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许多答主已经回答过,周人的分封实际上是一种武装殖民策略,让诸侯带领商、周混合人群前往各地建国,并就地统治。
那么我们不妨将这个问题变化为——周王朝对其分封的诸侯国控制力如何?这样的控制力是否可以称之为“统一的中国”。
在过去大众的印象中,周王朝和诸侯国之间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政治关系,相当松散,并且会随着血缘的稀释而不断走向崩溃的。
那么,是这样吗?
实际上,我们观察西周时期王朝的种种制度,就知道这样的认识有商榷的必要。
太长不看的结论,在西周王朝运转正常时,对诸侯国的控制是相当有效的,这样的控制力一直持续到西周晚期。
那么,西周在政治制度中有哪些顶层设计保证天子对诸侯国的强力控制呢?
朝见制度
首先,是朝见制度。
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1]
虽然西周真正的诸侯朝见制度并不像《礼记》中提到的这样严格按照时间来进行,但是金文告诉我们,朝见制度是真正实行了的,这种朝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天子会晤诸侯”,更兼有天子考察诸侯政绩的功能。
王令辟井侯出坯,侯于井。于若二月。侯见于宗周,亡尤。……于若翌日,才辟雍。王乘于舟,为大豊。王射大龏,禽。侯乘于赤旗舟,从,死咸。之日,王以侯内于寝,侯易玄周戈。 王才斥。已夕,侯易诸贡臣二百家,剂用王乘车马。金勒。冂衣。市舄。……[2]
(铭文大意:天子命令邢侯在邢建国,二月,邢侯来到宗周朝见,没有被天子责罚。第二天,在辟雍,天子乘坐于船上,行大丰之礼,天子亲自涉猎水禽,有所擒获。邢侯乘坐在插着红色旗帜的船上跟从于王。那天,天子邀请邢侯进入自己的寑宫,在那里赐给邢侯玉戈。晚上,周王赐给邢侯两百家提供贡赋的臣子,把自己的车马送给邢侯,又赐给他诸多仪仗)
在麦方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邢侯在获封两个月之后到宗周朝见周天子,并且强调了“没有受到责罚”,说明邢侯向天子汇报了自己建国的事务,这是一种考绩方式,利于天子对诸侯的政绩进行判断。
还有一类特殊的朝见,即诸侯国中发生了世代更替,继承先君职事的新诸侯要到宗周朝见天子,其继承需要得到天子的认可之后才算真正合法:
隹王八月,辰才丙午。王命桓侯白晨曰:嗣乃且考侯于桓。易女秬鬯一卣,玄衮衣,幽巿,赤舄,驹车,画绅,帏较,虎帏,里幽,攸勒。旅五旅,彤弓,彤矢,旅弓,旅矢,戈,皋冑。用夙夜事,勿灋朕令。[3]
(铭文大意:八月丙午日,周天子对桓侯伯晨下令:继承你父亲、祖父的事业在桓地为侯。我赐给你若干仪仗和武器。你要日夜努力工作,不要废弛我的命令。)
在伯晨鼎铭文中,新任桓侯伯晨继承了父亲的侯位,到宗周朝见天子,获得了天子“嗣乃祖考”的命令,换句话说,虽然周天子承认诸侯国内的侯位可以内部传承,但是仍然保留有形式上的控制权。
匽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赏旨贝廿朋。[4]
燕侯旨是燕侯克的儿子(或者兄弟),在上任时其祖父(或父亲)召公奭仍然健在,这次来到宗周应当就是燕侯克死后继承侯位的燕侯旨获取天子任命的朝见。可见,这样的制度在西周早期就已经存在,并且长期存在于西周时代。
实际上,在后来的历史记载中,周天子是有过强制干涉诸侯国继承的例子的,如干涉鲁国的继承,在了解了朝见制度的内涵之后,我们似乎可以明白,天子是如何干涉继承的——朝见时不予承认,则该继承无效,这对于诸侯国来说是非常严密的控制了。
国监制度
在牧野之战后,武王为监视蠢蠢欲动的商贵族,在商故地设置了三监,虽然后来三监跟从王子禄父作乱,但是这样的由王派出近臣就近监视诸侯国的制度实际上是长期延续下来了的。
在近年来发掘的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中,M107 号墓出土了一只青铜簋,簋上铭文为:
濮监作尊簋[5]。
显然,这件青铜器的主人是一位“濮监”,即监视濮国的官员。濮国是位于汉水流域的小国,在武王伐纣时曾经参加了周人的联军,在周王朝取得了天下的统治权后也得到了王朝的恩遇。然而,我们在曾国的墓地中发现了“濮监”的身影,说明周王朝并没有因为友好而放弃对濮国的监视。
而在仲几父簋铭文中则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线索:
仲几父使几使于诸侯、诸监[6]
这则铭文中,“诸侯”、“诸监”并列,说明周王朝设置的用于监视诸侯国的诸监是广泛存在的,并且拥有不低的政治地位,这些国监自然就是王朝控制诸侯国的重要工具。
命卿制度
除朝见、国监制度外,周王朝还采用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制度来约束诸侯(甚至我认为是最有效的),那就是对诸侯国内人事任免权的控制。
传世文献中就有: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7]
简单地说,就是周王朝对诸侯国的高级官员有绝对的任免权,这样的制度是否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西周时期,周天子插手诸侯官员任命的铭文不乏其例。
隹正月初吉丁亥,王格于穆宫,桓伯右左右即位。王命左右曰:更乃祖考作冢司土于蔡,赐汝幽黄、攸勒、銮旗,用事。敢对王休令,用作宝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8]
这则铭文的内容很好读,就是周天子命令一个叫“左右”的贵族在蔡国任冢司土,也就是大司徒,是诸侯国管理人口和土地的最高官员。值得注意的是,铭文中我们得知“左右”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蔡国冢司土,换言之这是蔡家族的世袭官职,这些世袭官僚的权力来源是周天子,诸侯国的权力实际上是被限制住的,独立性大打折扣。
山东高青陈庄出土的引簋更是让我们认识到天子对诸侯强大的控制力是超出过去认识的:
惟正月壬申,王格于共大室,王若曰: “引,余既命汝更乃祖司齐师,余唯申命汝,赐汝彤弓一、彤矢百、马四匹,敬乃御,毋败绩。”[9]
在这篇铭文中,周天子命令名为“引”的贵族总管齐国军队,并且这个职位也是世袭的。在军队的管理权都被收在天子手中的情况下,诸侯国又如何摆脱天子的控制呢?
