的一次劫难。玄奘刚从阿瑜陀国朝拜了圣迹,沿着恒河与八十多人同船东下。船行了一百多里,两岸都是阿输迦树,枝繁叶茂。靠岸处各有十来船盗贼,摇槳杀了过来。玄奘一行人被迫靠岸。盗贼搜查财物。这一伙盗贼一向信奉一位叫突伽女神,每年秋天都要寻找一个俊美端庄的人,杀死后用血肉祭拜天神。玄奘仪表堂堂,身躯伟岸,无疑是符合他们的要求的。
  • 18.玄奘无可奈何,只是正念坐在祭坛上,念弥勒菩萨,不久入定,神升兜率陀天。就在这时候,天象忽然大变,霎时间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中波涛翻滚,船只飘散沉没。强盗们惊慌失措,以为得罪了天神,终于放了玄奘。
  • 19.东行三百多里,渡恒河北至中印度境的阿耶穆佉国。更向东南行了七百余里,再渡恒河及南阎牟那河,到钵罗耶伽国。城西有瞻部树花林,据传此地是佛陀昔日降伏外道处,阿育王曾造佛塔及伽蓝在此。此伽蓝处,传是提婆菩萨作广百论以挫小乘外道的地方。大城的东面,在两河交流的地方,有一片大广场,土地平正,方圆十四、五里,自古以来就是历代君王豪族,仁慈布施的地方,沿传迄今,都借这块平原举办,因此号称为大施场。 玄奘至此,恰巧遇上戒日王在此行大布施,将五年积财,作七十五日之散施,上从三宝,下至贫苦无依者,无不施与。
  • 20.公元 631 年的夏天,三十岁的玄奘终于抵达了佛陀的故乡迦毗罗卫,佛教的发祥地。当他到达这里时,往日的荣光不再,一切都成过眼云烟。在穿越一片森林后,玄奘来到了拘尸那迦这里是佛祖涅槃的地方。阿育王在这里建造了一座佛塔,地基陷落,仍高二百余尺。塔前建有石柱,记载了如来涅槃之事。(大唐西域记·卷六·拘尸那揭罗国
  • 21.八十岁那年,佛陀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至,他沐浴之后,在两棵娑罗树中间安置了绳床,枕着右手侧卧。佛告诉弟子他将涅槃,这是公元前 545 年的一个月圆之夜。
  • 22.渡恒河北上十余里,玄奘来到了鹿野苑。这里是佛祖觉悟之后,初转法轮的地方。“转法轮”意思是讲经说法。 精舍的东南,有一石塔,为阿育王所建,高百余尺,塔前有石柱,高七十多尺,这就是为纪念佛陀昔日初转法轮,度五比丘的地方。因其侧有弥勒菩萨受记处,所以也有说此塔是为纪念弥勒菩萨受记而建的。
  • 23.之后,玄奘路过吠舍里, 国周五千多里,土壤良好,生产多庵罗果,玄奘抵此时,都城已荒毁,只见故基,居人也少。 宫城的西北,在一寺旁有塔,是佛陀往昔说《维摩诘经》的地方。在此东北三、四里处更有一塔,即是维摩长者的故居。此宅至今尚多灵异的事迹。 此去不远,更有一丈见方的石室,此即是维摩大士现身说法的地方。其旁尚有宝积、庵摩罗女故宅。
  • 24.玄奘南渡恒河,来到摩揭陀国, 国境周围五千余里。这里的风气,崇尚学说,尊重贤士。 向西南行,经砾迦寺,再南行,至罗磔加寺
  • 25.南行百余里,来到大菩提寺释迦国的王子就是在这里成为佛祖的。
  • 26.菩提树本名毕钵罗树,佛住世时高数百尺,今约五丈余,昔佛坐其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因名菩提树。树茎黄白,枝叶青润,终年不凋,每到佛祖涅槃的日子,树叶都会凋零,不久又恢复原状。因此每至是日,诸国王与臣僚等,共集树下,以乳灌洗,并燃灯散花,以表礼敬。
  • 27.佛祖涅槃以后,国王在菩提树附近竖立了两尊观音菩萨像,据传说,如果菩萨没入土中,佛教就消亡了。玄奘来到时,菩萨像已有一半没入土中。
  • 28.玄奘礼拜了菩提树和菩萨像后,悲哀懊恼,痛哭不已:“佛祖成道的时候,我不知道流落在哪里,为何等到佛法凋零,我才赶到这里。”当时正值众僧解夏,远近到来的人有数千,观者无不呜咽。(原句:“佛成道时,不知漂沦何趣,今于像季,方乃至斯,缅惟业障,一何深重。”)————生死大海,谁作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这一句出自《大唐西域记·卷六》)

