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真鳄类属于假鳄类,而鳄鱼属于真鳄类,所以鳄鱼也属于假鳄类。所以说,“假鳄类”其实应该改名叫“泛鳄类”才更合适。
“假鳄类(Pseudosuchia)”这个词发明于 1887 年,一开始指的是两个坚蜥类与 Dyoplax 的统称,它们外表类似鳄鱼,但实际上不是鳄鱼,所以命名为“假鳄类(Pseudosuchia)”,
Pseudo 就是拉丁文“虚假”的意思,不是翻译问题,字面上讲也不是某些回答说的“广义”的意思,而是后来“假鳄类”这个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但又没改名导致的,是个祖传的“屎山代码”。
也就是说,“假鳄类”这个词一开始确实不包含真正的鳄鱼。最早起名的学者估计也想不到百年以后“假鳄类”居然会把真鳄类给合并进去。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上叫它“假鳄超目”,网络上则喜欢翻译成“伪鳄类”,本文还是以《古脊椎志》为准
那么,既然“假鳄类”一开始不包含真正的鳄鱼,那后来怎么又包含了呢?
因为后来越来越多的鳄鱼亲戚被塞进了“假鳄类”这个分类垃圾桶,导致“假鳄类”的范围发生了变化,成为了一个并系群,随着系统发生学成为主流,并系群要改成单系群,于是真鳄类也就被归入了假鳄类。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真鳄类的一帮亲戚全都被塞进“假鳄类”了,那么为了保持这个分类的完整性,真鳄类自己也得跟着亲戚们一起塞进“假鳄类”。就像鸟类也被归入恐龙一样。
总结一下,“假鳄类”这个词所指代的动物类群发生了变化,所以实际上已经和最初命名时的含义不一样了,只不过学者们没有改掉这个名字,才造成了“真鳄类属于假鳄类”的奇怪结果。
所以,打个比方的话,这个有点像“忒休斯之船”,更换掉大多数零部件之后,这艘船已经不一样了,但也有明显区别:忒休斯之船至少还是个船,但现在如果突然给它加上了铲斗和履带,能在陆地上挖坑了,量变已经引发了质变,但又没给它改名,还叫它“船”,旁边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就会觉得奇怪:“你这明明是挖掘机,怎么能叫‘船’呢?”
当然这种例子在分类学上还挺多,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鸟类属于恐龙”,“鲸类的趾骨是奇数但却被归入偶蹄目(Artiodactyla)(dactyla 本意是“脚趾”)”
其实吧,中文名没必要非得直译拉丁名,比如袋鼠的拉丁名Macropus直译过来是“大脚”,狞猫的拉丁名Caracal直译过来是“黑耳朵”,再比如“下孔类(Synapsida)”,网络上喜欢直译成“合弓类”,不过中文学术界还是另起炉灶自己生造了个名字“下孔类”。所以我觉得 Pseudosuchia 也没必要非得按字面意思翻译,直接把中文名改叫“泛鳄类”反倒更符合这个词如今指代的动物类群,至于拉丁名那确实改不了,不过咱中国人又不说拉丁文,所以也不用管它。
更多推荐:
斑鱼狗明明是鸟,为什么叫“狗”?
爬行动物为什么由其不甚重要的特征「爬行」来命名?
古代的很多称呼,今天为何失传了?