天子的影响力
从上面的制度安排可知,周王朝制度的创建者们并非对诸侯国的离心趋势缺乏认识,反而设计了复杂的制度保证天子对诸侯国的绝对掌控,那么,这种掌控是如何体现在王朝的运行上的呢?
我们举两个例子。
隹十又二月,王令师俗、史密曰:“东征!“敆南夷卢、虎会杞夷、舟夷,雚,不折,广伐东国。齐师、族徒、遂人乃执鄙宽亚。师俗率齐师、遂人左周伐长必;史密右率族人、莱伯、僰、夷周伐长必,获百人。[10]
(铭文大意:十二月,天子命令师俗、史密:发起东征!此时南方的淮夷卢方、虎方联合杞夷、舟夷不恭顺,冒犯周王朝的东部国土。齐国的军队、族人、遂人组织起来进行防御。师俗率领齐国的军队、遂人在左侧攻击“长必”;史密率领齐国族人、莱伯军队、僰人、夷人包围长必,获得了百名俘虏。)
在这次征伐淮夷的战争中,天子命令的主将师俗率领齐国军队作为进攻主力,说明周天子是可以自由动用齐国军队的,齐国作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之一,其军队也要接受天子任命的将领指挥,这可以与引簋铭文的内容相印证。
隹四月既死霸,虢仲令柞白曰:“才乃圣祖周公繇有功于周邦。用昏无殳,广伐南国。今汝率蔡侯左至于昏邑。”既围城,令蔡侯告征虢仲、遣氏曰:“既围昏。”虢仲至。辛酉,搏戎。柞伯执讯一夫,获馘十人……[11]
(铭文大意:四月,虢仲命令柞伯:“你的祖先周公曾经为周王朝建立大功。现在昏邑名为无殳的首领侵犯我们的南部疆土,现在我命令你率领蔡侯由左方行进到昏邑。”柞伯率军将昏邑围住侯,命令蔡侯将此事报告虢仲、遣氏两位长官。虢仲到达了昏邑,辛酉日,战斗开始。柞伯在战斗中擒获了一个敌人,获得四个首级)
在厉王征伐淮夷的这次行动中,最高指挥官为王朝太师虢仲,虢仲命令柞伯作为先锋先行,可见柞伯的地位是低于虢仲的。在柞伯率军围住了敌人的城池后,他命令蔡侯报告虢仲。在这里,蔡侯是诸侯,而柞伯只是地位低于虢仲的王朝将领,他拥有命令蔡侯的能力,可见在这场军事行动中,蔡侯也归他调遣。
这两条铭文都指向了同一个事实:诸侯国在战争中,是必须接受周王朝的调动的,这种调动是得到了制度保障的,周天子对于远在天涯的诸侯们的控制是绝对的。
最后,我们用一条近期新见的铭文来深化这个问题:
伯氏赐肃仆六家,曰:“自择于庶人。”今厥仆我兴邑竞谏……昔大宫诤。王卑【兔泉】叔、爯父、【亡文】父复付肃,曰:“非令!”曰:“乃兄既畀女,害义!敢称命偿女。”肃右王于东征,付肃于成周。[12]
(铭文大意:倗伯赐给自己的弟弟“肃”六家臣仆,让他到倗国的民众中自己去挑选。这些被赐予“肃”的臣仆到周天子的王宫去兴起诉讼。天子命令三个大臣将此事转告“肃”,说:“这样的赏赐并非出自于天子的命令,你兄长这样赏赐你,是不符合道义的!我现在给你天子的命令,将这六家臣仆补偿给你。”在“肃”跟从天子东征之时,天子在成周将臣仆补偿给他。)
这件青铜器出土于山西省绛县横水镇的倗国墓地中,隶属于媿姓倗国君主倗伯。倗国是一个晋南地区的小方国,在西周初年就臣服于天子。不管怎么说,倗国所处的地方都不属于周王朝的王畿。
在铭文中,倗伯赐给自己的弟弟“肃”臣仆六家,这六家臣仆不认可这次赏赐,将官司打到了宗周的天子那里。这段铭文告诉我们,在那个时代,在这些身份为“庶人”的臣仆已经认为自己的主人并不只有倗伯,还有一位主人远高于他,那就是远在宗周的天子。于是,他们去“告御状”,这说明天子是“天下之主”的观念在那个时代已经深入人心了。
总之,“分封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周王朝是一个松散的政治体”这样的观念在越来越多的新证据面前,已经被动摇了。在西周复杂的政治设计之下,周王朝对于诸侯国既存在软性的笼络,也存在刚性的控制,甚至在普通民众心中,这种统治都是不可置疑的。
所以,我认为西周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让关中、中原、晋南、河北、南阳、山东半岛等广大地区处于“统一的中国”范畴了。
而春秋为什么变成了那个鬼样子,就是另一回事了。
(PS:我的《商周史》已经撰写完成,希望早一点和大家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