第五章:那烂陀

  • 1.公元 631 年的秋天,经过四年的跋涉之后,玄奘终于抵达了最终目的地,那烂陀。那烂陀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四位高僧前来迎接,在用完斋饭后,又有二百多僧侣和一千多人举着幢盖、花、香引路,玄奘在这些人的围绕中进入了那烂陀。到达后,全体僧人都集合起来,玄奘与他们见了面,并在上座专门为玄奘设置了床座。 大众就座后,维那就击犍椎,宣告玄奘住寺(维那是寺院中的纲领职事,掌理众僧的进退威仪)
  • 2.接着选出二十位善解经律,威仪整齐的中年僧徒陪同玄奘参见正法藏,也就是寺主戒贤法师。在那烂陀寺最为人尊敬的就是戒贤法师,大众由于尊重,不敢直称其名,而是尊称为“正法藏”。玄奘的拜师仪式非常隆重。按照古印度的拜师仪式,玄奘膝肘着地爬行,头顶着戒贤法师的脚施礼,遵行弟子礼节完毕,戒贤令人广设床座,让玄奘及众僧就座。
  • 3.随即问玄奘从哪里来的?玄奘合掌恭敬回答:“从大唐国来依止师父学瑜伽论。”没想到戒贤法师听了之后,热泪盈眶,把弟子佛陀跋陀罗(觉贤)叫来,他是戒贤俗家的侄子,也已七十多岁,博通经论,擅于词令,吩咐他说:“你可以当着大家,略说我三年前患病的经过。”觉贤听了也忍不住热泪盈眶。边擦眼泪边述说这段希有的因缘:
  • “正法藏原来患风湿病,每当发作时,手脚关节像火烧刀割一样的痛苦,时好时发,拖了二十多年。三年前病情加重,痛苦到已经不能忍受。因此对人生感到厌倦,企图绝食自杀。
  • 没想到当夜就在梦中见到三位天人,一个黄金色,一个琉璃色,一个白银色,端正庄严,雍穆非凡。金色人说:‘你想舍弃这个色身吗?经上只有说身是苦本,却没有教人自绝。你在过去世中曾经当过国王,使人民遭受许多痛苦,所以才会招感这样的苦报。现在你应该省察宿世的罪业,至心忏悔,甘心忍受,广宣经论,罪业自然消灭。如果只是厌世自杀,苦报还是不会了结。’正法藏听了,至诚礼拜。金色人指着琉璃色的人说:‘你知道吗?这位是观世音菩萨。’又指着银白色的人说:‘这位是弥勒菩萨。’正法藏马上顶礼弥勒菩萨说:‘戒贤常想投生到菩萨旁边,不知能不能达成这个愿望?’弥勒菩萨回答:‘假如你能弘扬佛法,就能在后世达到这个愿望。’金色人又自我介绍:‘我是文殊师利菩萨,因见你不是为利益众生而舍身作无谓的牺牲,特地来劝你。现在应该听我的话,弘扬正法,将瑜伽论等普及到没有听过的地方,你的病自然会慢慢的好起来。将来有一位大唐僧人,因爱乐大法,前来拜你为师,你可以安心在这里等着教他。正法藏再次顶礼,感激允诺,说完抬头,三个人已经不见了。醒来才知道是一场梦。从此以后,正法藏的病就慢慢好起来了,乃至痊愈。”
  • 4.在座僧众听后,叹为希有,玄奘更是悲喜交加,再度顶礼说:“果真如此,弟子当尽最大的努力学习,请慈悲摄受教诲。”
  • 5.玄奘被安住在觉贤大师的房间第四重阁,先接受为期七天的供养,然后才被安置到护法菩萨北面的上房里。玄奘在此受到了极为崇高的待遇:日得瞻步罗果一百二十枚,槟榔二十颗,豆蔻二十颗,龙脑香一两,供大人米(粳米)一升;月给油三斗,酥乳随要随取。玄奘还有两个仆人伺候日常起居,出行也可乘坐象舆,一万多人的那烂陀,包括玄奘在内,只有十人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
  • 6.那烂陀的意思是“不知疲倦的施舍”, 是全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最高学府。相传此伽蓝之南,在庵摩罗园中有一龙池,龙名叫做那烂陀,因此以之为名。也有一说是如来往昔行菩萨道时,曾是大国王,在此建都,怜愍孤穷,常行惠舍,物念其恩,故号为施无厌
  • 7.寺址本是庵摩罗长者的花园,后由五百商人以十亿金钱买下供佛。佛陀曾在此说法三月,五百商人听后都证了圣果。佛陀涅盘后,国王铄迦罗阿迭多因怀念佛陀,特别建造了这座寺院。后来其子佛陀鞠多王继位,又在寺南另造一座寺院。孙怛他揭多王接掌后,又在寺东扩建。至曾孙婆罗阿迭多即位,更在他父王扩建的殿宇以东,大兴土木,另筑寺院。落成当天看到有圣僧远从东方来应供,心生欢喜,便舍位出家。他的儿子伐阇罗王继位后,于新建梵刹北边再建寺院。后来中印度有一个国王又在寺边加盖一座寺院。
  • 8.前后总共六个国王,各自营造六座寺院林立在一起,气势非凡。后来将六寺合而为一,并增建一座巍峨堂皇的山门,中分八院,庭院仍各自独立。围墙内宝台星列,琼楼玉宇,极为壮丽。各院的僧房都是四重,雕梁画栋,绿栌朱柱,在印度寺院千万,那烂陀壮丽宏伟堪称第一。
  • 9.这里僧人主客有一万多人,不仅学习大乘学说,还包括世俗经典《吠陀》,以及因明和声明学,甚至医学和术数(数学)也要研究。
  • 10.在那烂陀,能够解读二十部经论者有一千多人,三十部者五百多人,五十部者包括玄奘在内有十人,唯有戒贤法师穷览一切经卷, 年高德劭,是大众的宗师。
  • 11.寺内讲学风气很盛,每天都有一百多处讲座,学僧都潜心听讲,爱惜光阴。寺内全是大德高僧,每个人都能严守佛门清规,建寺以来七百年间,还没有一个人犯过戒。国王非常敬重那烂陀寺,每年封给寺院极为丰富的赏赐,使学人们可以专心学道。
  • 12.玄奘在那烂陀寺安住下后,赴王舍城观礼圣迹。
  • 13.王舍城是佛教的发祥地,佛陀成道后住在这里的时间最多,经上常见的耆阇崛山(灵鹫山),就在城的东北不远。王舍城有新旧二城,旧城名矩奢羯补罗(义译上茅),因其地盛产上好香茅得名。宫城北门外一塔,是提婆达多放醉象企图杀害佛陀的地方。伏醉象塔北边是舍利弗闻马胜比丘说法证果处。证果塔不远是室利鞠多外道以火坑、毒饭企图加害佛陀的地方。
  • 14.宫城东北行十四五里,到达鹫峰。 此山与群山环连,北岭隆突而起,形如鹫鸟,故名鹫峰。佛陀在世多在此山说《法华经》,《大般若》等无量众经。
  • 15.山城北行一里,至迦兰陀竹园
  • 16.从竹园向西南行五、六里,山侧一片大竹林中,有一大石室,佛陀涅盘后,大迦叶尊者就是在此石窟中,与九百九十九位大阿罗汉,结集三藏经典。石室前的故基是阿育王为结集的大罗汉所建庭宇的遗址。
  • 17.当结集时,有无量圣众集于此,迦叶尊者宣告大众说:“凡自知具三明六通,能总持如来一切法无错者,可留在此;余请各随所安。”结果共选出九百九十九人。此时,阿难尊者尚在有学地,于是迦叶对他说:“你漏尽通未得,不宜参加盛会。”阿难听了无话可说,惭愧退出。经一夜勤苦修断三界,得无学地(阿罗汉果)后,再去叩门。
  • 迦叶问他漏已尽否?他说已尽。迦叶又对他说:“既已漏尽,又何劳开门,应随意可入。”阿难乃运用神通从锁孔中入窟,顶礼迦叶之足。迦叶执阿难手,对他说:“我是要你除断诸漏,立证圣果,所以才驱逐你出窟的啊!幸勿见恨!”阿难说:“若是怀恨,又岂名漏尽呢?”于是礼谢而坐。
  • 18.结集三藏是由多闻第一,总持诸法的阿难尊者升座为众诵素呾缆藏(经藏),众圣随口记录。又由优波离尊者诵毗奈耶藏(律藏),由迦叶尊者自诵阿毗达磨藏迦叶(论藏),三月安居,结集三藏,流传后世。后世称此为上座部结集
  • 19.又此向西行二十里,有阿育王所建一塔,为昔日大众部共集之处。此为未断漏尽,被大迦叶拒于大石窟外的一些弟子们所另行结集的地方。他们自行在此结集五藏,于经、律、论之外又增加了《杂集藏》和《禁咒藏》。因为他们的集结是凡圣同会,后人称之为大众部结集。
  • 20.玄奘礼遍王舍城及那烂陀寺周围的圣迹后,回到那烂陀寺,准备正式修学受业。
  • 21.公元 632 年的春天,百岁高龄的戒贤法师为玄奘专门开讲《瑜伽师地论》。戒贤法师师出名门,是瑜伽学派最权威的学者。这次讲经不仅在那烂陀,而且成为全印度轰动一时的大事。
  • 22.一部《瑜伽师地论》共讲了十五个月才讲完一遍,非常详尽仔细。玄奘在那烂陀寺一住五年,共听了《瑜伽师地论》三遍、《顺正理论》一遍、《显扬》、《对法论》各一遍,《因明》、《声明》、《集量》等论各两遍,《中论》、《百论》各三遍,其他如《俱舍论》、《婆娑》、《六足》、《阿毗昙》等诸论,因在参学途中已曾听过,所以在此就只有找出疑难来解惑而已。
