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猫型亚目中,除了猫科和鬣狗科之外,还有 2 个比较重要的,就是灵猫科和獴科。
灵猫是猫型亚目中最原始的一科,现存 38 种。
和猫科相比,它们的口吻更长、四肢更短,而且后脚五趾(猫是后脚四趾)。
大灵猫
大灵猫
灵猫仅分布于欧亚非洲,未到达美洲、大洋洲。
部分灵猫和猫科一样,生活在地面上,但另一部分就进化成了树栖的习性。
熊狸
比如熊狸,它们生活在东南亚的雨林地区,不但可以在树木间灵活的行动,而且尾巴也高度发达,可以像猴子一样进行抓东西(灵猫科中唯一具备这个本领的)。
灵猫大多都具有香腺,因此大灵猫也被叫做麝香猫。
熊狸的香腺味道比较特别,闻起来是爆米花味,可能这也是马来西亚的确会把它们当做宠物的原因之一吧。
在灵猫科中,有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果子狸。
它们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以香蕉、无花果、芒果为食,所以得名。其实它们也吃啮齿类、鸟类、昆虫等,并非完全素食。
果子狸的学名,叫做花面狸,这是由于它们脸上有明显的白色斑纹(不同地区的花面狸,斑纹有所不同)。
果子狸的香腺不算发达,但遇到危险时可以像臭鼬一样喷出分泌物来驱散捕食者。
果子狸的皮毛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我国皮毛出口的主力之一,除了裘皮之外还可以做为毛笔的原料。
至于果子狸的食用价值,大文(chi)豪(huo)苏东坡有诗:
泥深厌听鸡头鹘,酒浅欣尝牛尾狸。通印子鱼犹带骨,披绵黄雀漫多脂。
李时珍也有记载:
南方有白面而尾似牛者,为牛尾貍,亦曰玉面貍。专上树木食百果。冬月极肥,人多糟为珍品,大能醒酒。
其中的牛尾狸、玉面狸,就是果子狸的旧称。
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对果子狸进行了人工养殖,并在 2000 年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度名录》。
结果没过几年,就赶上 SARS 这事儿。
后来证实,果子狸被传染 SARS 后不会出现症状,并且也不会传染给人类,这是由于它们的体温是 40~41℃,高于 SARS 病毒的存活温度。
但当年对果子狸的养殖户无异一场灾难。最近由于新冠疫情,有关部门出台了野生动物相关的管理条例,希望在禁令之外也能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给养殖户指条明路。
接下来再说说獴科。
獴科现存 34 种,它们大多生活在非洲。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狐獴,俗称猫鼬。
狐獴
狮子王中的丁满就是狐獴
獴科共同的特点是身长、腿短,但行动非常灵敏,甚至可以和毒蛇、蝎子硬刚。
空间扭曲术!
甚至还出现过猫鼬吓退狮子的案例。
狮中之耻https://www.zhihu.com/video/1235233087950065664
所以在游戏中,“猫鼬”一般都和敏捷对应。
除了身手敏捷外,獴能和蛇对抗的另一法宝就是抗毒。
它们体内的烟碱、胆碱、乙酰受体发生了突变,因此具有一定的耐毒性(简单说就是毒性蛋白失去了攻击的目标)。但要是被咬得多了,獴也会扛不住。
很有趣的是,虽然獴的食谱很丰富,包括昆虫、鱼、蟹、蛙、鸟……但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如果长时间不喂活蛇,獴就会变得萎靡不振。
差不多一个意思
獴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它们复杂的群居行为,尤其以狐獴为代表。
狐獴的群体,通常由 20~50 只组成。
为了提高群体的生存率,狐獴不管在觅食、玩耍时都会有一些个体负责放哨,因此也有个外号叫做“小哨兵”。
除此之外,狐獴还会进行类似赛跑、摔跤等社交行为。
甚至,未生育后代的雌性还会分泌乳汁来喂养雌性首领的后代,遇袭时甚至会舍命保护这些幼崽。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自我奉献的行为,是因为狐獴群体的成员大多是首领的子女或者兄弟姐妹,真的是血浓于水。
但偶尔也会有地位较低的狐獴为了提高自己后代的地位,偷偷杀死地位较高的狐獴后代……堪称家门不幸。
狐獴的眼睛周围,有一圈明显的黑眼圈。
这并非它们半夜玩得太嗨,而是用来减少太阳的反光,和棒球运动员脸上抹黑眼膏一个道理。
狐獴也有极强的挖洞能力,几秒之内就能挖出相当于自身体重的沙子。除了修建洞穴,还可以凭借制造灰尘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
而且狐獴还会和黄獴、地松鼠共享它们的洞穴,目前还不清楚它们这种行为的用意(也许是遇袭时找俩垫背的)。
黄獴
更神奇的是,近年来人们也观察到狐獴的叫声很复杂。
不但在面对不同捕食者时,叫声会有所不同,甚至还观察到它们使用真假声切换进行类似歌唱的行为。
虽然还无法确定狐獴的叫声是否足以成为一种“语言”,如果是的话,那一定就是 Hakuna Matata 吧!
抱歉这周来不及撸猫了。
最近接了个约稿,打算给小孩子写本书,花了一些时间在摸索什么样的风格孩子会喜欢(还没搞定)。
虽然工作之余写知乎已经让我没太多闲暇时间了,但还是想给孩子们做点事,也许这就是有了娃之后一些微妙的心态变化。
纠结了一下,不太完整的一篇 or 断更一周,也许大家还能接受这次内容少点?
要是大家还是想一次看完整点,也请在评论中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