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为什么?


我一直对恐龙的生理问题有很浓厚的兴趣,我记得本科时候,联系现在硕士导师,他发给我的问题就是查查资料聊聊恐龙温度调节工作。虽然截止目前,我自己的研究工作还没有为这个问题作出太多贡献,但是积累了一些资料,今天挑出些有趣的给大家分享下。恰好我之前做过一个内部的综述报告,资料很现成。

首先,题目的问题是恐龙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实际上用恒温和变温,去讨论灭绝动物的温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什么呢?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有办法在一件化石标本中得到他生前的体温,那么这个温度是否是恒定的呢?很难讲。一个每天保持体温十五度的青蛙,代谢速率就比早晨和晚上二十度,中午三十五度的蜥蜴快么?很难讲。“恒定”与否,是一个很奢侈的指标,因为需要能长时间观察,才可以讨论。

那么用什么呢?一般来说,讨论灭绝脊椎动物生理学,采用“内温性”“中温性”“外温性”和“巨温性”等概念。从字面可以看出,这样划分是根据保持体温的原因来划分的,这样在分类上和研究上更好操作。

在大部分情况下,“内温性”是对应恒温动物的,包括鸟类,哺乳动物等;“外温性”对应变温动物,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但也有特例,有些被介于两者之间的,被认为是“中温性”或者“巨温性”造成的。

内温性,顾名思义,是动物依靠内部热源来维持体温,大部分情况下,温度都维持在稳定的一个范围或者一个值。外温性,是依靠外部热源,比如阳光、水温等来调节或者维持体温的。

这里就可以看出,恒温与变温定义是很奇怪的。举个例子,很多人养的热带鱼,一般生活温度在 23 到 27 摄氏度,温度高了会死,低了也会死。这样,其体温也是相对恒定的,难道说它们是“恒温动物”?实际上不是的,它们是外温动物,只不过适应的环境温度很狭窄,它们体温基本全靠水温来维持。

内温动物的体温,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显著高于环境温度的,比如说,哺乳动物,鸟类。而且,它们可以耐受显著低于体温的环境温度,但是高于体温只需一些,就会很危险了。因此,判断内温性有个很好的指标,就是如果这个动物体温明显的高于环境温度,内温性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前些年,Robert Eagle 的生物地球化学团队使用 C13-O18 团组同位素温度计,这是一种可以还原碳酸钙形成环境温度的方法,非常巧妙的还原了生物碳酸钙,比如说骨骼形成位置的温度。(文章我读的时候,这种方法没有官方中文译名,希望地化的小伙伴告诉我是否准确),还原了几种恐龙的的体温。第一步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牙齿化石上,但牙齿化石的问题,是口腔温度和体温可能会有显著差异,尤其是蜥脚类恐龙,它们躯干离头部太远,可能有非常大的温差。

所幸,这个团队第二个工作,非常聪明的选用了恐龙蛋,来作为测试点。我们知道,蛋形成于恐龙的卵巢,而卵巢肯定处于恐龙躯干内部。因此,这个工作也相对牙齿更可信。研究发现,蜥脚类的体温还是很高的,都在三十五摄氏度到四十摄氏度,基本与现在鸟类的水平接近。但是,鸟类的祖先,小型兽脚类恐龙,也就是图中红色点,体温没有鸟类高,跟哺乳动物比较接近(研究材料太少了,需要更多后续工作)。但总之,恐龙的体温,应该是比爬行动物高的。

Eagle et al, 2013

但这个研究结果,尤其是蜥脚类,这类大型恐龙的体温这么高,是哪类温性呢?首先可以轻易的排除外温性,因为外温性的方式,是几乎不可能将蜥脚类恐龙几十吨的东西,加热到比环境温度高十几二十度的。但也不能确认是内温性,因为还有一种可能,叫做巨温性。顾名思义,巨温性是指,巨大的体型带来的一种温度效应。中学就可以学到一个基本的物理原理,体积越大,散热越难,因为相对表面积变小了。蜥脚类恐龙,作为陆地上最大型的脊椎动物,巨大的体型很可能直接导致了它们高体温。它们新陈代谢可能并不快,但缓慢的活着就很热了。可能这里有个问题,巨温性的高体温和内温性的高体温有什么区别?内温性是主动的,高代谢的高温。最好的例子,蜂鸟,最小的脊椎动物,每天生活在自己兜的风里面,体温却是最高的,也就是凭自己本事热的。巨温性呢,是凭,凭自己胖热的。