  • 23.除此之外,玄奘除了听论之外,还兼学印度梵书和婆罗门书。 对于佛教通用语梵文,更是字斟句酌。
  • 24.由于其中对声韵学以及字源字体的辨正,有着独特的论述,这使得玄奘对梵文的造诣突飞猛进,和外人交谈论典,没有任何困难。如是专研,凡经五年。
  • 25.五年后,那烂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玄奘决定继续游学。
  • 26.玄奘往伊烂拏钵伐多国,沿路经迦布德迦伽蓝。寺南二、三里处有孤山,峰峦高峻,林木青翠。其中的精舍,供奉观世音菩萨圣像,灵应事迹很多,常有信徒到这里绝食祈祷,或一七日,或二七日,只要心诚意专,据说便可以看到菩萨从檀像出来,慈音慰喻,满其所愿。
  • 27.这里的供养人担心人多了会玷污菩萨像,在周围竖起了木栅栏,人们前来礼拜,隔在栏杆之外。所供奉的鲜花也只能远远抛散,花鬘落在菩萨手中或挂在臂上,就很吉祥。玄奘买了许多花,穿之为鬘,至像前,志诚礼赞,向菩萨发三愿:“一者,在这里学毕回国,如能一路平安无事,愿花落在菩萨手里;二者,所修福慧,希望能托生在睹史多宫奉事弥勒菩萨;三者,圣教曾说众生中有一部分没有佛性,玄奘怀疑自己不知有没有,若有佛性,修行可成佛者,愿花能挂在菩萨颈上。”言毕,远远将花散上,果然如愿所偿,玄奘无限欢喜。(注:众生皆有佛性,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为无漏种子一切众生共有。而此处所说的佛性是依唯识学所讲的,有一部分人缺少有为无漏种子,不能断烦恼障和所知障,故不能成佛。并不是说没有佛性。)
  • 28.至此渐去伊烂拏国,寺院十所,僧徒四千余人,多学小乘,说一切有部义。近有邻王废其国君以都城施僧。于中并建二寺。各有千僧。有二大德。一名怛他揭多鞠多(唐云如来密),二名羼底僧诃(唐云师子忍)俱善萨婆多部。又停一年。就读《毗婆沙》《顺正理》等。
  • 29.沿恒河南岸东行三百余里,至中印度境之瞻波国。其寺十所,僧二百余人,均习小乘教。传说在劫初之时,人多穴居,后来有天女下降人间,于恒河中戏水,因水灵触身,而生四子。现在的王城,就是其中一子的宫廷所在。国境南部有一个大森林区,连绵二百多里。
  • 30.离瞻波国,在中、东印度境各国寻礼圣迹。所经国家有:羯末嗢祇罗国、奔那伐弹那国、羯罗拏苏伐剌那国、三摩怛吒、室利差怛等六国、耽摩栗底国、乌荼国、恭御羯陵伽国等。 此处不一一表记,详细之处见《大唐西域记》
  • 31.游学回到那烂陀寺,再次参谒礼拜戒贤法师。
  • 32.后来,听说附近几十里外的低罗择迦寺有一位般若跋陀罗大德,除了精通本宗萨婆多部的三藏外,对《声明》、《因明》也都有很深的造诣,因此又前往就学,并停留了两个月。 接着又到杖林山向一位居士胜军求教,学《唯识抉择论》、《意义理论》、《成无畏论》、《不住涅盘》、《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并提出《瑜伽师地论》、《因明》方面的疑难。玄奘跟随胜军前后共有两年。
  • 33.公元 639 年,玄奘做了一个梦,这个梦直接改变了玄奘的行程。玄奘梦到那烂陀寺院房屋荒芜污秽,还拴着水牛,庙里没有一个僧侣。寺外火光冲天,村庄瞬间成为灰烬,那烂陀一片荒芜。文殊菩萨在梦中告诉他该回去了。这个地方十年之后将会陷入大动乱。及至永徽末年,戒日王驾崩,印度陷入混乱。大唐使者王玄策亲见此事。
  • 34.公元 640 年的春天,玄奘返回那烂陀。离开长安十四年,是时候回去了。不过玄奘的计划被搁浅了。戒贤法师希望玄奘在那烂陀能开设讲坛,与一位攻击瑜伽派的高僧辩论。《大唐西域记》就曾记载,曾有位辩经的高僧只是因为说错了一个字,就割掉了自己的舌头,更有甚者,直接结束自己的生命。
  • 35.当时有位高僧叫师子光,为四众讲解《中论》、《百论》,阐发要旨,攻击《瑜伽师地论》理论。玄奘既精通《中论》、《百论》(中观),又擅长《瑜伽师地论》,知道两者同一法源,决不会互相抵触;疑惑者不能融会贯通,产生误解,以为二者是乖离的,过失在于学法的,决不是法的本身有缺失。玄奘几次诘问师子光,师子光无法自圆其说,因此原本跟随他学的弟子,渐渐依附到玄奘门下。
  • 36.玄奘以《中论》、《百论》主旨唯在破遍计所执,不言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师子光不能领悟,见论称“一切无所得”,谓瑜伽派所立圆成实等都要遣除。玄奘法师为融合二宗言不相违背,写下《会宗论》三千颂。《会宗论》完成,呈戒贤及大众,无不称善,并共宣行。师子光深感羞愧,离开那烂陀去了菩提寺,另请了一位同学、东印度人名叫旃陀罗僧诃前来找玄奘辩论。不过此人到来后,忌惮玄奘的威名,缄口不语,不敢向玄奘诘问。至此,玄奘声名鹊起,名声在印度广为流传。
  • 37.有位顺世外道婆罗门专程来向那烂陀寺挑战,写了四十条大义,悬在寺门,并夸口说:“如果有人能驳倒其中一条,我就斩首相谢。”经数日,无人出来应战。
  • 38.玄奘知道了这件事,指示侍者将其论义撕下来踩踏撕毁,婆罗门看了很生气问他是谁,侍者告诉他是摩诃耶那提婆(意为大乘天,就是玄奘)的侍者。婆罗门早已久闻玄奘法师的名声,惭愧不敢再论。玄奘请他进来,并请戒贤法师和几位大德作见证,两人公开辩论。玄奘一一破解外道立论,几次下来婆罗门已然义尽词穷,终于起立认输说:“我输了,就依我说的,拿走我的头!”但玄奘说:“佛门慈悲戒杀,我不要你的命,只要你从现在起做我的仆役,供我使唤。”婆罗门喜不自胜,闻者亦莫不感玄奘法师之宽宏大量,为其称庆。
  • 39.师子光未离开前,当时玄奘本应戒日王之请前往乌茶国,还没有动身,访得小乘所制《破大乘义》七百颂者。乌茶国僧人信仰小乘,不信大乘,以之为空华外道,不是佛所说。当时有个般若毱多,深谙正量部理论,造《破大乘论》七百颂,戒日王当时正在乌茶国巡游,般若毱多将此论呈与戒日王,说学大乘者难破一字。戒日王向来信奉大乘,便修书一封让使者带给戒贤法师,希望戒贤法师能派四个大德高僧前去辩论。玄奘仔细审查发现几处谬误。对所伏的婆罗门说:“你听过此义么?”答:“曾听五遍。”法师欲令其讲。婆罗门回答:“我今为奴,哪敢为尊者说法。”玄奘说:“此是他宗我未曾见,你但说无妨,不要苦恼。“
  • 40.玄奘听他讲述一遍之后,便知道《破大乘义》的宗旨,遂寻出它的缪处,以大乘义反破之,为一千六百颂,名《破恶见论》。完成后呈与戒贤法师,及宣示徒众,无不叹服。玄奘对婆罗门说:“阁下认输为奴,我想你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今日放阁下离去,随你的意去留。”婆罗门非常高兴,离开后来到东印度迦摩缕波国,向鸠摩罗王谈及玄奘法师的德行,国王听说后甚为高兴,即刻发使者来请玄奘。
  • 41.玄奘已有回国的想法, 开始准备回国的行装经像。 寺里的大德知道了都来劝阻,说:“印度是佛陀降生之地,虽然佛已入灭,但圣迹还在,应留此参访礼拜,才不白过这一生啊!怎么想要回去呢?何况贵中国对三宝并不知道要恭敬,所以三世诸佛都不选择在那里降生,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 42.玄奘说:“法王既立下教法,便应好好的弘扬,以报答佛陀的恩德,怎么可以自悟自了,而不管沉迷的众生呢?何况,中国素来是礼义之邦,一切皆有法度可遵,君圣臣忠,父慈子孝;对于佛法,更是崇奉大乘,多的是发心想亲证佛果的人。虽然佛陀未降于彼,但化身无量,又岂能因佛不住彼而轻视哉?”
  • 诸位大德再劝:“又好比诸天共同进食,虽一起,但因福德不同,吃起来感受也不同。今天我们虽然同住于南赡部洲,然而佛却选择降生于此,可见中国确是无福的边地,你又何必回去?”
  • 玄奘反问:“维摩诘大士说太阳照临南赡部洲,是为了什么?”
  • “为除黑暗。”
  • “我现在回国,也是这样。”玄奘说道。

