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是个好东西,记载了普通人是如何绝嗣的。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陈熙《延续香火的理想与普遍绝嗣的现实——基于家谱的人口数据》统计了清代福建西北山区松源魏氏家族的香火,其族谱记载详细,修订次数多,地形属于盆地,受外界影响小。统计的结果与我们的推测是大差不离的,才几代而已,就有十分之九的初代断了后。
在清朝 267 年的时间里,松源魏氏出现了以下情况:
清初,松源魏氏共计 169 名男丁。
第一代繁衍时,淘汰了 43.8%的支脉,即只有 95 人留下了后代,其余 74 人断后。
至第二代,则累计淘汰了 62.13%的支脉,起初的 169 人中,已有 105 人断后,有 64 人还有后代。
到第三代,淘汰了 71.60%的支脉。此时,松源魏氏的绝大多数支脉(121 人)已经断后,只有 48 人有后代。才第三代,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然而整个松源魏氏的人口是不断增长的,最终是有 1360 名男丁。由此可知,历经数代淘汰之后留存下来的支脉,更容易留下后代。到 1917 年,初期的 169 个支脉中,有 86.39%断后。即,清初这个村镇的 169 个男丁当中,到民国初期,只有 23 人还有后,其余 146 人均绝了嗣。
这个村庄最终有 1360 名男性,这与我对于我们村的印象是相同的,村中大片居民拥有共同的五世祖,证明当年同时代的本族人是断后的。我们如果把眼光放长一些,再搞个 1000 年族谱研究,情况就会变得格外复杂。我们会发现,类似松源魏氏这样的,在战乱时可能会被团灭,遇见灾荒可能死绝。唯有开枝散叶遍布各地的,才会留下后代。历史上完全不缺导致“十室九空”的战乱和灾荒,清代是中国人口增长最稳健的时代,血脉传承尚且如此,就不难想象其他时代的情况了,说留存率万分之一绝不为过。
经分析,影响松源魏氏香火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①生育子女数
②妻子数
③社会经济地位
④过继
试问,上古帝王缺哪个?平民屌丝哪个占优?
我曾说过,古人三妻四妾的那是富户,三宫六院的那是帝王。一个人占了好几个媳妇,剩下的只好断后。历史上很多县都是著名光棍县,有的县适龄男丁一半打光棍。而与此同时,帝王中,宋徽宗 85 个子女,康熙 97 个孙子,光绪没有后代不要紧,毕竟支脉繁多,其他王爷顶上。某大族后代人丁兴旺,遍布全国各地,某地绝嗣,其他地方还可继续繁衍。朱元璋有 26 个儿子,到明朝结束的 276 年间,他的直系后代达到了数十万:
图:明朝各时期流淌着朱元璋血脉的人员人数(明朝宗室人口数量变化)
明朝人口统计说法不一,根据《明史》的记载,朱元璋时期明朝人口 6000 万左右,到中期和后期,人口还是 6000 万左右(有些学者认为增加到了 1.9 亿左右),但无论如何,是比不上明朝宗室的膨胀速度的,他们霸道地取得了更多的生育权。朱姓的同学一查,查到自己是明朝某王之后,再往上推就是朱元璋,是很常见的。所以我们推测,上古帝王也是这么繁衍的。有个别帝王十分能生,子孙繁多,后代们根据自己所处位置、官职、国度等区分身份,定下了本支姓氏,成为了现在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
至于上古时的其他人,多数早就绝后了,还有极少部分奇迹,至今还有后代。还有一种可能,上古其他部落早就被屠杀干净了,男丁为奴,女性被纳。然而,即便是最终取胜部落的上古帝王治下的平民,也基本都因千年的战乱和灾难而绝后了,能有后代的绝少。帝王因很能开枝散叶,将子孙分封各地为国君,各国国君继续填充后宫释放人性。自然而然的,到现在还活着的国人,许多都流淌着上古帝王的血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