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中缺乏铁可以导致缺铁,但饮食中有足够的铁,同样有可能出现缺铁。 饮食并不是只看当中含多少铁,铁越多越好,而是这些日常饮食如何影响肠道菌群,如何影响胰岛素抵抗,进而影响身体的铁稳态。
铁影响肠道中菌群结构,而肠道菌群影响铁的吸收。 人体的铁主要以血红素的形式存在,每天我们吸收和排出的铁大概在 2mg 左右,接近平衡状态。 膳食来源的铁包括无机铁,血红素铁(heme)和铁蛋白(ferritin),无论何种形式的铁,大部分在十二指肠中吸收,但从饮食中摄入的铁一般只有 15%在这里被吸收(因为大部分铁,人都不能吸收),85%的铁会到达大肠,视乎大肠的肠道环境和菌群平衡,大肠吸收铁的效率只有十二指肠的 14%。 过多的铁会增加身体的氧化应激,产生自由基,对细胞 DNA,蛋白质和脂肪(例如细胞膜)都造成氧化破坏,加速衰老和增加慢性病风险。 也就是不管你是否因为缺铁而使用铁补充剂,都会造成肠道菌群混乱,都会导致身体氧化应激。 肠道菌群影响肠壁细胞,包括小肠和大肠对铁的吸收和代谢,无菌小鼠在肠道中吸收铁的能力极低,动物实验也发现抗生素的使用严重减少铁的吸收。[1] 2016 年的一项动物实验,发现无菌小鼠的肠道上皮细胞比普通小鼠多 8-10 倍吸收铁的载体,可谓十分“饥饿”,但储存铁的铁蛋白却极少,导致这些小鼠仍然缺铁。相反,当无菌小鼠肠道被细菌定殖后,它们储存铁的铁蛋白增加了 12 倍,这些小鼠就不再缺铁了。这个实验证实肠道菌群影响宿主的铁稳态,肠道菌群失衡可以导致缺铁。
2020 年另一项动物实验,[2] 小鼠在第 8 周开始吃高脂肪食物,在第 12 周开始出现胰岛素抵抗,体重增加,胰岛素抵抗加剧白色脂肪组织增加,这些白色脂肪组织越多,肝脏的铁就越少,在第 16 周开始,小鼠的铁稳态开始失衡,出现了缺铁。这个实验证明了不当饮食可以导致胰岛素抵抗,脂肪组织增加,缺铁之后就会出现。
不要以为吃肉才不缺铁,关键是健康饮食。 2009 年的一项交叉临床试验,[3]比较了 20 名青少年平日的西式饮食和含有丰富鱼类和蔬果的地中海饮食,究竟哪种饮食有利铁吸收和储存。两组饮食的铁含量是一样的,但 7 天的试验期后,分析这些孩子的血液和粪便,发现在健康的地中海饮食下(减少红肉,增加鱼类、全谷物、蔬菜、水果),无论吸收和储存铁都是更多的,地中海饮食吸收和储存铁都是西式饮食的 2 倍! 尽管这些孩子日常饮食每天吃肉,而且大量红肉,平均每天摄入 15.4mg,但他们在这些西式饮食下,吸收和存储的铁分别只有 1.38mg 和 1.30mg,吸收率在 8.9%,存储率(生物利用率)在 8.4%。在减少了肉类,增加了鱼肉和蔬果的地中海饮食,他们每天摄入的铁是 16.49mg, 吸收了 3.25mg(19.7%)存储了 3.19mg(19.3%)。在健康饮食下,就不容易缺铁。
健康的饮食,不但改善肠道菌群平衡,而且预防胰岛素抵抗的出现,而肠道菌群失衡和胰岛素抵抗是导致缺铁的重要因素。 如果吃得健康,我们不但预防因为肠道菌群失衡导致的铁稳态失衡,而且可以增加肠道中铁吸收和储存,预防缺铁出现。
参考
[1] Yilmaz, B., & Li, H. (2018). Gut Microbiota and Iron: The Crucial Actors in Health and Disease. Pharmaceuticals (Basel, Switzerland), 11(4), 98. https://doi.org/10.3390/ph11040098
[2] Varghese, J., James, J. V., Anand, R., Narayanasamy, M., Rebekah, G., Ramakrishna, B., Nellickal, A. J., & Jacob, M. (2020). Develop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preceded major changes in iron homeostasis in mice fed a high-fat diet.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84, 108441. https://doi.org/10.1016/j.jnutbio.2020.108441
[3] Mesías, M., Seiquer, I., Muñoz-Hoyos, A., Galdó, G., & Navarro, M. P. (2009).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Mediterranean dietary patterns on dietary iron utilization in male adolescents aged 11-14 yea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s and nutrition, 60 Suppl 7, 355–368. https://doi.org/10.1080/0963748090317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