第六章:曲女城之战

  • 1.众人见玄奘离意甚坚,只好去见戒贤法师,禀明玄奘离开的意愿,希望戒贤法师能留住玄奘。戒贤法师问玄奘如何决定,玄奘说:“这里是佛陀的降生国,弟子很留恋。但是弟子西来的目的是为了取经求法,利益众生,承蒙师尊亲自教授《瑜伽师地论》,并且为我解释很多方面的疑惑,弟子由衷感激;加上朝礼圣迹,听闻了各部的深妙教义,真可说是不虚此行。愿以我所学,带回国翻译,使有缘之人得闻此佛法,以报师恩,所以不敢再停留。”
  • 2.戒贤法师听了很高兴说:“这是菩萨的意思,也是我对你的期许,就随你的意思准备行装吧,其他人不必苦留。”
  • 3.玄奘当时早已整好行装,准备回国。不想鸠摩罗王要请玄奘去他那给他讲经,戒贤法师担心接受鸠摩罗王的邀请势必会惹恼戒日王,便婉言拒绝了。鸠摩罗王大发雷霆,扬言要踏平那烂陀寺。面对鸠摩罗王的威胁,玄奘不得不推迟回国的计划。玄奘与来使一同来到了鸠摩罗国。
  • 4.不巧的是,戒日王听说玄奘在鸠摩罗王处后,吃惊道:“我先前请了几次都不来,如今怎么到了那里?”于是派使者对鸠摩罗王说:“赶紧将玄奘送来!”——鸠摩罗王不买账,说:“我的头可以拿去,法师绝不能送过去。”
  • 5.戒日王遭到轻视,勃然大怒,又派使者,对鸠摩罗王说:“你说头可以给我,就立刻交给使者带来。”在古印度的历史上,戒日王的声望可以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媲美。他十七岁就登上了王位,六年的时间里,率领一只庞大的军队,东征西讨,并统一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加冕为皇帝。鸠摩罗王自觉失言,深为恐惧,又迫于戒日王的威名,屈服了。鸠摩罗王迅速传令装备象军二万,船三万,和玄奘一起出发,准备去见戒日王。
  • 6.迫不及待的戒日王连夜与玄奘相见,成千上万的火炬照亮了恒河两岸。鸠摩罗王下令举起火炬,亲自率群臣远迎。戒日王出行时,常带着数百面金鼓,走一步敲一下,叫做“节步鼓”,只有戒日王有这样的排场。
  • 7.戒日王进入行宫以后,向玄奘行头面接足礼,瞻仰散花,颂偈赞叹后,才向玄奘问:“弟子先前邀请师父,为什么您都不肯来?”玄奘告诉他:“玄奘远道而来,主要是为了听讲瑜伽师地论,接到您的令旨时,正听到中间还没听完,因此才没有立刻去参见您。”
  • 8.戒日王听说玄奘作《制恶见论》,阅览之后,非常高兴,说:“师父此论大好,弟子与诸位大德非常信服,只是恐怕其他国小乘、外道固守愚迷,希望能在曲女城为师父作一个大会,开示大乘甚深妙义,以绝诽谤。”
  • 9.与玄奘见面后,戒日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准备在都城曲女城,为玄奘召开一个全印度的辩论会。这场大会非同小可。
  • 10.辩论会的论主是玄奘,而戒日王本人担任此次辩论会的主持,全印度各个教派的智者和大德必须参加,观看玄奘讲经,针对他的观点进行辩论。
  • 11.公元 641 年的春天,辩论会正式开始。在印度史上,这或许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讲经辩论会。除了戒日王鸠摩罗王,还有十八位国王到场;僧人到会三千多人,印度教以及其他教派的大德两千余人,那烂陀也派来了一千多僧人。全印度的高僧大德几乎都到了,这些人或博学多才,或能言善辩;行进的车辆和飘扬的经幡,都城方圆几十里,一时人满为患。
  • 12.戒日王首先请十八国国王入座,再请各国高僧一千多人入座,次请婆罗门有名的行者五百多人入座,最后才是请各国大臣二百多人入座,其余的道俗人等,则安置在院门外面。等内外都入座后,设席供养;另以各式各样金器道具、三千件上等毡衣供养佛,然后依等次供养玄奘及诸大德等。
  • 13.玄奘登上讲坛,开始阐述《制恶见论》的要旨;另外叫人抄写了一本论点,挂在会场门外,倘若其中有一个字没有道理,且能被人驳倒,玄奘自愿斩首相谢。到了晚上,竟没有一个人敢挑战。四十岁的玄奘在佛法领域的修为确实非常人所比。玄奘十岁开始学法,青年时期访遍名师,西行以来,十五年间研读各家经典,从未停歇。此时玄奘所学已然大成,实际上他知识的广博已大大超过他的老师戒贤三藏。
  • 14.五天过去了,辩论者仍然没有出现。一些外教弟子只能用暴力手段发泄心中不满,戒日王发觉后,发布命令,严惩不贷。就这样过了十八天,各个宗派的高僧大德没有一个人挑战。大会最后一天,很多人当场皈依。玄奘赢得了两个称号——“大乘天”和“解脱天”,他被大乘和小乘信徒共同推举为大师。一个异国僧人,在佛教的发源地被尊为一代佛学大师,受到了一个帝王史无前例的尊崇;此等成就,堪称空前绝后。声誉之隆,千古一人。
  • 15.段成式《酉阳杂俎》记:日本僧人金刚三昧曾到过中印度,那里许多寺庙多画有玄奘法师的画像,以彩云烘托,每到斋日,顶礼膜拜。
  • 16.在这一年,戒日王决定向大唐派遣使节,大唐的使节也来到了印度。在中印两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互派使节。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大唐和印度几乎每年都有往来。
  • 17.现在是时候回国了。

第七章:归国

  • 1.由于玄奘在赴会之前已经向戒贤论师及那烂陀寺的大德们辞行,故行装等物均随身携带,准备从这里直接回国。但因戒日王欲在钵罗耶伽国两河间立大会场,每五年一次,作无遮大施,请五印度沙门,婆罗门及贫穷孤独者受施,每期七十五天,过去已施五次,今欲作第六次会,请玄奘暂留随喜参观。玄奘欣然接受。参观完无遮大施会后,就向戒日王辞行,戒日王说:“弟子正想助您弘扬教法,怎么就要回国呢?”因此又留了十多天。
  • 2.鸠摩罗王一听说他要回国,也连忙挽留劝请:“法师如愿长住我国,弟子必当尽心供养,为您造一百座寺院,帮助您弘扬佛法。”他们的诚恳慰留,玄奘又滞留了半个多月。但他心里很是着急,就找机会委婉的对他们说:“中国离这里很远,且有山川险阻,闻法较晚。虽知梗概,但因经论不齐,义难周全,所以我冒险来此取经求法。所幸现在已经如愿以偿,恐怕来日不多,不能完成译经的心愿,故日夜不敢稍忘回国的事,以宽慰国内贤哲们的殷殷盼望。经上说:‘障人法者,当代代无眼。’如果强留玄奘,将使我国很多修行人失掉听法的利益,这无眼的苦报,你们不怕吗?”
  • 3.戒日王听完,就打消留他的念头说:“弟子仰慕法师的德养,所以希望能常常瞻仰侍奉,但是既然会损害到很多人的法益,也不敢坚持,但不知道法师想要从哪条路回国?如果由水路走南海,弟子当派使臣护送。”玄奘对戒日王的盛情表示感激,但他之前因与高昌王约定,回国途中,要再前往拜访,所以仍然选择由北方的陆路回去。
  • 4.五个月后,众人过印度河。经书、佛像等与同行者用船渡河,玄奘则乘坐大象涉水而过。只是船只行驶到河流中央,忽然风波乱起,船只几乎覆没,看守经书的人落入河中,众人一起解救才得以脱身;五十本经书和一些奇花异果的种子则掉进了水中。
  • 5.公元 642 年,玄奘第二次穿行大雪山。643 年越过葱岭。公元 627 年的时候,玄奘西行时,走的是丝绸之路的中道,现在玄奘返回大唐,选的是南道。由于有印度国王的支持,玄奘本可以选择沿海路返回大唐,海路可避免舟车劳顿,也可节省许多时间,但玄奘依然选择了陆路。十七年前,他和高昌王有一个不见不散的约定。玄奘要履行自己的诺言,去高昌国讲经三年。
  • 6.在佉法国,玄奘听到了一个震惊的消息。一个高昌商人告诉玄奘,高昌王麴文泰早已去世,高昌国如今是大唐的西州。公元 640 年,高昌和大唐的关系突然陷入僵局,麴文泰与西方的突厥人联盟企图控制丝绸之路。然而,崛起的大唐今非昔比,大唐骑兵如暴风般越过沙漠,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退了突厥人。史书记载,王宫中的麴文泰惊惧而死,高昌国不战而降……。
  • 7.玄奘听闻此事,伫立良久。之后,玄奘改变了前行的路线,由中道改为南道直接前往大唐。(原来的高昌国在中道)
  • 8.玄奘抵达了西域著名的佛国于阗。在踏上大唐之前,玄奘必须取得唐太宗的谅解(玄奘当年是偷渡出国)。玄奘写了一封信,向朝廷陈述当年去印度求法的原因,其中言辞恳切,且又将取经的功劳归于太宗本人。十多年的经历告诉玄奘,没有朝廷的支持,一切寸步难行。在过了半年后,太宗派的使臣才来到于阗。太宗不但没有责怪玄奘,而且还安排好了归国的行程。玄奘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 9.公元 644 年的夏天,玄奘准备离开于阗;就在这一年,大唐的军队攻占了焉耆国。过了楼兰,玄奘一行来到了大唐地界。
  • 10.公元 645 年初(贞观十九年,正月七日),玄奘终于回到了都城长安房玄龄派右武侯大将军侯莫陈实、雍州司马李叔慎、长安县令李乾佑前去迎接。
  • 11.长安日臻繁华,玄奘也已届中年。玄奘归国的消息轰动了整个长安城,闻讯而来的百姓仍然堵塞了道路。从朱雀大街出发,至弘福寺,几十里之间,到处都是百姓、士人、官员,都站在道路两旁瞻仰。官府怕人群互相践踏,就叫他们就地烧香散花,不要移动。十几里路香烟缭绕,诵声相织,仿佛弥勒菩萨下世。
  • 12.在印度游学期间,他收集了大量的经典和佛教圣物,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先被安置在弘福寺;在朱雀大街的南头,几百件帐、舆等排列整齐,用来安放一百五十粒如来肉舍利,以及七尊极为珍贵的佛像。
  • 13.玄奘带回了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经、律、论十五部,正量部经、律、论十五部,化地部经、律、论二十二部,饮光部经、律、论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因明部三十六部,声明论十三部,一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
  • 14.正月二十二日,玄奘前去洛阳宫拜谒太宗皇帝。