小型喷气机

对于兽脚类恐龙或者除去巨型蜥脚类的其他恐龙来说,得到体温的工作很欠缺,但大部分观点支持它们介于典型的内温动物和外温动物之间,可以用中温动物来形容。

以下,给大家介绍一些主要支持恐龙具有相对爬行动物更高的体温,更高代谢速率的“间接证据”。

首先是,生长速率和生长方式。一般认为,只有高代谢的动物,才能非常快的生长。对恐龙的骨组织学研究显示,大部分恐龙的生长速率要快于鳄鱼等爬行动物的,但一般显著低于鸟类。大部分情况下,高代谢、高体温和快生长是可以约等的,最典型的例子是鸟类,比如说鸡,代谢速率很快,体温很高,长得很快(不然肯德基也开不下去)。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生长终止,内温动物,往往都是有“最大体型”的。它们长到成年之后,身体就不怎么再变大了。但是外温动物,在体成熟之后,身体还会继续缓慢增长,可以长到死亡。恐龙的组织学研究,发现恐龙(不算蜥脚类)的生长模型更类似鸟类和哺乳动物,是有最大体型的,也就是说,到了一定年龄,身体就不怎么再变大了。

暴龙类的生长模型,霸王龙虽然大,也就是青春期长得快,性成熟之后也就不怎么长大了。

其次的间接证据就是,古地理分布。恐龙化石,相对于典型外温动物化石,在纬度分布上要更广。也就是说,在很冷的高纬度地区,可能的高海拔地区,恐龙都很繁盛。

Rich et al, 2002

Rich et al, 2002

两极地区发现了很多恐龙化石,虽然当时的南极洲还没有现在这么“南”,整体温度也会更暖一点。但对比来看,高纬度地区鳄鱼、龟鳖和蜥蜴的化石缺乏,恐龙却基本不受影响。今年听了一个 Erickson 领导的北极恐龙研究小组的报告,他们认为高纬度的角龙类鸭嘴龙类,可能会像现在的驯鹿,比低纬度的亲戚更大一些。

另外有个有趣的小恐龙,雷利诺龙属Leaellynasaura,这类恐龙属于棱齿龙科,一类小型的植食性龙类,发现在澳大利亚的高纬度地区,在南极圈内。古环境恢复,显示他们生存的环境是很冷的,一年时间内有几个月的极夜。有趣的是,他们视觉非常特化,显示了它们非常适应在黑夜活动。而组织学工作也认为他们可能终年生长。这意味着,在白垩纪的极夜,雷利诺龙可能也要出来觅食,这意味着它们要克服严寒,把自己体温保持到较高的温度。因此,当时论文作者 Rich 就直接说,他觉得这种恐龙就是内温动物。

棱齿龙科(Hypsilophodont)雷利诺龙属(Leaellynasaura)

至于恐龙可能的内温性起源,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脊椎动物能够自主的调节体温,并高于环境了,我们了解的还非常少。目前的知识只能说,恐龙可能是中温到内温的动物,体温应该与环境持平或者略高,蜥脚类恐龙体温很高,但造成的原因还有争议。当然,恐龙的后代鸟类,是典型的内温动物,毋庸置疑,但鸟类什么时候才变得这么“热”,这个问题现在也没有答案。

宫崎骏为什么讨厌手冢治虫?(手冢治虫和宫崎骏谁厉害)
上一篇
最多可以找到几阶的汉字正交拉丁方阵?
下一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 苹果手机各个功能介绍,iphone必须关闭的十个功能

    1、关闭蓝牙。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蓝牙传输文件了,而且iPhone与安卓的蓝牙并不兼容,所以,可以在设置中,关闭蓝牙功能。2、关闭通知功能。关于APP推送,无非也就是一些更新提醒,关了也不会有什么影响,还能多省点电。3、关闭自动调节亮度功能。一般来说,可以将屏幕亮度在15%-30%之间,在强光环境中,在进行手动调整就可以了。4、禁止后台刷新。在设置—通用中,关闭后台自动刷新功能,也可以对省电起到一点...

  • 高德打车怎么设置途经地,高德如何添加途经路线

    1、点击高德地图APP界面底部的“导航”按钮,进入导航模式。2、点击右下角的“路线”,进入路线设定页面,根据要求输入起点、终点进行路线规划。3、点击“添加途经点”,弹出添加途经点页面,点击右上角,可以添加或者删除途经点,乘客可以手动输入要添加的途经点。4、当添加完途经点时,点击“确定”按钮,即可添加途经路线。此时地图会显示出这条路线上所有的途经点,以及当前途经点的地点信息。怎么设计高德地图设置要经...

  • 高中必修二物理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2重点知识点归纳

    您好,1.运动学-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相关运动的分析方法,如相对运动和抛体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2.力学-力的概念及种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能量、功、动能定理、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动量、冲量定理及其应用3.热学-温度、热量、热能的概念及计量单位-热传递的方式及其特点,如传导、对流、辐射-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及其应用,如热机效率...

  • 如何评价星舰第三次发射?(星舰 发射)

    相当于一个荆州关公像(加基座 5000 吨)怀里抱着自由女神像蓄力一跳蹦到 100000 米高,关公主体(1200 吨)踩住基座借力一跳蹦到 200000 米高,然后把怀里的自由女神(225 吨 满载...

  • 人脑运转到底有没有量子力学机制?(人脑运动系统)

    大脑的结构中,树突轴突、突触、离子输运等等结构,是大脑功能的基础。这些结构一般在 1 到十几个纳米范围内,它们肯定是基于量子力学机制才能发挥作用的。所以说,人脑的运转中当然有量子力学机制。但是,这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