第八章:译经

  • 1.二月一日,唐太宗在仪鸾殿予以隆重的礼仪召见玄奘。他们之间的谈话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太宗得知玄奘对于西域各国风土人情非常了解,希望玄奘把各国疆土城邑以及耳闻目睹的十九年经历写下来,传以后世。十九年时间的磨砺,玄奘不仅拥有独一无二的学识和修养,而且通晓人情世故。太宗皇帝发现玄奘有担任公卿的才能,就劝他还俗,协助太宗处理国事。玄奘婉言相拒,坦言弘扬佛法是他一生的使命,太宗这才停止劝说。
  • 2.大唐经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正逐渐壮大,此时的太宗皇帝全是开疆拓土的念头,对于佛法,太宗并没有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但也没有反对,不过玄奘最终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支持。太宗答应玄奘,由朝廷出力支持玄奘的译经活动。
  • 3.玄奘原本想去嵩山少林寺,那里远离尘俗,环境清幽,是适合翻译经书的好地方。唐太宗说在长安即可,并安排了专门的寺院供玄奘翻译经书,其余的需求也可与房玄龄商量。
  • 4.三月一日,玄奘从洛阳返回长安,住进弘福寺,着手进行翻译工作。十九年前,由于佛法混乱,玄奘舍命西行。十九年的努力其实也是为了这一天。他希望将自己带回的梵文经典翻译成汉文,这是解决佛法混乱的最好方法。
  • 5.译经是一场极其繁重艰苦的任务,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瑜伽师地论》是玄奘最为看重的一部经典。梵文有四万颂,汉译佛经一般把一颂翻译成四句,仅这一部经典就有十六万句,至少一百多万汉字。玄奘总共带回了六百五十七部,翻译的艰巨,实在是难以想象。
  • 6.六月二日,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济济一堂,着手开始翻译工作。所记载的高僧大德有:京弘福寺沙门灵润。沙门文备罗汉寺沙门慧贵。实际寺沙门明琰。宝昌寺沙门法祥。静法寺沙门普贤。法海寺沙门神昉。廓州法讲寺沙门道深。汴州演觉寺沙门玄忠。蒱州普救寺沙门神泰。绵州振向寺沙门敬明。益州多宝寺沙门道因等。又有缀文大德九人至。即京师普光寺沙门栖玄。弘福寺沙门明浚。会昌寺沙门辩机。终南山丰德寺沙门道宣(南山律宗开山之祖)。简州福聚寺沙门靖迈。蒲州普救寺沙门行友。栖岩寺沙门道卓。豳州昭仁寺沙门慧立。洛州天宫寺沙门玄则等。又有字学大德一人至。即京大总持寺沙门玄应。又有证梵语梵文大德一人至。即京大兴善寺沙门玄暮
  • 7.这些人有的是梵语高手,有的是汉文专家;有人润色,有人专职记录,有人正“义”,有人正“字”,还有些朝廷的要员逐字监阅。整个翻译分工极其严谨。玄奘将意译和直译融会贯通,确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翻译风格。
  • 宋高僧传》将唐代译经组织分为十部,玄奘译场现略释如下:
  • ①译主:总负责人。
  • ②证义:译主的助手,审定译文和原文有没有出入。
  • ③证文:核对译主宣读的梵文。
  • ④书写:写出梵文音译。
  • ⑤笔受:翻梵为汉。
  • ⑥缀文:按照汉文语法整理译文。
  • ⑦参译:校勘原文,并将译文返译成梵文,再和原文核对。
  • ⑧刊定:使译文精炼。
  • ⑨润文:对译文润色。
  • ⑩梵呗:唱诵梵音,修正音韵。
  • 另外玄奘法师提出了五不翻原则、秘密故不翻,如“陀罗尼”;、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此无故不翻,中国没有的东西,只取音译,不取意译;、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自迦叶摩腾以来,一直采取音译;、生善故不翻,如“般若”。
  • 8.作为总负责人,玄奘不仅是第一个宣读梵文原本的人,而且负责讲解经文的含义。如遇到翻译上的问题,他还得做出最后的评判。在中国佛教史上,对梵汉两语都能驾轻就熟的,玄奘肯定是第一人;不仅如此,玄奘几乎通晓所有的佛教典籍。正因为这样,玄奘承担的任务也最为繁重。
  • 9.玄奘首先译《菩萨藏经》、《 佛地经》、《六门陀罗尼经》、《显扬圣教论》等四部。贞观二十年春正月,又译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至二月又开始译《瑜伽师地论》。
  • 10.玄奘白天翻译经书,夜晚为太宗皇帝写书;玄奘口述,弟子辩机笔录。
  • 贞观二十年(公元 646 年)七月,玄奘完成了唐太宗交给他的任务,他详细记录了十九年的行程,其中包括一百一十个亲身经历的国家,二十八个没有经历到达、但有传闻的国家,这就是十二卷本《大唐西域记》。
  • 11.贞观二十一年(公元 647 年),二月二十四日,始译《大乘五蕴论》一卷。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等笔受。三月一日,始译《摄大乘论无性释》十卷。于弘福寺翻经院译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毕,沙门大乘巍、大乘林等笔受。五月十八日,始译《解深密经》五卷。于弘福寺译至七月十三日毕,沙门大乘光笔受。八月六日,始译《因明入正理论》一卷。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知仁笔受。
  • 12.贞观二十二年(公元 648 年),唐太宗驾临玉华宫。七月一日,传召玄奘来玉华宫,途中几次派使者,叫玄奘慢慢地走,以免劳累损伤身体。太宗又提出让玄奘还俗为官,共谋朝政。法师从容应对,太宗最终被折服,之后不再提起。(玄奘法师和太宗这段对话非常有意思,有兴趣者可以一览三藏法师传原文,玄奘法师口才情商之高,令人叹服)
  • 13.玄奘此时已完成《瑜伽师地论》的翻译,太宗对此很感兴趣,叫人去取书来,亲自细读。读完后,太宗很喜欢,非常高兴,并且敕令秘书省手写新经卷,与雍、洛、并、兖、相、荆、杨、凉、益九州辗转流通。玄奘请求太宗为新译经论作序,这一次太宗皇帝答应了,而且很快就动笔写成,叫做《大唐三藏圣教序》
  • 14.这年的七月解夏以后,太宗又特别供养玄奘摩云袈裟一件,剃刀一把。其中这件摩云袈裟价值万金,制作精妙,根本找不到针线的出入口。本来皇宫内库,前代留下的纳衣袈裟不少,但太宗却认为没有一件好的,所以又亲命后宫绣制,费时达数年之久。
  • 15.贞观二十三年(公元 649 年)夏四月,太宗驾幸翠微宫,太子李治与玄奘都随同前去。太宗除了处理政务,就与玄奘谈论佛法,多次感叹与玄奘相见恨晚。五月二十六日,太宗感到有点头痛,就留玄奘住在宫中。二十七日,太宗在含风殿驾崩。当时秘而不宣,回长安后才正式发丧,灵柩停在太极殿,当天皇太子李治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徽……
  • 16.早在贞观二十二年(公元 648),长安营造的慈恩寺已落成,太宗下令剃度僧人,并敕令玄奘为主持。将经书、佛像迎入慈恩寺的那天,太宗敕令赵国公长孙无忌、英国公李勣和中书令褚遂良手执香炉引入寺内。
  • 《新唐书》记载:这一年,玄奘的徒弟,笔录《大唐西域记》的辩机与高阳公主私通,最终辩机被腰斩。但是《旧唐书》并无记载,此事存疑,极有可能是假的
  • 原因如下:
  • 据《宋高僧传·唐简州福聚寺靖迈传》记载:同普光寺栖玄、广福寺明浚、会昌寺辩机、终南山丰德寺道宣,同执笔缀文,翻译《本事经》七卷。那么《本事经》是什么时候翻译的呢?
  • 大唐内典录》记,《本事经》(七卷九十四纸)唐永徽年,玄奘于长安译。
  • 开元释教录》记,《本事经》七卷(见内典录,永徽元年年九月十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十一月八日毕,沙门静迈、神昉等笔受)。
  • 那么,辩机在永徽年间(高宗时期)还活着,根本不可能在贞观年间被李世民腰斩。欧阳修编撰《新唐书》,辩机和高阳公主的事,极有可能是引用笔记、小说之言,不足为信
  • 此事关乎僧人名誉,不可不慎
  • 17.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后,玄奘除了应付皇家事务,其余的时间都投入到了译经之中。玄奘每天自定功课,用笔在经本上作好标记,如果白天有事没能完成,就连夜赶译,译到标记之处,方才停笔。收起经本后,又向佛像礼拜绕行,到三更才睡一会。五更时分又起身,诵读梵本经文,用朱笔点定,准备天明后翻译。每天饭后和黄昏时讲解新经论,并回答各州前来听讲的僧人们提出的问题。同时因为主持寺务,寺里的事情都要向他请示。到了夜里,本寺弟子一百多人都来请教,挤满了廊庑,玄奘都一一回答指点,没有遗漏。
  • 18.尽管诸事繁忙,玄奘仍应付自如,绝无迟滞。有时还和高僧们谈论西方圣贤立义,诸部异说,以及少年时在国内周游学习的经历,高谈阔论,从不感到疲倦,精力过人如此……
  • 19.永徽二年(公元 651 年),有瀛州刺史贾敦迹,蒲州刺史李道裕,谷州刺史杜正伦,恒州刺史萧锐等人,因朝觐聚集在京师,公事之余,一起到慈恩寺礼觐玄奘法师,并请法师为他们授菩萨戒,辞别后各舍净财,并修书派专使送来礼谢法师,书中感激仰慕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由此可见玄奘法师在当时朝廷显贵中的威望。
  • 20.永徽三年(公元 652 年),玄奘上书唐高宗,请求建造一座石塔。世事无常,玄奘担心将来经本会散佚,所以建造石塔,用来收藏从西域带来的经本、佛像。玄奘本想建造一座石塔,但由于工程太大,找不到足够的石材,最终用泥砖修筑而成,这就是大雁塔。建塔的时候,玄奘亲自背着竹筐搬运砖石,前后花费两年,终于建成。
  • 三藏法师传记载,佛塔模仿西域格局,不遵照国内旧式。塔有五层,加上相轮、霜盘总高一百八十尺。每层中心都藏有舍利。佛塔正面,竖立了两座石碑,刻着太宗与高宗皇帝撰写的《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碑文书法是当朝宰相褚遂良的手笔。(公元 845 年,大雁塔建成之后不到两百年,大唐发生了灭佛事件,四千六百多座佛寺被毁,二十六万多僧尼被迫还俗;在那次空前绝后的佛教大劫难中,长安仅仅剩下两座佛寺,其中就有大慈恩寺)
  • 大雁塔落成的第二年,中印度大菩提寺大德智光、慧天等人遣比丘法长,致书法师,给玄奘带来了印度的消息。玄奘得知戒贤法师病逝,感慨万分。
  • 21.显庆元年(公元 656 年)正月,玄奘请求高宗派遣官员助译经书,还有慈恩寺是高宗为长孙太后所造,应撰文建碑,流传后世。高宗应允,宣诏指派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等数人前往助译,随时刊阅润色(这叫监护大臣,是荣誉职位)。三月,此时御制大慈恩寺碑文完成,时礼部尚书许敬宗遣使将碑文送与玄奘法师。法师亲往谢恩,并请御笔亲书,敕匠镌讫,于夏四月初八,将碑送寺。
  • 22.玄奘法师蒙高宗赐碑,率慈恩寺徒众及京城僧尼,各营幢盖宝帐幡花,共至芳林门迎碑。帝敕大常九部乐官,长安、万年二县乐车百余乘,至初七日,集于城西安福门街,当夜有雨,初八日路不堪行,又敕暂停。乃迎法师入内,至初十日晴,仍敕照前陈设,至十四日旦,方乃引发幢幡等依次陈列,从芳林门至慈恩寺,三十里之间,灿然盈满。高宗登安福门楼,望之甚为高兴。京都士女观者,百余万人。至十五日,度僧七人,设二千僧斋,陈九部音乐于佛殿前,至晚方散。
  • 23.这年夏天,玄奘法师因暑热乘凉,旧疾复发。由于早年西行跋涉冰山雪岭,得了一种冷病,每当发作时就感到心口堵塞,多年来依靠药物支持,此次病发,几乎丧命。高宗皇帝一连派遣好几名御医前来看望,宫中每天几次派人探望病情,递报消息,就连睡觉休息,都由宫里委派的内行照料。

第九章:圆寂

  • 1.显庆二年(公元 657 年),玄奘随高宗来到东都洛阳,这里也是玄奘的故乡。
  • 2.自童年离开洛阳后,这是玄奘第一次回到家乡。半个世纪的时间,一切都变了。四十八年后,故乡的亲人几乎丧失殆尽;玄奘能够找到的,只有一个年老的姐姐。玄奘向姐姐问清楚了父母的坟址所在,亲自前去祭拜。由于日久年荒,玄奘想为父母重新挑块好地,准备棺椁改葬。在写给高宗的奏表中,玄奘这样写道:“父母的坟陇没人照顾,已经荒废得快要看不见了。回忆往事,心中难以安宁,希望圣上给我几天时间,和姐姐一起收拢父母的遗骸。”在朝廷的资助下,玄奘重新迁葬了父母,这是玄奘在世俗最后的心愿。当时洛阳僧俗前来送葬的有一万多人。
  • 3.九月二十日,玄奘请求住进僻静的少林寺译经。由于在宫中译经,与皇室的来往消耗了玄奘大量的时间,他很难专心致志地翻译佛经。不过高宗看了表文后,没有允许。玄奘早在太宗时就备受尊崇,高宗即位后则愈加敬重,去慰问的宦官、朝臣们络绎不绝,施予财物无数。在高宗眼里,玄奘德高望重,是他身边不可或缺的导师;自归国以后,玄奘在百姓和佛门中的声望达到极为罕见的地步,出于政治考量,他不想玄奘离得太远。
  • 4.显庆三年(公元 658 年),随高宗返长安,入住西明寺,与史官编撰《西域图志》。十月八日,始译《入阿毗达磨论》二卷。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十三日毕,沙门释诠、嘉尚笔受。
  • 5.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四月十九日,始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一卷,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七月二十七日,始译《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十二卷,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九月十四日毕,沙门大乘光等笔受。
  • 6.冬十月,为专心翻译经书,坚词请表往距离长安较近之故玉华宫,高宗遂允。闰十月,始译《成唯识论》十卷。于玉华寺云光殿译,沙门大乘基(窥基法师)笔受。(窥基法师是玄奘法师的亲授直传弟子。法相唯识宗以玄奘为宗祖,窥基法师为集大成者,发扬光大,窥基法师又叫慈恩法师,所以唯识宗又叫慈恩宗)传承如下:
  • 释尊 → 弥勒菩萨摩诃萨 →无着菩萨→世亲菩萨→陈那菩萨→无性菩萨→护法菩萨→戒贤法师→玄奘法师
  • 7.显庆五年(公元 660 年)正月一日,在玉华寺,玄奘决定翻译规模最大的一部佛经《大般若经》。《大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经典,经书梵文原本有二十万颂,文字繁多,翻译成汉文至少是数百万以上,门徒多次请求翻译时加以删节。玄奘准备接受大家的意见,像当年鸠摩罗什所翻译的那样,删除繁重,取意译这念头方起,当夜就梦见极可怕的事情,玄奘醒来后,向僧众说明还是得全译。当夜又梦见诸佛菩萨眉间放出光明,照耀己身,身心愉悦;又梦见自己手捧花灯供养诸佛……。法师醒来后十分欢喜,不再考虑删略,此后完全依照梵文原本进行翻译。
  • 这部经中,佛说法的地方共有四处:一,王舍城鹫峰;二,给孤独园;三,他化自在天宫;四,王舍城竹林精舍。总共有一十六会,合为一部。玄奘在西方得到三本《大般若经》的梵文原本,翻译时遇到文字可能错误的时候,就用三个梵本相互勘校,以最终确定,反复推敲,才写出译文,非常审慎。有时遇到文字乖谬、义旨玄奥之处,心中犹豫不决,必定会感觉到奇异的境况,好像有人授予法师明达决断,心情豁然开朗,如云开见日。自语道:“这样的觉悟,岂是玄奘所能通达,必定是诸佛菩萨在冥冥中加持我啊。”
  • 《般若经》的初会中有《严净佛土品》,其中说诸位大菩萨为了般若智慧的缘故,以神通愿力,盛满大千世界上好的珍宝、各种美妙的香花、百味饮食、衣服、音乐以及随其心意所生出的五尘妙境等种种供养,庄严佛说法之处。
  • 当时玉华寺的主持慧德法师和译经僧人嘉尚法师,当夜都梦见玉华寺内广博严净,绮饰庄严,幢帐、宝舆、华幡、伎乐盈满寺中,又看到无量僧众手执华盖和经中所述的各种供养器具,一同前来供养《大般若经》。寺内街巷庄严绮饰,地上铺满了名贵的鲜花,众人一同前行,达到译经院。又听见院内三堂在讲说佛法,法师在中堂开演说法。醒来后,非常欢喜,都把梦中之事说给法师听。玄奘说:“如今正在翻译此品,诸菩萨等必定会有供养。诸位法师现在相信有这回事了吗?”这时大殿旁边的双奈树忽然在非时节迅速开出鲜花,花都是六瓣,红白相间,非常可爱。众人议论纷纷,说这是《般若经》在此阐扬的征兆。还说花开六瓣是表征六波罗蜜。
  • 8.玄奘在翻译这部经书时,常常忧虑死期将至,总是一刻不停地工作。他对僧众说:这部经部头甚大,我常怕翻译不完,希望各位加倍努力,不要怕辛劳。”
  • 9.到龙朔三年(公元 663 年)十月二十三日,方才搁笔。一共六百卷,称为《大般若经》。
  • 法师对徒众说道:“这部经与此地有缘,玄奘能来这玉华寺,是这部经的力量啊。从前在京城,诸事牵扰,哪有时间完成。如今得以译完,都是诸佛加被,龙天护佑啊。这部经乃是镇国之宝典,人天大宝,众人应当都欢喜庆贺。”
  • 10.玄奘译成《大般若经》后,感到体力衰竭,知道死期将至,对门人说:“我来玉华寺,本为了《般若》,如今已经译成,我的生命已尽,我死后,料理我的后事务必俭省,可以用粗席裹身发送,选择山涧僻静之处埋葬即可。”弟子们听了十分哀切,擦着泪水说:“师父精力尚可,容貌也与往日无异,怎么忽然说出这样的话来?”玄奘说:“我自己的事自己知道,你们怎能明白。”
  • 11.麟德元年(公元 664 年)正月一日,玄奘应弟子们的请求,又开始翻译新的佛经《大宝积经》。年老的玄奘勉强翻译了几行之后,慢慢地放下了经卷——他已经没有力气提笔了。他对众人说道:““玄奘今年已六十三岁,一定要死在这寺里了。这部经卷与《大般若经》相仿,我的体力和精力已经用完,再也无法翻译,死期已至,不远了。
  • 12.玄奘平静地告诉弟子们,归期将至。玄奘就此停止了他十九年之久的佛教翻译事业。十九年时间,玄奘一共翻译佛经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翻译的经书,数量之巨大,质量之严谨,全面超越了前人,后来者更是难以企及。在中国的翻译史上,他的地位空前绝后,在世界范围内,也找不出第二人。
  • 13.公元 664 年正月初八,有一弟子梦见一座高大壮丽的佛塔忽然崩倒,醒来后,告诉了玄奘。“浮屠崩塌,这是我灭谢的征兆。”玄奘说道。
  • 14.正月初九傍晚,玄奘在屋子后面,跨越一条细小的水沟时不慎跌倒,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禅房。
  • 15.十六日,玄奘从梦中醒来,说:“我眼前有大莲花,大盂盘,鲜净可爱。”
  • 16.十七日,玄奘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成百上千的人,魁梧高大,穿着锦绣的衣服,手捧鲜花,携带着华盖珍宝,在音乐的伴奏下,徘徊在肃成院,久久不愿离去。
  • 17.醒后,让嘉尚法师记下自己翻译的经论,共七十四部,总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所造俱胝画像、弥勒像各一千幅、供养穷人和僧人万余多人……
  • 18.二十三日设斋供众,将生前所有,布施一空,一切圆满后向大众辞别:“我这毒身深可厌患,应该做的事也已经做了,既不能久住尘世,希望用所修的福慧回施众生,普愿有情众生同生兜率陀天弥勒内院,亲侍慈尊,等佛下生时,随他下生,广作佛事,以成就无上菩提。”
  • 因默正念,时复口中诵:“色蕴不可得,受想行识亦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界亦不可得;眼识界不可得,乃至意识界不可得,无明不可得,乃至老死亦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 南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无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己,必生其中。” 当夜,住持慧德法师,梦见千尊金像自东方降临,进入译经院内,花香满室。
  • 二月四日,见雪白之大莲花如车轮般大,光洁可爱。 侍疾的明藏禅师亲眼看到两个身高一丈多的人共捧一朵白莲花,如小车轮般大,三重花瓣,叶子长一尺多,光净可爱,至玄奘身旁说:“法师您从无始以来所有烦恼和有情的各种恶业,都藉这小小的病苦全部消除,应该高兴。”玄奘四周看了一下,合掌良久,之后右胁而卧,不再说话,也不再动作。
  • 五日夜半,弟子大乘光等人问玄奘:“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院不?”玄奘回答:“得生。”言毕,气息渐微,安然逝世。
  • 19.公元 664 年 3 月 8 日(二月五日)夜晚,玄奘圆寂。
  • 20.高宗听闻此事哀恸伤感,罢朝数日,一连数次感叹:“朕失国宝矣!”
  • 21.玄奘的遗体被送抵长安,暂时安置在慈恩寺的翻经堂,他所翻译的经书也全都交给慈恩寺保管。遗体停留期间,玄奘的弟子数百人痛哭不已,京城的僧侣和百姓也前来吊唁,每天都达到上千人。
  • 22.公元 664 年四月十四日,玄奘下葬。从皇室到百姓,从佛门到俗世,长安附近五百里的送葬者,有一百多万人。根据玄奘的遗愿,玄奘的遗体被安葬在长安东边的白鹿原。当天僧俗三万多人留宿墓地。十五日清晨,下葬已毕,这些人才慢慢散去。
  • 23.据说唐高宗从皇宫高处,因望见玄奘的坟墓而经常伤心。五年之后,高宗皇帝下诏将玄奘遗体迁葬于长安南边的樊川,并建寺造塔,即兴教寺。(樊川在陕西省的长安县,玄奘的舍利塔就屹立在这里,舍利塔两侧,埋葬着他的两大弟子窥基和圆测。)
  • 玄奘法师圆寂后,西明寺上座道宣律师能感应神灵,在乾封年间见到有神灵示现,对道宣说:“我是韦将军,诸天之子,掌管鬼神。如来将要证入涅槃时,敕令我护持瞻部洲的佛法,见到法师戒行清净严正,关心律部,四方有疑问的人都来咨询,所制定的轻重仪轨,常有错讹。法师你的时日已经不多了,文书记载不正确,将会贻误后人,因此前来向法师表示佛的意旨。”于是指出道宣律师所撰写的律钞及轻重仪轨中的错谬之处,并令其改正。道宣听闻后,惊悚战栗,悲喜交集,便请教关于经律论的种种疑问,神都为他一一解疑。又询问古来传法僧人德位高低,并问及玄奘法师。神答道:“自古以来,诸位法师解行各有短长,并没有一定的标准。玄奘法师九生以来备修福德,生生之中多闻博识,因此智慧辩才在瞻部洲支那国当为第一,福德也是一样。他所翻译的经论,文质相兼,和梵本不相违背。因为这善业之力,如今已经往生睹史多天弥勒菩萨内院,听法开悟解脱成圣,不再来人间受生。”
  • 道宣律师将这件事记录下来,文本现在收藏在西明寺。

篇外章:晚年风波与谣言

玄奘法师晚年其实并不太平,牵涉上一系列的政治风波,以及佛门新旧势力的争斗,此处附上刘淑芬教授的论文,有兴趣的可做进一步了解:玄奘的最后十年(655

PS:加点东西。网上流传,所谓的玄奘晚年打压别的译经僧人,大概就是出自这里———「关于百家讲坛钱文忠教授在玄奘西游记(三十五)晚年风波中提到的被玄奘法师打压的印度僧人福生。」——感到莫名的不爽,我得找点东西反驳一下。

  • 据《续高僧传》卷四〈那提传〉、《开元释教录》等诸录载,那提(汉译福生)曾受玄奘排斥,故译经宏愿未遂云云,就此熊十力、张建木均曾撰文质疑。熊氏在〈唐世佛学旧派反对玄奘之暗潮〉一文中谓︰『盖当时旧派反对奘师新译,借那提之事,以造作谣言,诬陷奘师,群情如风波,转相传播,而奘师遂受千古不白之冤。』并列举数疑点,以驳斥诸录所记。张氏亦条举数疑点以驳斥之,且谓〈那提传〉是一篇有问题的传记。

◎附︰张建木〈读『续高僧传·那提传』质疑〉(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 1.道宣《续高僧传》第四卷中的〈那提传〉,我认为是一篇有问题的传记。传中提到那提是一位亲传龙树大师衣钵的了不起的大法师,唐·永徽年间来到中国长安,随身带着很多梵本经论,想在中国翻译弘通,但受到玄奘法师的阻力,志愿未遂。若果真有这件事,当然是玄奘法师的盛德之累。可是如果把这篇传记仔细读一下,就不难发现不少可疑之点。现在把我认为有疑问的传文征引如下,并分别加以论列︰
  • 2.『那提三藏,唐曰福生,具依梵言,则云布如乌代邪。以言烦多故,此但讹略而云那提也。』按布如乌代邪原文当是 Punaudaya。《南条目录》根据别本作布如乌伐耶,因此还原为 Punpa^ya(Puna+tupa^ya)。按 upa^ya,此云方便(沤和),意译不当作『生』。而且『伐』字古代是个有舌音收尾的入声字,通常用以作为 bat、bad、bar 或 vat、vad、var 的音译字,不当以之作 pa^的对音。
  • 3.这一层且不多谈,问题是布如乌代邪如何竟『讹略』为那提?根据何种音理来说明这种『讹略』?道宣也参加过译场,纵然一时闹不清,也可以问问别人,胡里胡涂地就说布如乌代邪讹略为那提;未免令人不解。因此,首先这个人的名字就有问题。
  • 4.『以永徽六年(655)创达京师,有敕令于慈恩安置,所司供给。时玄奘法师当途翻译,声华腾蔚,(中略)既不蒙引,返充给使。』那提既蒙敕令住在慈恩寺,何以必须玄奘牵引?如永徽三年阿地瞿多来长安,也是奉敕安置于慈恩寺,然而他在翻译《陀罗尼集经》时就得到当时权贵英国公、鄂国公的支持(参看《开元释教录》卷八)。那提若是如传中所述那样有学问,何以当时显贵竟没有任何人作他的护法!
  • 5.而且,今本那提所译《师子庄严王请问经》的卷首,有一篇题为道宣所撰的序文里说︰『皇上重法,降礼真人,厚供骈罗,祈诚甘露。』同样,在那提所译《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的道宣序文说︰『来仪帝里,频谒天庭,降厚礼于慈恩,将归飞于海表。』当时皇帝既是对他那样『降礼』,给了他那么多的『厚供』,并且向他祈求『甘露』,他也『频谒天庭』,那末,玄奘这一关,何必一定要过?还落得『返充给使』?可疑,可疑!
  • 6.还有一点应该提到,题为道宣所撰的这两篇经序,只说那提在龙朔三年(663)来长安,而《续高僧传》说是永徽六年来长安,显庆元年(656)奉命赴南海采药,龙朔三年返回长安。若果然是永徽年间带着梵本来到长安,同一著者所撰的经序,何以竟只字不提?这也是可疑之点。
  • 7.『龙朔三年还返旧寺,所赍诸经,并为奘将北出。』『北出』不知何所指(玉华宫在陜北,最可能是指玉华宫)。玄奘自己将来的梵本经论都没翻完,何必携出另外的经?而且由显庆元年到龙朔三年,即〈那提传〉中所称那提离开长安的几年间,玄奘到过洛阳,住过西明寺、玉华宫。到洛阳去,不可能随身携带那么多的梵本。到玉华宫的目的,主要是为译《大般若经》,其次所译的几部卷头不大的毗昙、唯识诸论,玄奘自己应有梵本,没有必要把其他众多梵本带去。若是曾经把慈恩寺的大部分梵本都搬到玉华宫或新建成的西明寺,那么,这是一件大事,史传上应当有记载,如把经像从弘福寺移到慈恩寺,《慈恩传》就有明文,可是在有关的史传中找不到从慈恩寺移出梵本的叙述。相反,在《慈恩传》卷十叙述玄奘身后时说︰『自余未翻者,总付慈恩寺守掌,勿令损失。』冥详的〈玄奘行状〉也说『自余未翻本,付慈恩寺好掌,勿令损失』。既然未翻经论交慈恩寺保管,大部分梵本一定始终放在慈恩寺。
  • 8.而且,当佛陀波利译完《尊胜陀罗尼经》之后,原本被留在宫内,波利请发还,即蒙允许(《开元录》卷九)。如果真是属于那提的梵本被玄奘带走,他请求皇帝催玄奘发还,想来也不是作不到的。
  • 10.还有,那提如果真像传中所述那么有学问的话,照一般情况应该能够背诵一些重要经论,似乎不至于没有梵本就束手无策。
  • 11.『惟译八曼荼罗、礼佛法、阿咤那智等三经。』据《开元录》说,《师子庄严王请问经》,一名《八曼荼罗经》。奇怪的是,道宣所撰的《大唐内典录》中没有著录这三部经。《内典录》有的本子卷首题『麟德元年(664)撰』,有的版本后序作『龙朔四年(即麟德元年)出』,时间在那提译经之后,如果道宣那么钦佩那提,何以不著录那提所译的经?若说《内典录》主要部分脱稿较早,道宣既然为那提作传叫屈,寥寥的两三部经名也似乎应该补入。最早著录那提所译经目的是《武周录》,这部目录常常注明出处,那提所译的经并没说明出于何录。《开元录》卷九︰『惟译八曼荼罗等经三部,(中略)丰德寺沙门道宣缀文并制序。』这话可能也有问题,若是道宣真的作过那提的助手,何以在《续高僧传》〈那提传〉中不提?道宣曾助译《大菩萨藏经》,见于《续高僧传》〈玄奘传〉。此处似乎也应当同样加以叙述。
  • 12.『那提三藏乃龙树之门人也。』龙树的生卒年月不可确知,关于龙树的年龄有一些神话式的传说,如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十五章。按常识来推,龙树不会到唐朝有弟子。《慈恩传》卷二也提到玄奘在磔迦国曾遇到一位龙树的弟子长年婆罗门,他当时已经活了七百岁。当然可能有这类的传说。但以道宣这样饱学的出家人,关于此事只叙述这么一句,似乎也过于简单轻率。
  • 13.『大师隐后,斯人第一。』大师当指龙树。这话更离奇!如果那提的造诣竟然超过了提婆、无着诸师,在印度本国也应该有所表现,何以默然无闻?纵然有人说过这类的话,道宣能这样轻信吗?

在这篇五百三十余字的小传中,居然发现这么多的疑窦。现在这里姑且不下结论,仅提出一些问题供佛教学者考虑。即︰

(1)《续高僧传》自序称『正传三百四十人(一作三百三十一人),附见一百六十人。』而今本正传凡四八五人,附见二一九人(据陈援庵先生《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所统计)。其所增多的部分,是否都出于道宣的手笔?(陈先生以为仍是道宣所作,但未提供充分证据。)由此就可以考虑〈那提传〉是否真是道宣所作。

(2)大藏中所收那提所译经的序文是否是道宣所作?抑或出于他人的依托?

(3)玄奘阻碍那提的译经有无其事?

(4)那提在佛教史中的地位如何?是否就可以信赖今本《续高僧传》〈那提传〉中的叙述?

在这些问题未得到澄清以前,〈那提传〉中的叙述最好不要当作信史来征引。

参考数据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一;《续古今译经图纪》;W. Pachow《Chinese Buddhism|Aspects of Intera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完————————————————————

自动驾驶汽车涉及哪些技术?(自动驾驶汽车运用了哪些技术)
上一篇
在宇宙的历史中真空光速是否一直没变过?
下一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 苹果手机各个功能介绍,iphone必须关闭的十个功能

    1、关闭蓝牙。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蓝牙传输文件了,而且iPhone与安卓的蓝牙并不兼容,所以,可以在设置中,关闭蓝牙功能。2、关闭通知功能。关于APP推送,无非也就是一些更新提醒,关了也不会有什么影响,还能多省点电。3、关闭自动调节亮度功能。一般来说,可以将屏幕亮度在15%-30%之间,在强光环境中,在进行手动调整就可以了。4、禁止后台刷新。在设置—通用中,关闭后台自动刷新功能,也可以对省电起到一点...

  • 高德打车怎么设置途经地,高德如何添加途经路线

    1、点击高德地图APP界面底部的“导航”按钮,进入导航模式。2、点击右下角的“路线”,进入路线设定页面,根据要求输入起点、终点进行路线规划。3、点击“添加途经点”,弹出添加途经点页面,点击右上角,可以添加或者删除途经点,乘客可以手动输入要添加的途经点。4、当添加完途经点时,点击“确定”按钮,即可添加途经路线。此时地图会显示出这条路线上所有的途经点,以及当前途经点的地点信息。怎么设计高德地图设置要经...

  • 高中必修二物理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2重点知识点归纳

    您好,1.运动学-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相关运动的分析方法,如相对运动和抛体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2.力学-力的概念及种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能量、功、动能定理、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动量、冲量定理及其应用3.热学-温度、热量、热能的概念及计量单位-热传递的方式及其特点,如传导、对流、辐射-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及其应用,如热机效率...

  • 自动驾驶汽车涉及哪些技术?(自动驾驶汽车的用途)

    近日,有位对技术一窍不通的朋友说想买特斯拉,因为它配备了“你站着不动,让车来找你”的自动驾驶功能。我大吃一惊,这让人感觉到:自动驾驶虽然暂时还只是从业者关注的话题,但也许用不了几年,就会成为影响普通群...

  • 世界上最大的蛇有多大?(世界上最大的蛇有多大知乎)

    已经灭绝的和现存的当另当别论哟。泰坦巨蟒属下的唯一种塞雷洪泰坦巨蟒T. cerrejonensis是已知史前最大的蛇哦,虽然被称为“蟒”,但更准确的说是“蚺”,属于蟒蛇科的蚺亚科。这家伙生存在大约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